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艺术的“本我”诉求心理探析

2019-12-20田黛琳

艺术评鉴 2019年22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探析

田黛琳

摘要:绘画艺术在“本我”诉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缓解“本我”高压的最优雅出口,具有“本我”表达、“本我”沟通、“本我升华”等多种诉求功能,其中人体审美、性意向表达、梦境再现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

关键词:绘画艺术   “本我”   探析

中圖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169-03

“生命本我的焦虑只有借助艺术才能升华到文明”,这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中的艺术。弗洛伊德对艺术的这种“唯一”性价值断言,凸显了艺术的心理诉求功能,倒逼艺术关注与心理的连接,与心灵深处“本我”的连接。

一、绘画艺术与“本我”

“本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三我”人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我”人格理论认为,人性乃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每一个人都是“三我”的完整结合体。其中,“本我”是人性最基础的部分,包含人性中最原始的最本能的生物学欲望,以生存与繁衍为最高目的,以“快乐原则”指令人的行为;“自我”则是人性中社会化的部分,包含各种社会规则与禁令,以社会现实的适应为目标,追求与社会规范的协调统一,以“现实原则”指令人的行为;“超我”则是人性中文明程度更高的部分,包含已经内化为自己需要的各种社会道德,以“道德准则”指令人的行为。而且“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神经症和人格异常。”①

在“三我”之中,“本我”的力量受到弗洛伊德的特别重视。他认为,本我是人性最基础最根本的存在,与生存繁衍诉求直接相关,因此具有不惜一切的“最后稻草”的强大力量;其二,在人的社会化的进程中,本我因为追求个人满足,其自利特征与社会化的公利规范冲突,从而无法被社会和公众接纳,因此常常被社会所不容,不得不躲在人性最深处;其三,本我作为最基础最深层的人性,就像深埋地下的地基,因为与社会道德距离最远,因此容易被社会所忽视;其四,本我并不甘愿被动地呆在意识深处,而是企图通过各种可能进入到显性的社会化层面中。因此“本我”就是一个深埋地下的人性活火山,虽然被掩藏着,但始终有想表达的动力,且能量巨大。

弗洛伊德总结了“本我”的运行机制,认为“本我”一直在自发地在寻求表达的机会,并努力让这种表达通过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检查。其中大部分的方式是隐性的,躲避的,而且是不充分,不光明正大的。比如,通过做梦,在梦境中实现本我,也就是常说的“白日梦”;比如在口误中不小心流露出本我,如果无法通过社会规范的检查,就用“说错了”进行解释;比如通过玩笑谐趣本我,用故作轻松的方式搪塞等等。

但是,这种隐性的,躲避的,而且是不充分,不光明正大的表达方式不能满足“本我”走向正大光明的意识层面的要求。他认为,只有艺术的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特征,能让本我的表达现实化、社会化、显性化,同时,带领“本我”实现升华,走向文明,即所谓“本我的焦虑只有借助艺术才能升华到文明”。

绘画艺术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以构图与色彩为载体,表达态度与情感。因此,在表达本我,升华本我的艺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绘画艺术给人简明而热烈的视觉冲击,具有形象的特点,不受语言的限制,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受年龄的限制,甚至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沟通力,是“本我”最容易实现的表达方式。

其二,绘画艺术,通过形式多样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的渲染,本我以华丽的外套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艺术化的本我容易得到自我和超我的认同与检查,得到与社会视角、伦理视角、审美视角的协调,从而合理的社会化现实化。艺术等于是本我一个难得的可以在生活中合理安放的家园。

其三,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因此具有浓缩的特点,也有升华的特性,在艺术化地表达“本我”的同时,本我也能达到与“自我”与“超我”的联通,并在艺术化的熏陶中,达到向“自我”与“超我”的升华,向文明的升华。

总之,通过绘画艺术释放的本我,是具有高度社会容纳性的本我。绘画艺术是缓解本我高压的最优雅出口,是“生命本我的焦虑升华到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二、绘画艺术的“本我“诉求功能

具体来说,绘画艺术通过独特的点线色彩方式与路径,可以实现本我表达、本我沟通、本我升华等多种本我诉求功能。

(一)本我表达

绘画艺术的点线色彩方法,能达到真实与虚拟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统一。这一表现模式正符合本我真实与模糊,具体与抽象,接纳与批判的矛盾统一的特性。

本我首先是真实的,无论是对基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追求,还是对基因传承繁衍生息的性的追求,都是真实而具体的。但同时,本我也是极其抽象和最难把握的。西方哲学有“认识你自己”的终极拷问,中国俗语有“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智慧总结,因为人在行进之中很容易丢失初心。本我一方面被现实理解和接纳,所谓“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同时,社会对本性的食色满足又常常持批判的态度,因为本我的自利性,常常与社会伦理规范相冲突,对社会的和谐具有一定的冲击力。

绘画艺术则能充分体现本我的多侧面诉求。绘画中的油画、工笔画,具有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的表现力,对本我的刻画,真实逼真,形象生动,同时具有固化瞬间的保留价值。而绘画艺术中的意向画,则可以提炼加工出想像的空间,避免细节,从而给本我一定的缓冲暧昧的机会,就像夏天的树荫,是本我某些时刻必须的休息所,是本我的守护神。

在生活中,绘画的一个重要功能也佐证了绘画的独特表达功能。比如,很多自闭症患者,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他们仿佛是星外来客。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自闭症儿童仿佛天然具有绘画的天赋,不仅喜欢绘画,而且绘画技能优秀,甚至沉迷其中,在绘画中能得到安宁。自闭症患者正是一种用绘画艺术表达内心深处本我的人,也许我们读懂了他们的绘画,就是读懂了他们的内心。目前,绘画也是治疗自闭症的国际通用方式。

(二)本我沟通

本我需要被人解读和理解,需要实现沟通。绘画艺术的具象性特征,破除了语言的地域差异,实现了语言的统一性,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绘画艺术的抽象性,又给沟通增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从而实现了沟通的真实与解读的泛化的多样性沟通目的,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经典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就绘画的真实而言,是微笑着的蒙娜丽莎,而就绘画的艺术欣赏而言,是蒙娜丽莎永远解读不尽,永远难以名言的谜之微笑,正是这种艺术的不确定性,让这个谜之微笑永远在观赏者心中弥漫着美好和善良,代表了每一个观赏者内心深处“本我”对善良与温柔的渴望,这是一种无言的心灵深处的沟通。在心理咨询学中,“画树疗法”作为一种新开发的心理疗法,就是通过让心理障碍者“画树”,然后通过咨询者对作品的完整度、结构、布局、大小等特点的解析,来解读画者心灵深处的信息。“画树疗法”的基本逻辑,就是认为,绘画是心灵的表达,是心灵的投射。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生命垂危的美丽少女琼西,透过病房的窗户,看见窗外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琼西心中有一个不好的寓意,一个象征,“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在一个风雨之夜,老画家贝尔门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并攀梯把它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掉下来,琼西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老画家贝尔门绘制的“最后一片树叶”支撑住了琼西最本我的生存欲望。

(三)本我升华

作为具有自利属性的本我,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需要努力与自我和超我相融合。当用绘画表现本我的时候,艺术本身的唯美,艺术高于生活的属性,等于给本我穿上了圣洁的外衣。这个外衣并不能简单被理解为遮盖、掩藏,更重要的功能是具有美化,升华,诱导的特征,是为自利性的本我构建了一个美丽干净的大环境,诱导本我节制,自省,从而走向文明化的自我和超我。这就如同一个想恣意随手乱丢垃圾的人,如果让他身处优美的一尘不染的环境中,这种恣意的心态会被抑制一样。绘画艺术升华本我的作用,使本我在作品中得到美的感化,升华为文明接受的形式,诱导本我的文明与高雅。用艺术装饰的本我,真实而优美,在表达真实的人性,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忠诚的同时,满足人的思想升华。

三、绘画艺术的“本我“诉求主题

本我的范畴很广泛,包含一切与生存和基因繁衍相联系的原始欲念。绘画艺术基于其形象的特点,在人体审美、性意向表达、梦境再现等方面表现最具有代表性。

(一)人体审美

对人体的审美与窥探,是人的原始本性,但是人体审美本性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与文明、规范、伦理相容。而艺术地再现人体,则可以实现本性向文明的升华,实现人性解放,尊重人性之美,赞赏人性之美的追求。

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男性裸体审美的典型作品。为了雕刻《大卫》,米开朗基罗苛刻选材,认真学习人体肌肉结构与走向,选择以全裸体方式展现大卫临战前的刹那瞬间。作品中的大卫,坚定站立,目光深邃,头部微微转向左方,紧紧凝视着敌人。大卫英俊的面容,有力的肌肉线条,在炫耀男性力度,炫耀男性美感的同时,也折射着他自信、勇敢的内心世界,是外在肉体和内在精神理想化的男性美的代表。

画家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裸体站在贝壳中,仿佛一粒闪着珠光的珍珠,从海上冉冉升起。她脸上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同时带着新生的欢喜而慵懒的神情。这个裸体的形象,这个从海里新生的裸体女神,仿佛是带给时代自由与美丽的新时代的信使,不会给人任何低俗的联想,是挑战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形象。

当人体以艺术的方式在现实出现,这个最美的艺术品,在真实之中又具有艺术的浓缩,达到本我体现与社会规范的统一,同时,实现本我向崇高净化的升华。当我们在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人体的自然美已经超越了原始欲念,是本我表达与升华的典型代表。

(二)性意向展示

性,是人类繁衍的重要途径,但是又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社会对性的思考始终是一个欲说还休的话题,正是艺术可能有效破除这种尴尬。

性意向中的亲密关系在绘画艺术中普遍存在,而画家徐冰则通过《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对性意向做了一个大胆的创新的艺术再现。徐冰说:这个作品在根上和我其他作品是很像的,都带有一种对文化和人的关系的反问②。”人类需要文化来对自身进行限制,使社会有一个更和谐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类始终是生物的一种,文化在规范人类言行的同时是否也对人类限制得太多?而这些规范是否又是正确的?

《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性意向展示,以艺术之名,向世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作为人类我们似乎是完美的无所畏惧的,是最自由的最接近真理的,但仅仅只是看起来如此,正因为我们接受了文化的熏陶,我们也必然会受到文化的束缚”。③

(三)梦意向表达

梦是“本我”的重要储藏地,被压抑的本我,难以言表的本我常常借助梦得以现实,“梦”的亦真亦幻,可以使本我获得现实交流的巨大空间,并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梦境绘画是艺术性表达本我诉求的重要主题。

亨利·卢梭的作品《梦》,展现的是画家幻想中的原始森林,神秘多彩。森林的基调是热带植物、水果、美丽的兰花等等,还有一个皮肤黝黑的人,在面对观眾的方向吹长笛,一头狮子在树丛里向外窥探着……画作的亮点是,在这个森林中,有一裸体女人横卧在一张不可思议的华丽沙发中。这是画家头脑中的怪异的梦境。这时的画家已经66 岁,却通过“梦”主题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童心与赤子之心。

毕加索的画作《梦》,则是另一个表现模式,画作中做梦的少女不知梦见了什么,但是做梦的少女本身也许就是作者的一个梦。

梦是人心灵深处那些向往而又无法企及的境界,梦主题的画作触及的也是人心灵深处一些丢失的东西和一些无法企及的东西。希尔德布兰特说“认为梦中的行为没有经历白天的一切原始动机的支使是不可能的,梦只是把我们心灵深处的一小片历史材料用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④。

每一个绘画作品在创作者手中或历时数月,甚或历时数载得以完成。当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点线之间蕴藏的是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与情感,是作者深刻的本我情感与诉求。

真正反映本我人性的绘画作品,都具有历史价值。因为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本我”诉求,达到了真实与艺术升华的统一,实现了心灵的满足、安静、充实与安宁。

注释:

①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②徐冰、殷双喜、冯博一:《观念的生长》,《美术研究》,2005年,第03期,第25页。

③田黛琳:《精英知识分子的自我诉求——徐冰艺术实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④周艳红、胡惠君:《梦的解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36页。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探析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