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背后的故事
2019-12-20马志国
马志国
一个人并非要有突出的优点与成就才能被接纳。所以,学会接纳自我需要转换视角,要无条件面对和接纳自己的一切,包括接纳自己的不足与失败。
心理症状:遇到事情总是找理由拖延
心理咨询室里,一位远道来访的年轻人建功(化名)坐在我的身旁。初步沟通后,他说出了自己的故事:“我是个想做大事的人,总是渴望着更大的事业,因此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自己组建了公司。然而这些年下来,即使好的年景,每年利润也不是很大,这让我很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也不怕挫折,可现在却遇到了困扰……”
综合上述情况,我感到困惑,这样一位成功男士,为什么要选择跑这么远到我这里来做咨询?我请他概括一下想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什么问题。
建功说:“我现在就是感到压力很大,心里对未来有一种莫名的不安。”
“压力很大?心里不安?是什么意思呢?”我问道。
“有些事总是不能当机立断,总是往后拖延,拖一会儿是一会儿。”
“拖延?在什么情况下拖延?能举个例子吗?比如……”
“有一次,我为了一个项目与一家公司谈判。听说对方是个很难接触的人,但是我们的第一轮谈判就很成功,我顺利地得到了对方的赏识与认可。而第二轮谈判时,我却为自己找了很多理由,迟迟不愿与对方联系,几次想拨电话最终却都放下了。还是对方主动联系了我们,虽然最终合作成功,但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还有什么情况?”
“也是为了一个项目,需要准备一份文件。而准备文件要查阅大量资料,我就是给自己找了一堆理由去推迟查阅。结果,这个项目就这样错过了。”
我笑了:“如果我猜得不错,你上学的时候,面对考试之前的复习,也会这样拖延,是吗?”
建功似乎遇到了知音似的说:“没错。上学的时候,我自恃脑子快,平时学习不是很努力。到了邻近考试的时候,人家都忙着复习,我却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翻翻书,粗略地看一看……”
“结果考得怎样呢?”
“我常常考得不错。实际上有些比我复习刻苦的人,还不如我。”
“这时候,自己会有什么感觉呢?”
“感觉自己脑子就是好使,那么多刻苦复习的同学也没考过我,老师和同学们也这样评价我,于是,我的自我感觉很好。当然,也有考砸的时候,这时我心里才会想,谁让自己不好好复习总是拖延时间。”
“现在呢?现在每次拖延之后有过什么感觉?”我把话题拉回到目前的问题。
“现在也是这样。如果拖延之后事情成功了,就感觉自己很棒;如果拖延之后事情办砸了,心里就觉得都是因为自己拖延,不然凭自己的能力肯定没问题。”
我点头表示理解:“但是不管怎样,你还是隐隐地感到如此拖延,自己心里很不安,很有压力。是这样吗?”
“对,就是您说的这样。”建功略带着急地问,“这种感觉让我很困扰。您说我这是怎么回事?”
心理解析:自我设障与完美主义
現在,终于看清了建功的心理情结所在。在心理学上,他的这种心态叫做自我设障。所谓自我设障,就是面临被评价的威胁时,为了维护或提高自尊而做出的对成功不利的言行,这就好比给成功预先设置了一个障碍。这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比如,我们经常发现,临近考试了,有的学生却不努力复习,在重要的比赛前,有的运动员却不认真进行训练。这往往就是自我设障。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自我设障。比如,有的男孩初次约会女孩,总是把时间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一刻才打电话邀请。这就是怕打电话被拒绝,一旦遭到拒绝,也就给自己找到一个绝妙的借口——是因为我说得太晚了,而不是我这个人的问题。建功的遇事拖延,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设障,而且形成了一种习惯的行为模式。
人们进行自我设障,主要是为了维护和提高自尊。由于自我设障行为的存在,如果失败了也不至于太丢脸,如果成功了就更有面子。再者,自我设障还可以缓解完成任务之前的焦虑情绪。由此看来,自我设障是一种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建功的拖延症,就给他带来了上面这些自我防卫的“好处”。
听了我的分析,建功表示有所领悟,但又提出了疑问:“这样说来,自我设障应该是缺乏自信的人才有的。我感觉自己是个非常自信的人啊,怎么也会这样呢?”
“不错,缺乏自信确实是容易自我设障的一种人格心理因素。”我说,“但是,过度自信也容易自我设障。因为过度自信,就容易好胜心过强,追求绝对完美,更在乎自己的面子。这样的人习惯于绝对化的要求,比如:我必须十全十美,每一件事都必须达到目标。由于这样绝对过高的自我期望,就会担心目标无法达成。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不安情绪,就会通过自我设障来进行心理防卫了。”
交流至此,建功顿悟:“就是说,我越是追求完美,越是怕丢面子,也就越容易自我设障?”
“正是这样。”我肯定地说,“你领会得很好。”
“那就是说,我这样追求成功,追求完美,并不是一件好事?”
“追求完美不是错,但是过度的完美主义就是误区了。”我分析说,“因为过度完美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不满意,是对自己的不接纳,是心灵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不能自我接纳的心灵是很痛苦的,会随时担心受到伤害。你过度追求完美,是想要极力证实自己,不过是想给自己的脆弱不安的心灵,搭建一个看似坚硬的保护壳。”
“您说到我心灵的深处了,我真的对自己很不满意。可是,我又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我的推测不错,应该与你的早期家庭生活有关。小时候的家庭生活让你缺少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