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酿悲剧,“教子”须理性
2019-12-20傅安球
最近,一段17岁男孩与母亲争吵后跳桥的视频广受关注。事发地点是上海卢浦大桥,视频显示:一辆小汽车打着双闪灯在桥上停下,一个男孩突然打开后车门,冲向桥栏杆并一跃而下,母亲随即下车追赶但已来不及据了解,母子俩事前发生争吵,男孩一气之下采取了极端行为。
亲子冲突,原因很多
人在非常愤怒的情况下,会出现“意识狭窄”,即注意力范围缩小,管不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甚至不计后果,出现极端言行,导致悲剧发生。发生亲子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 原因一:孩子的逆反心理
17岁左右的青少年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喜欢反驳,往往听不进父母的批评和指责,即使父母说得有道理,也可能会“顶嘴”或表现出其他逆反行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尊心很强,不善于保持冷静,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反应会比较强烈。面对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家长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发生激烈争吵或陷入僵局。
● 原因二:家长急躁、易冲动
家长和孩子发生激烈争吵, 大多与家长的脾气有关。如果家长脾气比较急躁,容易冲动,不注意说话或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学到这种行为方式。因此,要想“管好孩子”,家长必须控制自己的言行。事件中的这位母亲性格可能比较冲动,她把车停在车流中,并不是因为车辆故障或身体不适,而是她与儿子发生了较为激烈的争吵,这么做显然不妥。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很重要。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当孩子达不到他们设定的目标时,就横加指责,不但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可能让孩子感觉自卑。有些家长激动时口不择言,常常对孩子说出“你是废物”之类过激的话。这种责骂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 原因三:孩子抗挫折能力不足
如果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过低,可能会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家长要从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增强抗挫折能力,不要一味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一概予以满足,这样会使孩子过于任性,不利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脾气、性格也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性格冲动,子女很可能具有同样的性格。虽然性格的某些方面不易改变,但家长完全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优化孩子的性格。比如,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冲动的表现,学会在冲动时合理应对。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学会克制,当好孩子的榜样。
● 原因四:家长期望过高
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孩子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实际上,家长要灵活变通,为孩子制订合理的目标。
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是通过适当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范围是“最近发展区”。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应在“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促进孩子发挥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发展阶段。打个比方:孩子摘苹果,舉手可摘下苹果的范围,是他现有的基础;跳一下能摘到苹果的范围,是可以触及的目标;“最近发展区”介于这两个范围之间。只有把目标定在这一范围,才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获得进步。
总之,家长要实事求是,知道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为孩子制订力所能及、可以实现的目标。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让他们增强信心,取得进步;不要让孩子做一些超过他们能力范围的事,以免影响信心,更不可指责、批评,甚至谩骂。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孩子各方面表现并不差,但一些家长追求“完美”,总喜欢挑剔孩子的不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亲子和谐“必修课”: 控制冲动,理性处事
性格冲动者应注意在生活中控制和处理好冲动。以下控制冲动的八条法则既适合家长,也适合青少年。
● 理解冲动并非不可控制
很多人脾气暴躁,但一般在亲朋好友、大庭广众之下会克制,很少发怒,这说明脾气并非不可控制。知道这一点,有利于增强控制冲动的信心。
● 意识到冲动的存在
如果平时脾气 “不太好”,要有“自知之明”,出现争吵等情形时要提醒自己注意控制冲动情绪,或者选择迅速离开现场。
● 适时转移注意力
冲动情绪发生时,可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比如,家长在驾驶过程中与孩子发生争吵,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驾驶动作上,可以将车开到慢车道上,既稳妥,又能转移注意力,避免“注意力狭窄”。
● 做深呼吸
可以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深呼吸,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动作上。一方面,深呼吸可以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呼吸能吸入更多氧气,有利于保持头脑清醒。
● 暂时搁置问题
暂时搁置问题有利于保持冷静。很多问题并不需要马上解决,可以暂时搁置。即使对方确实犯了错,也要找合适的场合和时间进行讨论。比如,在驾驶过程中发生争吵,可以暂时搁置问题,等回到家或在停车场停好车后再“理论”。在不恰当的场合争吵,只会使问题激化。比如,在驾驶过程中与人争论,一方面会影响注意力,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驾驶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放松地交流。
● 养成良好的处事方式
很多家长平时不注意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待孩子比较简单粗暴,形成了不良的处理问题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处事方式,凡事要冷静,不要带着情绪和孩子说话;要给自己定个规矩,等心平气和后再处理问题。
● 帮孩子寻找犯错的原因
孩子犯错后,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找原因,不要在不了解具体原因的情况下教训孩子。孩子的生活经验、处事方式、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存在客观不足,家长不应该过度指责孩子。
● 注意孩子的行为
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对行为冲动的孩子,细心的家长应注意观察,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极端言行,切不可大意,必要时可求助专业的心理卫生工作者。
傅安球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擅长应激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心境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