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族密洛陀文化在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的利用与展示

2019-12-20蓝芝同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瑶族全域旅游

【摘 要】我国瑶族支系较多,一般分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三大支系。布努瑶支系主要居住在广西河池市的都安、巴马、大化三个瑶族自治县。布努瑶民间崇拜密洛陀为创世始母和最高神,瑶族密洛陀文化是布努瑶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布努瑶聚居区各县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如何充分挖掘、利用与展示瑶族密洛陀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一要利用与展示瑶族密洛陀口传文化;二要利用与展示以祝著节为代表的瑶族节日文化;三要利用与展示瑶族铜鼓文化;四要利用与展示瑶族美食文化;五要利用与展示瑶族服饰文化。

【关键词】全域旅游;瑶族;密洛陀文化;利用展示

【作 者】蓝芝同,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5-0161-005

引语:“全域旅游”与“乡村特色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其内涵或定义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表述。笔者比较认同国家旅游局的对此概念的界定,即“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1]。

随着全域旅游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发展,国家旅游局于2017年6月12日又发布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强调必须突出全域旅游的创建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同时要突出中国元素,注重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展示地域特色,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等。[2] 笔者认为,所谓“乡村特色旅游”,是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性特点。其内涵至少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山水风光个性特色,二是民族历史文化个性特色。其中,民族历史文化是特色旅游中最具内涵、最有魅力与软实力的特色文化。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热潮。在创建中,必须突出本地区的差异化特色,尤其要充分利用与展示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才能脱颖而出,取得成效。我国瑶族的布努瑶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河池市的都安、巴马、大化三个瑶族自治县,布努瑶文化的核心是瑶族密洛陀文化。在当前的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布努瑶聚居的各县如何充分挖掘、利用与展示瑶族密洛陀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利用与展示瑶族密洛陀口传文化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瑶族有285.3万人,60%以上分布于广西,在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人口总数居第二位。瑶族支系众多,一般分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三大支系。目前,广西境内的布努瑶约有50万人,主要聚居于广西河池市的都安、巴马、大化三个瑶族自治县。布努瑶的民间宗教属于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其中最崇拜的是创始世母密洛陀,被尊为主神或最高神。[3]

各个支系的瑶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官方的文献古籍对瑶族及其各个支系历史文化的记载少而零星。瑶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大多数都是依靠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舞歌谣、彩话谚语、说亲词等各种口传的文学形式代代传承下来。

布努瑶是瑶族的第二大支系,有他称和自称。他称如“瑶佬”“背篓瑶”等;自称有“布努”“贝努”“东努”等,汉语意思是“人仔”“人儿”“山人”等。瑶语“密洛陀”,含有“古老母亲”“智慧母亲”“创世母亲”等意思。[3] 根据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记载,女神密洛陀用大神伞创造了天界,用美丽的长衫创造了大地;她把左边的金耳环抛上天造太阳, 把右边的银耳环抛上天造月亮,把腰带上的珍珠撒上天造星斗;她用五色糯饭捏造飞禽走兽,等等。天地万物造成了,密洛陀就着手造人类,但过程异常艰辛,数度失败,最后她用蜂蜡捏成多个人样,终于造成了“布卿”(汉族)、“布羌”(壮族)、“布苗”(苗族)、“布努”(瑶族)四族人类。[3] 由此,密洛陀成为布努瑶族地区民间最为崇拜、最为著名的英雄女神,是功德无量的创世始母。密洛陀文化是瑶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布努瑶文化的核心部分。瑶族密洛陀口传文学已于2010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非遗”名录。从此,密洛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是中国瑶族乃至世界瑶族的骄傲!

目前,在布努瑶聚居比较集中的都安、巴马、大化等县份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活动。笔者认为,在创建活动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和展示密洛陀口传文化的特色。可在县城主要旅游景区、文化广场等比较热闹的地方,铸造、矗立由瑶族学者蓝芝同和美术专家王国仁共同创作、已通过多次论证认可的密洛陀神像。通过神像、相关文字与导游员的讲解,传播密洛陀造天地、造万物、造人类的艰难历程与丰功伟绩,让游客了解瑶族密洛陀口传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富有特色的瑶族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以此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如2018年10月18日,大化瑶族自治县于县庆30周年庆典之际,在国家4 A级景区——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入口内,矗立、揭幕了的密洛陀站立銅像,就是极好的例子。这是全国布努瑶地区中首个展示密洛陀神像的县份,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利用与展示以祝著节为代表的瑶族节日文化

瑶族民间传统节日多姿多彩,一年365天,大小节日多达几十个,有“四季皆节庆,无月不过节”的俗谚。[4]291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仪式感强,特色鲜明,是瑶族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瑶族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盘王节和祝著节。盘王节是盘瑶支系纪念远古始祖盘护王的重大节日;祝著节是布努瑶支系纪念创世始母密洛陀的重大节日。在这两大节日期间,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瑶族同胞纷纷前来共同庆贺,境内周边市县的各族群众也参与其中,共享瑶族传统节日盛宴,场面壮观,喜气洋洋。[5]

关于祝著节的来历,有各种民间传说:一说是密洛陀的生日(农历五月二十九);二说是密洛陀的忌日,即密洛陀逝于农历五月二十五,称为神降日,五月二十九出殡上山,称为神归日;三说是瑶族、苗族远古英雄蚩尤打败了皇帝,于农历五月二十九凯旋归来;四说是瑶族大力神耕杲或哈升,率领瑶山兵勇,战胜外敌入侵,于农历五月二十九凯旋归来。各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比较得到布努瑶民间认可的是第一种说法。据史诗《密洛陀》记载,农历五月二十九是密洛陀的生日,汉壮苗瑶各族子孙都来给她补粮祝寿贺生日。由此世代传承,延续至今。“祝著”系瑶语,是农历五月二十九的谐音。由于节日特别隆重,又称为“瑶年”。祝著节从五月二十五日开始,一直延续到六月三日,其中五月二十九当天达到高潮。节日期间,布努瑶村寨各家各户宰羊杀猪,摆酒焚香,拜祭祖神密洛陀,合家合族饮酒逗乐,笑酒对歌;同时打铜鼓、跳铜鼓舞,举行射弩、赛马、斗鸟、斗鸡、打陀螺等文体娱乐活动,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令人目不暇接。这是瑶族节日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展现的重要时空。

众所周知,传统节日是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宝库”和“大组合”。以瑶族密洛陀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祝著节,衍生了布努瑶独具特色的一系列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婚恋文化、铜鼓文化、丧葬文化、医药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伦理道德等各种习俗文化,百态千姿,大放光彩。这些独具特色的布努瑶文化资源,理应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乡村特色旅游中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创新。当前,都安、巴马、大化等布努瑶聚居的各县份在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可充分利用近两周的节日时间,打造富有布努瑶节日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境内外游客前来同庆同乐,充分展示以祝著节为代表的瑶族节日文化内涵与魅力,提升全域旅游的文化品位。

三、利用与展示瑶族铜鼓文化

根据史诗《密洛陀》记载,密洛陀创造了铜鼓。布努瑶先民在石山里种玉米等庄稼,经常遭受猴子、野猪等野兽糟蹋,无法收成。密洛陀就把铜鼓送给瑶家子孙,用于驱赶野兽,保护粮食丰收。从此,铜鼓就成为瑶人世世代代的传家宝,成为瑶族文化的典型符号。目前,在全球所有2400 多面铜鼓中,广西约有1500面。[6]1-2其中,都安、巴马、大化这三个瑶族自治县的传世铜鼓约有300面。据考证,铸造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晚的是清代;大多数是用广西地名命名的,如冷水冲型、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等。

所谓“传世铜鼓”,是指世世代代祖传下来的铜鼓,与现代制造的舞台表演铜鼓不同,传世铜鼓含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各种传奇故事。布努瑶民间流传下来的铜鼓,瑶胞极为珍惜,当作传家宝和表演乐器,还被视为神灵之物,护佑合家安康幸福。铜鼓一般深藏在鲜为人知的山洞或其他地方,使用时,必须举行请铜鼓仪式,吟诵请鼓词,用完收藏也同样举行收藏仪式,极为讲究。在铜鼓舞表演中,必须有牛皮鼓作总指挥,有公母两种铜鼓的配合,公铜鼓声音清脆响亮,母铜鼓声音低沉浑厚。用木架悬挂的铜鼓后面,还需有木桶(风桶)一进一出的配合烘托,和谐共鸣,方显出铜鼓舞的气势与场面。不同的瑶族支系,铜鼓舞的鼓点也不同,如广西南丹县布努瑶支系的白裤瑶民间鼓点主要有4种:瑶里式鼓点、怀里式鼓点、芭地式鼓點、纪后式鼓点。南丹、都安、巴马、大化等地布努瑶同胞在祝著节等场合跳的铜鼓舞和猴鼓舞,欢畅激越,豪迈奔放,鼓乐齐鸣,震撼人心!铜鼓舞和猴鼓舞是布努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尤其以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同胞的表演最为精彩,主要用于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等活动。[5]

铜鼓是瑶族文化的典型元素之一,承载着瑶族多种文化功能。当前,在都安、巴马、大化等布努瑶聚居县份在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活动中,要善于利用和展示以铜鼓舞和猴鼓舞为代表的瑶族铜鼓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挖掘其内涵,开拓创新,打造独特品牌,吸引世界各地瑶胞及游客,以此提高瑶族铜鼓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利用与展示瑶族美食文化

根据史诗《密洛陀》记载,始母密洛陀抚养膝下的汉壮苗瑶四族兄弟长大成人,就嘱咐他们各自独立谋生,繁衍后代。老四“布努”(瑶族)因睡了懒觉,第二天起床时已日升三竿,老大、老二、老三早早出门,分别到平原、河谷、丘陵地带谋生去了。只剩下深山密林,老四觉得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不乐意去。密洛陀鼓励他说,你还是到这些地方去吧,我会教你耕种五谷杂粮、养殖禽畜、烹调食品等,只要勤劳,就会吃穿不愁。老四听从母亲劝导,到山区谋生去了。[7]319-324因此,如今都安、巴马、大化、南丹等地的布努瑶同胞,大多住在山林地区。通过瑶民的辛勤劳作,这些地区出产玉米、小米、豆类、南瓜、薯类、芋头、旱藕、火麻菜、香菇、木耳、猪牛羊、鸡鸭鹅等农副产品,为瑶族美食文化创造了各种生态环保食材。如大化瑶族自治县近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全力打造,已形成了瑶族特色美食系列品牌,共12大类58套88个品种,如“七百弄鸡”“火麻鸡汤”“羊头王”“簸箕宴”“土司宴”“红薯丸”“鸳鸯竹豆饭”“麻叶馍”“羊瘪汤”“瑶乡羊扣”“灌血肠”“黑豆炒芥菜”“六也鱼怪”等最具代表性,充分展示了布努瑶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被誉为“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

许多瑶族传统特色美食不仅味道好,还伴有一个个动人的传说故事,给人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如瑶家五色糯饭的做法,据说是密洛陀传授的。根据都安等地布努瑶民间传说,瑶胞第一次给牛做生日的时候,蒸了白色的糯米饭喂它。因为牛从未见过白色的草,所以它不敢吃。始神密洛陀知道后,就告诉瑶家子孙,要用红蓝草、鸡血藤、黄蔓花、枫叶等这些可以吃的植物,先煮水来浸泡糯米、染色,再蒸成紫、黄、红、黑、白五色饭,这样牛就肯吃了。瑶胞按照密洛陀所教的方法去做,结果,牛看见五色糯饭,以为是五彩缤纷的草料,且清香扑鼻,就埋头吃了起来。从此,五色糯饭就成为瑶家节日必备的传统特色美食。[5]

瑶族传统美食除了色、香、味俱全,还蕴含民间各种吉祥寓意。如瑶族火麻汤和羊红汤寓示“身体健康,日子红火”;红糖芝麻糕、高粱酒寓意“步步高升”;全羊宴寓示幸福生活,“十全十美”;灌血龙绷寓意“龙凤呈祥”;俗称“羊瘪”的羊百宝寄意“万事通、百病除”;五香熏鱼象征“五福临门”;香煎油鱼寓示生活富足,“年年有余”;双色糯米糍粑寄意“福禄双全、好事成双”;五色糯饭寓示“五谷丰登”,等等,举不胜举。[5]

当前,布努瑶聚居地各县份在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可以借此良机进一步挖掘、展示和弘扬瑶族传统美食文化,特别要注意发掘和传扬瑶族传统特色美食背后的动人传说故事,以及特色美食中所蕴含的各种民俗吉祥寓意,提升乡村特色旅游的质量和内涵价值,吸引世界各地更多的游客前来考察、品尝和体验,让人流连忘返,以促进瑶族地区经济、文化等行业的发展。

五、利用与展示瑶族服饰文化

瑶族民间服饰五彩斑斓,特色鲜明。关于瑶族喜爱五色彩衣的原因,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南蛮列传》等一些古籍文献仅有零星记录,而瑶族民间则有多种传说。其中,传说来源于始神密洛陀的传授。据史诗《密洛陀》记载,密洛陀在山区里亲手教会瑶家子孙种植苎麻、养殖桑蚕,又造了织布机,教会蜘蛛织出了五颜六色的彩布来,如彩虹般绚丽。蜘蛛由此成了“纺织神”。密洛陀还亲手给瑶家子孙剪裁不同款式的彩衣。因此,瑶族自古就有喜爱五色彩衣的习俗。[5]

瑶族分布广泛,支系较多,基于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各个支系的服饰绚丽多姿,风格独特。即使是盘瑶、布努瑶、茶山瑶这三大支系内部的各个小支系,其服饰的花纹、色彩、风格、图案寓意等也不相同。其中,最典型、最有特色的要数广西南丹县布努瑶支系的白裤瑶服饰了,可称得上世界独一无二。白裤瑶服饰不但独特,还富有民族历史的悲壮色彩。白裤瑶妇女上身着衣,下身穿裙;上衣分为冬装和夏装,冬装为右衽短衣;夏装比较简洁,前后为两块黑色土布;左右衽一般不缝合,只在左右肩部缝连,就像两块较宽、较长的坎肩。在炎热的夏天穿上这样的衣服,非常透风,凉爽舒服。背后的那块衣布上,绣有回形纹等各种精美的图案,象征当年被土司夺走的瑶王印章。白裤瑶男子上身穿着黑土布圆领无扣对襟衫,下身穿白色宽档裤,左右裤脚正面分别绣有五条红色直线。这十条红线,象征当年瑶王为保卫瑶族山寨,率领瑶山兵勇与来犯的土司兵丁顽强拼死战斗留下的十指血印,以此缅怀瑶王等瑶族先祖的丰功伟绩。[5]

说到白裤瑶的服饰文化,不得不提及白裤瑶的“金丝蚕文化”,这也是当今世界罕见的瑶族文化特色。如今瑶寨的白裤瑶妇女,仍然保留和传承着古老的养蚕文化。她们所养的蚕,表面上看与汉、壮等民族所养的蚕一样,其实她们养的不是普通的白丝蚕,而是金丝蚕。白裤瑶民间神话传说,金丝蚕种及其养殖技术是由蚕神——“泰酿道别”(类似密洛陀始神)传授的,千百年来由白裤瑶妇女世世代代传承保留至今。金丝蚕因为吐金丝而得名。更为神奇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金丝蚕不仅会吐金丝,而且还一边吐丝,一边来回走动织布,在金丝布上织出各种不同的美妙图案来,令人叹为观止。

建议在布努瑶支系的南丹县白裤瑶聚居区,选择几个有规模、有代表性、养金丝蚕比较出名的瑶寨为重点,在传承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以金丝蚕吐金丝、织金布为主题的乡村特色旅游点,将会吸引大量欧美等国外游客前来参观考察、旅游投资,扩大瑶族服饰文化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此提升瑶族文化在全球的软实力,带动融合瑶族地区相关产业的同步繁荣发展。

结 语

瑶族地区的乡村特色旅游,既要体现区域内奇特的山水风光,更要注重挖掘、传承和体现瑶族特色文化内涵,旅游产业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目前,布努瑶聚居的都安、巴马、大化等县份在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中,需进一步利用和展示具有差异性特色的瑶族密洛陀口传文化、祝著节等瑶族节日文化以及瑶族美食文化和服饰文化,更好地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用旅游产业带动融合相关产业的同步繁荣发展,这也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重要原则和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创建工作的通知[EB/OL].(2015-11-24).http://www.davost.com/news/detail/4073-7fad0fe09e.html.

[2] 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EB/OL].(2017-06-12).https://baike.so.com/doc/26347139-27588086.html.

[3] 蓝芝同. 口传模式下民族古籍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布努瑶创世史诗《密洛陀》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6(1).

[4] 张有隽.瑶族历史与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5] 蓝芝同. 当代传播视野下广西瑶族传统节日的“非遗”内涵与保护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2).

[6] 蒋廷瑜.广西铜鼓:上册[M]// 前言.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6.

[7] 蒙冠雄,等.瑶族史诗·密洛陀[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UTILIZ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MILUOTUO

CULTURE OF THE YAO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NGXI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S

Lan Zhitong

Abstract:There are many Yao tribes in China which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Pan Yao,Bunu Yao and Chashan Yao. The Bunu Yao tribe mainly lives in Duan,Bama and Dahua Autonomous Counties of Hechi,Guangxi. Bunu Yao folk worship Miluotuo as the first mother and supreme goddess of creation. Miluotuo culture is the core of Bunu Yao cultural system. How to fully tap,utilize and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m of  thi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issue worth discussing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ngxi's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s in Bunu Yao inhabited counties.We should make use of and exhibit the oral culture of  Miluotuo,the Yao festiv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Zhuzhu Festival,the Yao bronze drum culture,the Yao cuisine culture and the Yao costume culture.

Key Words:tourism;Yao;Miluotuo culture;utilization and exhibition

﹝责任编辑:李  妍﹞

猜你喜欢

瑶族全域旅游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瑶族传统舞蹈的审美价值与保护传承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
当猫邂逅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