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构建前景:基于海陆均衡的逻辑
2019-12-20刘东旺杨文萱
刘东旺 杨文萱
关键词 海洋强国 海陆均衡 构建前景
作者简介:刘东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杨文萱,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交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169
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把建设海洋强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制定国家海洋战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强国战略,将“加快”两字写入发展海洋强国战略,更加重视对于海洋事业的建设,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于国家海洋战略的部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018年3月8日,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產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在海洋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坚持怎样的中心原则或者说逻辑是首先需要确定的问题,这便是海陆均衡理念的理论价值所在。
一、海陆均衡理念
海陆均衡理念是对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延伸,“陆海统筹”即“海陆均衡”。“海陆均衡”或者“陆海统筹”是着力于海洋和陆地同步发展的类似概念,李义虎教授认为,海陆统筹是海洋和陆地两大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区域复合系统。在这个区域复合系统的发展中,海洋具有与陆地同等的价值,海洋经济不再是陆域经济的附属,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陆均衡概念的界定是基于两方面的特征。首先是整体性,“均衡”就是要统筹规划,从大局出发,着眼于实际国情,合理规划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比例,客观理性地分析地缘政治对于中国作为海陆型国家的发展需要。其次是联动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的军事作战体系也都是全方位一体化作战。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而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海陆均衡理论就是着眼于我国国情和地缘条件对习近平新时代海洋强国思想的总结和升华。
作为海陆兼顾的发展中大国,海洋和陆地都对中国的地缘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早期重视陆军的发展,对地面力量发展投入精力多,对海洋关注少,但作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海上能源通道和贸易通道都严重依赖海洋。海陆均衡理念就是在总结国内发展需要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海陆均衡理念强调要把海洋和陆地都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要地,陆地是候补基地,必要时能提供补给,海洋是战略延伸。“均衡”就是各方面发展平衡到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海陆均衡”顾名思义就是做到海洋和陆地平衡发展。身处信息发达、工业强大、科技迅猛的时代,要想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仅仅发展陆地这一领域是不够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有了领海的意识,并且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根据国际海洋法的规定,我国应享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这其中有许多被他国非法占有海域以及存在争议海域,我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因此发展海洋强国尤为迫切,这需要根据我国陆地和海洋的实际发展情况投入适量等比平衡的精力,把海陆均衡概念作为一个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以陆地为依托,走向海洋,为中国走向军事强国的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
二、近五年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五年来在海洋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尤其是近两年在军事和科技的领域捷报频传。但同时问题也是存在的,中国海洋成就的取得是在海权方面孤立发展的,并没有与陆地发展同步或者在海陆均衡概念的指导下协同发展,虽然相比较前些年我国对于海洋的重视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重陆轻海的观念还是能体现出来。
(一)海洋开发能力有待提高
我们可以先从一组直观的数据了解一下海洋和陆地产值的比重情况。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2.71万亿元,同比增长6.9%。同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约为77611亿元。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陆上生产总值81.93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生产总值的9.4%。陆上生产总值是海洋生产总值的105倍。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77640万人,陆上就业人数73983万人,涉海就业人员3657万人。涉海就业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4.7%,陆上就业人数相当于涉海就业人数的20倍。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第三位。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占世界第五位。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是我国海岸线漫长曲折,海底资源丰富,也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撑。但我国海洋经济的总贡献率仅仅在16%以上,海洋经济对于全国经济的贡献程度显然没有按照海陆面积的分配来进行。
这些结果的产生并不是一方面造成的。首先,从海洋传统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产业产品比如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行业的供应主要胜在量大和价格低的优势。对于海洋药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的新兴产业来说,产品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新兴产业普遍存在转化率低等的问题。其次,我国海洋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采取粗放型,比如过度捕捞海洋水产、过度使用海洋不可再生资源,一味地追求产量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海洋经济产业比重结构有待优化,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这样就会造成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虽然海洋经济发展较往年同比和环比都有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都不是很显著。涉海就业人员的数量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涨幅甚小,到现在也没有到全国总人口比重的5%。针对问题我们应该加大调整的步伐更好的发展海洋经济。
(二)海军发展起步较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经历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阶段,目前已经有5个军区陆军和13个集团军,包括作战装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程度高,战术精良的一支庞大军种,可以说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陆军目前也在实行由量向质的转型。相比于现代陆军,我国现代海军的建立要晚20年。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这也标致着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人民海军这一新的军种。中华人民解放军海军目前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防部队为代表的6个作战部队,海军现役兵力23.5万人。海军建设落后于陆军的20年时间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来说不算长,但是对于一个兵种的建设却是有重要影响的,足以使一个兵种由落后走向精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重陆轻海,所以建国早期从意识上也更加重视发展陆上部队,而忽略了海洋对于国土防卫的重要性。
中国的海军技术研发发展迅猛,但是不得不承认与世界性的海洋强国在军事发展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首先,中国的远洋海军起步较晚,在大规模的远洋行动中远程投送能力比较弱,防空、反潜能力与世界强国也是无法匹敌的。再者,层层岛链的部署也是限制海军发展的重要因素,海上力量突破第一岛链之后就会面临是否有及时的远洋补给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总结经验,调整策略,发展更适合国防体系建设的海上力量。
(三)海洋法律体系仍需完善
中国法制体系的建设是健全的,并且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中国法律体系的进步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制度保证。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以来,国家就从海上交通、海洋环境、水污染防治和地方层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立法,以此提高海洋综合执法水平。但是,在我国法律体系的大框架下一直保证着海洋规划的有效实施。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层面,海洋一直是被忽略的一块区域,国家并没有针对海洋的专门性条款。这就造成了一种法律体系的缺陷,有可能会被好事之人“钻空子”。关于海洋的管理机构在中央层面有自然资源部下设的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海域海岛管理司等部分负责拟定海洋发展计划和技术规范,海关总署负责缉私,地方上以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展规划政策并实施。这样就造成了管理分散化没有集中的部分统一组织。
(四)公民海洋意识培养薄弱
海洋文化是民众对海洋的信仰、价值和情感的体现。中国历朝历代以来的统治者所秉持的重陆轻海的观念使我们整个国家缺少了当代国际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思维。实行海洋强国战略除了要有科技、军事、经济这些具体的硬实力作为战略基础支撑,还需要海洋教育文化这类的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战略辅助手段,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来说,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洋智力发展是当前我国所欠缺的。从我国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来看,我国小农经济发展成熟且呈现精细化,这促成了农耕文明成为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这也导致了海权的观念没有进入统治者的思维范畴,到了清朝后期甚至演变成了“闭关锁国”的局面。哪怕到了21世纪的今天,根据官方调查显示,民众仅一成知道中国约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近六成民众赞成维护岛屿权益,由此可见,虽然相比过去我国民众的海权意识已经大幅提高,但海洋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我国领导阶层已经明确认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并且围绕海洋完成了顶层设计,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宏观战略,但要使我国整个社会层面上培养起成熟的海洋意识则需要长期的社会宣传引导和教育。
(五)农耕文明深入骨髓,渔猎文明还需深化
农耕文明就是我们所谓的大陆文明,这种文明的塑造大都是因为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养成的,身处陆地主要以农耕为主的居民往往孕育着农业文明社会。中华民族生活的地方一直都是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的土地,再加上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农业被国家视为根本,被历代统治者所遵从。然而对于认识海洋,许多人应该是望而生畏的,浩瀚的太平洋过于宽广,要征服海洋对于古代的统治者来说既没有先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发展,久而久之,对于海洋人们只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畏惧感。农耕文明在中国的社会历史上从未中断,延续了数千年,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就像建构主义提出的观念对于国际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样,观念是建构出来的。要想使得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有同等中的地位,还需要不断地向大众建构海洋强国这一观念。
三、海陆均衡逻辑下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对策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提高了对于海洋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重视,相较于之前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在此基础上如何做到“加快”两字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规划海洋强国战略框架的同时,也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来考虑,本着以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原则来加快海洋建设的步伐,更要在海陆均衡的逻辑下更加合理的发展陆地与海洋的关系。
(一)海陆均衡视角下提高物质性力量比重
1.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物质基础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发展能力作为物质保障,因此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战略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逐步实现由发展海洋经济向发展向海经济的转变。回顾上文中提到的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的原因根本点在于国家对于海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对于陆地的投入力度明显大很多,海陆投入的这种不平衡显而易见。
在今后的国家经济开发战略体系中,海洋经济产业应当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沿海各省市政府应当根据自身的临海区位优势将海洋发展规划纳入到年度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并使其成为当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量,在这一方面,作为山东省经济领头羊的青岛市做得很好。青岛市委市政府在2019年4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市提出的“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工作指示,在青岛市提出的“十五个攻势”发展规划里,将“海洋攻势”放在了首要位置,提出要推进青岛市全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以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色硅谷、青岛西海岸新区等重点经济发展功能区为依托,以国家深海研究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科学实验室等高端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引领,转变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推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力图使海洋的价值得到最有效利用。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海洋发展规划对山东省其他沿海城市起到了“头雁”的示范效应,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甚至对全国其他省市的沿海地区都有借鉴意义。海洋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方案不应只成为各地区政府宣传的口号,而应当落实成为各地区政府的发展规划,将国家的方针战略具体细化为经济发展的作战方案,一步一步有效实施,切实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作出与自身区位优势相匹配的发展贡献。
2.海军发展及军事综合体系建设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安全保障
我国发展海洋军事力量没有要成为世界一方霸权的意图,而是为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观念。海军的发展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长期投入。现代国家的陆军发展是国防的基础后盾,海军则是国防建设的对外延伸,我国在未来的军事力量发展规划上应当做到陆海平衡,优化军种结构,补齐海军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应积极组织参与多国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多国海上救援护航演练等活动,相互信任,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国应当对以海军指挥学院、海军工程大学为首的海军直属院校在加大投入经费的同时也要要求产出高质量人才,多吸引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海军队伍中,提高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航部队、岸航部队和陆战部队的人才质量而不是数量,打造一支现代化的高水平海军作战部队。中国海陆复合型国家决定了中国在海洋防御方面的先天不足,历史和地缘政治经验告诉我们仅仅维护近海区域对于国家的防御来说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拓展近海及其以外的空间,这种拓展并不是一些国家所谓的谋取全球利益称霸世界,而是用平等互利的方式与世界交流。
(二)以创新驱动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洋科技创新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必不可少的支撑。应当大力创新海洋科技,助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尽快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尤其是在海洋装备、深海开发、海洋水文、对于南极、北极的科考探索等方面。
我国应当加快颁布制定与海洋科技有关的政策和规划,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淡化技术等多领域部署规划,加强海洋信息化建设,增强海洋信息化发展能力,提高海洋信息化在现实领域的应用水平。创新渔业资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与防治技术,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把生态破坏降到最低。重视对于海洋生物药业、海洋装备、海水利用、海洋信息等海洋高科技领域的研发。在海洋科研发展方面,提高涉海科研人员的待遇,多在沿海城市设立科研机构,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奖励机制,刺激海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国家也要加大对于海洋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创立国家海洋开发基金,国家先进的海洋科研工作室应该起好带头作用,促进科研能力更上一层楼。在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层面,鼓励更多更深层次的海洋地质、油气资源调查和极地科学考察,提高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三)在法律体系要素下营造海洋文化的良好氛围
1.海洋法律制度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稳固根基
海洋法律制度是现代国家管理开发海洋的制度规范,具有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我国应当加快制定《海洋基本法》的进程,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海洋法律体系,先做到有法可依,再进一步实施依法治海。应当建立健全关于海洋开发管理、海洋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职能监督机构,做到精细化管理,避免出现职能交叉或管理真空地带,实现分工清晰,职责明确。具体工作方案可以先在海洋经济发达的省市地区进行试点实验,在自然资源部的牵头下协调国家相关海洋发展管理机构对接地方政府,帮助建立健全对应的职能监督机构。
海洋法律制度体系不是一个空壳子,而是我国对于治理管控海洋、保证海洋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强国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举措,是汇聚了广大海洋法律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应当加大对我国海洋法律规章制度的社会宣教力度,面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进行海洋法律知识宣讲,让更多的国人有遵守海洋法律制度的意识。
2.海洋教育文化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发展海洋文化首先就要有海洋蓝色国土意识。海洋强国必然是以海洋文化为支撑的,要想建设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必须进行文明的转型。但中国自古以来陆海复合的地缘特征决定了不可能完全转变成为海洋国家,我们要结合自身情况,汲取西方海洋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国家应多设立海洋大学、海洋研发机构、海洋战略研究所等,注重对于海洋人才的培养。这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和灵魂所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重视国家海洋日的宣传,与国际海洋大国多交流经验,多举办类似 “中欧蓝色年”这种海洋领域的活动,与更多的国家建立蓝色伙伴关系。
(四)妥善处理与海洋强国的关系
发展海洋强国仅仅依靠建设军事体系是远不够的,我们也要注重与世界海洋大国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来自海上的威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应该意识到合则两利、斗则两败的结局,中美之间的海洋关系也不是“零和博弈”。面对中美之间的海权之争,中国应该坚持原则,坚决维护海洋合法权益,中国不称霸、不搞强权政治,以和平发展为大战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中美两国也应及时管控分歧来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中日两国关系也时常在紧张与缓和中徘徊,但自从2017年开始,日本肯定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日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中国作为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对日本有很重要的影响,彼此间经贸互动频繁,一直呈现出“政冷经热”局面,这种局面的改善是需要中日两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面对中日之间存在的海洋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多渠道解决。海洋问题可以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领域和途径共同处理。
(五)“一带一路”倡议下海陆均衡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为了应对全球治理困境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現。“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海陆均衡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的一部分。“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三大洋,沿线既有中国、印度等海陆兼备的大国,又有英国和澳大利亚这样传统的海洋大国,也包括韩国等半岛国家。对待这些国家,我们应该用平等、包容的态度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海陆均衡概念的提出也为“一带一路”的稳固发展奠定基础,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不仅能够通过陆运的方式,海上丝路的启动也为周边国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一带一路”包括北线、中线、南线和中心线,致力于欧亚非大陆与海洋的互联互通,这就为实现海陆均衡,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首先,我们本着真诚包容的原则处理好“一带一路”国家的關系,良好的政治基础是一切外事活动的前提。其次,围绕经济合作,提升“一带一路”陆上与海上国家的经贸水平。针对沿线各国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问题,以道路联通为主要运送方式,道路联通不仅指利用“中欧班列”这种陆运,也要积极发挥海上丝路的作用,比如运用中哈物流基地实现与中欧班列、远洋干线的无缝对接,通过海运与陆运的连接努力打造惠及沿线各国的利益共同体。最后,积极推进与丝路国家海上合作,开展层次较高的海上合作项目,在海洋渔业、海洋环保、航道安全等方面深化合作,促进双方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在发展海洋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海洋强国的经验,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应当根据自身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以海陆均衡的逻辑,将陆地作为依托,走向海洋,实现海陆联动发展,走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道路。我国近五年的海洋事业发展成果是巨大的,但问题依然是存在的。在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我国应当坚持海洋与陆地发展的合理比重,对海洋经济、海洋军事、海洋科技、海洋资源保护、海洋法律体系、海洋文化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中国海洋事业的腾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瞿勇. 国家海洋战略及其法治基础[J].社会科学战线,2015(4).
[2]金永明.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依法治海简论[J]. 亚太海洋与安全研究,2018(4).
[3]郑海麟.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海洋战略思考[J]. 亚太海洋与安全研究,2018(4).
[4]朱锋. 海洋强国的实现需要有21世纪海洋战略意识. 亚太海洋与安全研究,2018(4).
[5]祁怀高,石源华. 中国的周边安全挑战与大周边外交战略[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6).
[6]李义虎.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J].现代国际关系,2007(8).
[7]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的几点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5(3)
[8] Stanley Hoffmann, The Clash of Globa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2.
[9] Steve Chan, China, the U.S., and the Power-Transition Theory: A Critiqu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