APP下载

细胞学家王德耀与罗曼·罗兰交往的故事

2019-12-20陶诗秀

档案天地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甘地罗曼罗兰

陶诗秀

我国前厦门大学校长,当代著名细胞学家汪德耀教授(1903- 2000),年轻时只身到法国留学,曾与大文豪罗曼·罗兰有过一段不寻常的交往,在中法友谊史上留下一个动人的故事。

“小人物”与“大人物”的书信往来

汪德耀在读中学时就十分崇拜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他经常捧着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著的几个“伟人传”和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得如醉如痴,爱不释手。1921年他一到法国,就跑到书店打听这位大师的地址,并精心收集罗曼·罗兰的法文原著及报上的介绍文章。1929年春,他终于鼓足勇气提笔给罗曼·罗兰寄去了第一封信。信中对自己作了简要介绍,希望大师给予指导。

信发出了,但汪德耀并没抱太大的希望,一位世界著名的大人物,会理睬他这个来自东方贫弱国家的无名小人物吗?出人意料的是,不到半个月,一封发自瑞士的信就飞到了他的面前:

亲爱的汪:

我很高兴读到你的信。你提出想翻译我的书,我同意。我看你的法文基础很好。

……

你来法国多久了?将要在法国呆多久?你的学业主要研究什么?导师是谁?另外,有个你的中国同胞叫敬隐渔的,翻译了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此人你认识吗?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现在患有花柳病,我很同情他,还恕请他到瑞士来治病。

我欢迎你今后常与我通信。

握手!

罗曼·罗兰

1929年5月4日

读着大师这一行行亲笔写下为文字,汪德耀激动得一整夜没睡好觉。从此,他们开始了不同寻常的友谊,平均每月有一次书信往来。

汪德耀向罗曼·罗兰介绍了中国的伟大文学家鲁迅,推荐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寄去吴星峰翻译的《孙逸仙生平和事迹》。罗曼·罗兰每信必回,他在回信中表示了对鲁迅的崇敬,说“阿Q不仅是你们中国落后农民的形象,也是法国和欧洲落后农民的形象。我非常同情他。”对孙中山,他更表现出满腔热情:“孙逸仙完全是像我所想象的英雄人物,希望你们中国有人为他写一本像我的‘伟人传那样的书。”

汪德耀还把中国女作家谢冰莹的《从军日记》译成法文寄给罗曼·罗兰,请他指教。罗曼·罗兰很快阅完了全文并认真帮助修改,还积极推荐给法国一家比较进步的瓦罗瓦书局出版。他在回信中关切地询问:“这个折断了翅膀的女英雄现在哪儿?在做什么?”

汪德耀又把大师的一个剧本《阿埃特》译成中文,大师欣然同意在中国出版。汪德耀把译稿寄给了蔡元培先生,蔡即推荐给商务印书馆。遗憾的是,就在印刷厂排印之时,一场“一二·八”战火,把印刷厂和书稿一起烧成了灰烬。

在罗曼·罗兰家中拜见甘地

1930年8月的一个晚上,巴黎的公共演讲场所“哲人厅”人山人海。人们怀着崇敬而神秘的心情,来聆听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印度“圣雄”甘地的演讲。他刚刚到伦敦参加了同英国殖民当局的“圆桌会议”回来,途经巴黎,应邀在巴黎举行关于民族独立问题的演讲。

关心政治、思想活跃的汪德耀,早已听说过这位留学英国的印度民族英雄。今天甘地要来巴黎公开演讲,谁不想一睹他的风采?可惜汪德耀因在实验室做试验,消息知道的晚,等他满头大汗地赶到“哲人厅”时,会场已挤得水泄不通。他凭着小伙特有的力气,拼命往前挤。

啊,被人们说得神乎其神的“圣雄”竟是这个模样!秃脑袋,高颧骨,身上围着一块白土布,个子又瘦又小。他文文静静、一动不动地盘腿端坐在一块垫子上,就像一个老和尚在那里念经。他演讲用的是英语,声音那么小,细声细气,汪德耀尽管挤到前面,还是无法听清他讲话的内容。

演讲结束了,汪德耀什么也沒听到,心里实在不甘心。第二天,报上登出一则消息:甘地将赴瑞士拜访,感谢为他写了《甘地传》的罗曼·罗兰。汪德耀不禁怦然心动。他想,要是能去罗曼·罗兰家拜见“圣雄”该多好!同时还可以见到神交了一年多的罗曼·罗兰本人,一举两得!他连夜给大师写信表达自己的迫切心情。

大师很快回信表示欢迎。

法国与瑞士之间交通极为方便,不需要出国签证之类的繁琐手续,买张火车票,早上动身,傍晚就到了。汪德耀很容易地在日内瓦湖畔找到了罗曼·罗兰的家。

大师的妹妹出来开门并把汪德耀迎进客厅。

这是一幢清静而简朴的两层小楼,客厅里只有一张椭圆形桌子和几把古色古香的木椅。墙上镜框里挂着几幅世界名画。

汪德耀一进客厅就听见楼上传来一阵激昂雄壮的钢琴声。这是贝多芬当年专为拿破仑作的《英雄交响曲》!汪德耀猛然想起,以大文豪闻名于世的罗曼·罗兰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音乐家!大师的妹妹告诉汪德耀,甘地已经来到,此刻,罗曼·罗兰正在楼上亲自为甘地演奏这首世界上最著名的《英雄交响曲》,以表示隆重热烈的欢迎。

汪德耀被这种梦幻般的意境所陶醉。这时,一位清秀的高个子小姐从楼上飘然而下。走到汪德耀面前礼貌地说:“汪先生,对不起,甘地很快就下来,请您等一等。”

小姐亲切地向汪德耀作了自我介绍。她叫斯兰特,原是英国一个贵族家庭的小姐,看了《甘地传》后,被甘地为拯救民族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感动,自愿要求去印度照顾他的生活。后来她就一直留在甘地身边。

不一会儿,浑身围着白布的甘地从楼上下来了。他热情地向汪德耀伸出手来:“唉,对不起!对不起!汪先生,让你久等了。”

一个为世界敬仰的伟人竟是这么谦虚、这么平易近人!汪德耀与甘地在古式木椅上面对面地坐下,然后开始了别开生面的交谈。

“甘地先生,您这次去伦敦参加的圆桌会议,开得成功吗?”

“不算成功。我这次到瑞士来,完全是为了看望罗兰。”甘地总是那样文文静静,两手下垂,一动不动。

“请教您一个问题:您为何要采取不合作运动和不抵抗运动?”

“这是针对我们印度国家和民族的特点而采取的政策。我们没有武力,也没有钱财,而各种派别和宗教又很多、很复杂,我们无法抵抗英国的入侵。但想取得印度的独立,必须长期跟英国采取不合作运动,因为英国统治印度要靠我们,我们不跟他合作,他就没有办法了。”他强调:“我们的这个政策只适合印度,对别的国家不适用。”

汪德耀谦恭地倾听着。他发现,甘地那副宽边的灰白色眼镜后面,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甘地先生,您一定知道我国的孙逸仙先生吧,我想知道您對他的看法。”

“孙逸仙先生是个伟大的人物。”

“您也是伟大人物!”

“我比不上他。你们民族比我们多,历史比我们悠久,情况比我们复杂,任务比我们艰巨,所以孙逸仙先生比我伟大。”

“可是孙逸仙搞武装斗争。”

“你们中国的情况比我们复杂得多,各国列强都进去了,你们搞武装斗争是对的,这对你们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合适的。”说完他亲切地向汪德耀笑笑。

“甘地先生,我想最后请教您一个问题:“您这次回去,印度独立的可能性会怎么样?”

“可能性有,但可能不会很快实现。不过,我相信一定会独立的!”甘地不说大话,但有坚强的信心,使人感到他那瘦小的身躯里装着一颗伟大的爱国心,文弱的体质内长着一副铮铮铁骨。可敬可佩!

汪德耀盯着这位可敬的伟人看了一会儿,就从提包里取出一本罗曼·罗兰写的《甘地传》请他签名留念。甘地欣然地接过书抬起左手,认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聆听大师的教诲

甘地刚签完字,一位身着黑色西服的高个男子走下楼来。汪德耀马上断定这便是自己盼望已久的大师,他快步迎上前去。

“你好!”罗曼·罗兰握着汪德耀的手,问他:“昨天晚上你住在哪里?旅途累不累?”汪德耀一一作了回答。

罗曼·罗兰提议,让甘地先生休息一下,他陪汪德耀到花园里去散散步。

这个花园跟主人的住房一样清静简朴,里面只有草木不见花。62岁的罗兰比28岁的汪德耀高出一头,他手拄拐杖,边走边聊,就像是一个和蔼而博学的老人在给小孩讲故事。

大师向汪讲述了瑞士三个民族融合的背景。他用手杖指着远处一座仿佛戴了白帽子似的山峰说,这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高峰,当年拿破仑带领部队就是从这里翻越过去的。他说,拿破仑对中国的文化很是崇拜。欧洲人挖苦中国人是什么“黄祸”,拿破仑却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汪德耀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崇敬和感激的热浪。

迎面走来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师停下脚步介绍说,这是他的父亲。原来好静的罗曼·罗兰跟爱好交际的妻子因性格不合,早早地分手了,他长期跟父亲和妹妹一起生活。

“你还喜欢看什么文学书?”大师问汪德耀。

“我还喜欢看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书。”

“噢,雨果和托尔斯泰都是伟大的大师,我受他们的影响很大。”罗曼·罗兰回忆说:“我在学生时代给托尔斯泰写过一封求教的信,等了三个月不见回信,我以为他看不起我这个小人物,已没有信心了,不料过了三个月他热情地回信了!原来,为了用法文给我回信,他一边学法文一边查字典,居然用去了三个月的时间!我被他这种精神深深感动,当时就立下誓言:假如我将来也有名的话,不管多忙,如有青年人给我写信,我一定抽时间给他回信!”说着他转过脸向这位中国青年会心地笑了。

“大师,您对高尔基熟悉吗?”

“很熟悉,我们经常通信。高尔基很伟大,他对我思想上影响很大。”罗曼·罗兰停了一会接着说:“高尔基来信告诉我: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俄文版已经出版发行了100万册,比十月革命前的发行量还多。

“您对列宁、斯大林有什么看法?”

“我很崇敬他们。帝俄时代那么黑暗复杂,反动势力那么强大,列宁能利用战争,特别是卫国战争,把年轻的苏维埃保卫住,真令人钦佩!对斯大林我知道得不太多。”

谈话结束的时候,汪德耀从提包里取出五本《约翰·克利斯朵夫》请罗曼·罗兰签名,说明一本是他自己的,另四本是女友露丝及其弟妹的。大师慈祥地点了点头,便用那长了翅膀似的漂亮钢笔字逐本签上了名。

第二天,汪德耀提出为大师摄影留念。罗曼·罗兰平时最不喜欢记者到他家里来采访,更不让他们为自己照相,只要发现有镜头对着他,他会马上举起手把自己的脸挡住。但汪德耀是幸运儿,大师专为他一个人“开绿灯”。他一连照完了两个胶卷。更有意思的是,他还为圣雄甘地拍摄了一张牵着大肥羊的特写呢!

50年后拜访罗兰夫人

1980年9月,在汪教授离开法国半个世纪后,法国政府获悉他赴联邦德国参加第二届国际细胞生物学会议,特地邀请他再到法国访问。

汪德耀踏上法兰西的国土,感慨万分。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曾经给了他珍贵友情的罗曼·罗兰。他知道大师本人30多年前已经作古,但他的夫人还健在,并已从瑞士搬回巴黎居住。汪德耀托法国女友露丝打听到了罗兰夫人的住址,马上同露丝及我驻法使馆刘参赞夫妇一起前往拜访。

大师夫人玛丽亚·巴甫洛芙娜是个身世不幸的女子,她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俄国人。她十几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在结婚后不幸夫死子亡。她在痛苦中回到法国,给罗曼·罗兰当俄文秘书。1906年她陪同大师到莫斯科访问,大师在那儿度过了70岁生日,并正式宣布同她结婚。

时年已90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对汪教授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事前就一再嘱咐:“来的时候请多按几下铃,因为我的耳朵有点沉,而且眼睛又有点白内障,走路比较慢,只得请你们多等一会儿。”

罗兰夫人的家是四间一套的公寓房子,每个房间的书架和椅子上都堆满了书,一直堆到天花板,几乎找不出一点空隙。汪德耀教授禁不住开玩笑地说:“罗兰夫人,您被埋在书里了!”

客人们自己动手把书搬开,腾出几把椅子坐下。

罗兰夫人的耳朵和眼睛虽然打点折扣,但脑子十分清楚。她一开始就问:“汪教授,我一直感到奇怪,你是中国的一位自然科学家,怎么会崇拜起罗兰来?”

汪德耀向她讲述了自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看了大量进步的文学书籍,后来被罗兰大师的作品所迷住的简单经过,又补充说:“我从小酷爱文学,回国时箱子里装的文学书超过了自然科学的书。”

热情、健谈的罗兰夫人向客人们介绍了自己的罗曼史。她说:“爱情有时候是很奇怪的,罗兰比我大30岁,我怎么会对他发生爱情的呢?主要是我崇拜他,而且因我从小失去父亲,想从他身上得到一点父爱。”说着她快活地笑了起来,客人们也跟着笑了。她恳切地表示:“我要在见上帝之前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把罗兰的书籍、资料整理出来,统统献给国家。”

汪德耀教授邀请罗兰夫人到中国看看。夫人说:“我老了,眼睛不方便,又有高血压,医生嘱我不能坐飞机。很遗憾,这辈子中国是去不成了。不过,中国大使馆每年庆祝国庆的活动我都去参加。”

罗曼·罗兰夫妇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将永载中法友谊史册。

猜你喜欢

甘地罗曼罗兰
微言大义
想象的空间与经验的几何
甘地为什么不开口
酒瓶上印甘地被“告状”
甘地购物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你到底错在哪儿
还有一只鸡
罗兰·希尔与邮票
大臀姑娘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