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唱法”之我见
2019-12-20马骁晖
马骁晖
摘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用力歌唱的学生,结果是:声带疲劳,没有高音、没有美感。“轻声唱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极佳方法。“轻声唱法”的训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哼鸣”的轻声唱法、“小声唱”、“假声练习”、“半声唱法”,掌握了这四个阶段,就掌握了“轻声唱法”的要点。
关键词:“轻声唱法” 气息 哼鸣 假声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123-03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生追求音量,一般这种情况用的是“力”而不是“气”,这个“力”是喉内肌和喉外肌一起作用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出来的声音极为沉重,唱起来脸红脖子粗,没有任何美感,让人感觉累的要命,尤其是到了高音区,很难再唱上去,即使唱上去,也是给人一种喊出来的感觉。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轻声”教学的方法来解决。
轻声唱法的训练可以使声带不疲劳,发声机能调整合理,保持声带健康,不会出现声带病变。轻声训练就是用少量的声带张力和少量的气息在声带闭合的情况下来发出声音,久而久之,就可以唱出连自己都感到吃惊的高音来。
轻声唱法能培养学生气息的正确运用、喉结的稳定、能体会到声音的高位置和穿透力,能训练轻松自如的歌唱状态。
一、“哼鸣”是轻声唱法的首要阶段
哼唱练习哼的是后鼻音,即ng,而不是前鼻音的n。练习ng的具体要领是:舌尖轻抵触下齿龈,舌后部和咽部有一种集中感,面部表情自然微笑,喉结下放,气息支持,感觉咽部有一个微小的哨口,在气息的吹动下轻轻从这个小小的咽部哨口哼出ng音来,声音像一个微小的“点”或者带“箭头”的声线,往前上方飘出并飘远直至无限远。无论是张开还是闭口,ng音都不会变化。如果张开哼唱和闭口哼唱有区别了,那就错了。而n是舌头抵触上齿龈的,哼鸣不能用n音练习。闭口哼唱和开口哼唱交替练习,不只是能练习哼鸣,还能练习耳关节和下巴甚至面部肌肉的放松。哼鸣的最终结果是,声音在放松的状态下,变得集中而且圆润,极富穿透力。
在练好了哼鸣的ng音之后,可以慢慢地在ng的基础上带出其他母音,如意大利母音a、e、i、o、u。练习时要集中精力,多加体会,感受哼鸣与其他母音之间的连接,不要有坎儿,要过度圆润,形成一条声线,像飘带一样往前方做抛物线运动,感觉气息犹如春风般舒畅,声音如细丝抛向空中。整个通道全然放松。
二、“小声唱”是第二个步骤
在哼鸣的前提下,声带轻微振动,把咽部稍微放开,利用各种母音,声音慢慢地出来就是小声唱,小声唱其实还是建立在哼鸣的基础上。小声唱的基础还是哼鸣。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要紧张,用脑子去控制和把握发声器官的运用,和气息默契配合,慢慢体会并寻找出舒服、放松、有色彩的、有高位置的规范化的声音来。
小声唱的最大好处是克服大声喊叫而且喉内外肌肉用力撕扯的毛病,并且忘掉所谓“换声点”的坎儿,使高中低声区连贯统一。由于声音小,还能够使学生体会用心歌唱的感觉,对将来歌曲的情感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小声唱的过程中,一定不要着急,应该踏踏实实,放下心来,静下心来,安下心来。
三、“假声练习”是接下来的任务
假声的音量和力度是很微弱的,大部分人都能发出来,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开始找不到假声。由于声音的微弱,声带又不震动,与我们歌唱中声音最终想要的“穿透力”不符,所以很多人认为假声是没有必要学的,但我们绝不可忽视了假声的作用才对。有了假声之后,一旦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加上气息和声带的震动,就成了“混声”和“头声”,那这时的假声就会显示出极富穿透力的色彩,能使歌唱者的音域极速扩展,c3根本不在话下,f3也会轻易的唱出来,有的人甚至到a3直至c4!维塔斯的海豚音就到c4。我们中国的京剧演员大都唱到g3,而且对京剧演员来说,帕瓦罗蒂的高音c3只不过中声区而已,而且京剧演员的面部表情自然美观,全身放松,从不龇牙咧嘴,声嘶力竭。而很多歌唱者为什么在演唱高音的时候,涨的脸红脖子粗呢?从某种意义上說,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发假声的机能技巧。有了假声,找到头声是很简单的,有了头声也就很容易唱出我们日思夜想的高音来。
假声的练习,到了一定程度会给歌唱的高位置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注意在练习时,不要发出虚声。虚声是漏气的,是对声带没好处的,如果漏气,久而久之,声带会出现病变,咽壁会出现红泡,这就是咽炎的体现。正确的假声是,自然打开耳关节,张开口,在哼鸣和小声的基础上,发出婴儿般的声音。正确的假声声带边缘震动,气息抚摸声带,只不过气息用量少些。假声是积极的,主动的,声带是闭合的,咽壁是挺立的,而不是消极、被动、松懈的。千万不要理解成虚声,虚声是有气无力的、发暗的、漏气的、音量不能自如的渐强减弱的声音。初学者练习假声时很容易感觉疲劳,只想尽快痛痛快快地放出声音来,结果导致提喉,咽炎等毛病。另外,任何声部的人都不要怀疑自己没有假声或者练不出假声,也不要认为自己不需要练习假声,特别是天生就有高音的人。真实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有假声,由于每个人的声带条件不同,只不过是假声的比例不同而已。有的人到了很高的音才出假声;有的人在刚刚进入高音的地方就得需要练习假声了,而有的人天生就唱的很高,感觉自己根本就不需要练习假声。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正确运用好假声,能使你的声音连接起来从而进入头腔,更进一步拓宽音域,突破高音,使你的声音更具有穿透力和优美的色彩。
四、“半声唱法”是最后的阶段
“半声唱法”顾名思义,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比小声唱的音量要大,但比真正放出声音来歌唱的音量要小。半声唱法是很能考验一个歌唱的声带和咽部肌肉的控制力的。半声唱法和哼鸣、小声唱一样,都离不开深呼吸的支持,但气息的支持要更进一步加强,对声带张力的要求应该进一步提高。但半声唱法一定要在“哼鸣”和“小声唱”的基础上唱出来,音量进一步扩大,但要控制住不要真正的放出来,始终保持一种平衡感。
其实,无论是哼鸣、小声唱、假声唱,还是半声唱,气息始终是歌唱的支点、气息的控制是聲音的根本,哼鸣、小声唱、假声唱、半声唱都要使气息的出发点保持在丹田的位置不变。所以在练习半声唱法的过程中,声音是由弱渐强的,在发出声音时,高位置也和哼鸣、小声唱、假声唱一样,要找到一个具有穿透力的点;歌唱的技能状态调整到位,咽部挺立,声顺畅,面部表情自然,千万不要肌肉紧张,面目狰狞。
半声唱法的掌握,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从中强到中弱进行,也可由中弱到中强进行。因为每个人的声音条件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由弱渐强的练习,而有的人喜欢由强渐弱的练习。如果不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感觉练习,势必声带疲劳,咽部肌肉紧张,最终练习的结果可能不尽人意,达不到我们所要的效果。无论是由弱渐强的练习还是由强渐弱的练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练习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兴奋状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不要只是把练声当做一种技巧练习,练声虽然比真正的歌唱枯燥,但也是歌唱,所以要和真正的歌唱一样,把情感融入进来,把精神状态调整到兴奋的感觉,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练声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并给人一种惬意和美感。半声练习,用“唉”母音容易找到咽壁挺立通向头腔的感觉,而且容易找到高位置。发“唉”母音的方法是:把舌根放低,软腭和小舌向上拱起,咽部挺立;舌尖轻轻抵触下齿龈,舌面放平,咽部左右的弓额肌变窄,管子自然变细,让气息轻轻吹动声带的前提下,通过变细变窄的咽管徐徐地呼出。这个练习,很容易唱出气息通畅、声音集中的半声,这对由轻声过渡到真声是大有好处的。半声的效果,就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混合,能强能弱,朦胧圆润。
“轻声唱法”练习的结果是,气息稳定,声带主动振动,咽部上下挺立、左右收缩自如,舌头调节自然,声音具有美妙的穿透力。“轻声唱法”其实就是把歌唱中所用的每个器官调整到正确的状态,让所有的歌唱器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运用自如。对力不从心、气不从心,以及咽喉部肌肉紧张、声音喊叫,喉结不稳,声带不闭合造成的严重漏气等等的错误现象而言,总结起来,“轻声唱法”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它能使气沉丹田,充分运用胸腹式呼吸。其次,可以避免漏气,保护声带,避免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的病变,防止声音嘶哑。可以使受伤的声带得到慢慢的恢复,达到歌唱的状态。再次,轻声唱法可以正确地调整歌唱的机能状态,避免喉结上提,喉内肌和喉外肌用力;能使歌唱中所有的器官互相协调、运用自如,使面部表情亲切自然,避免口型紧张,龇牙咧嘴。第四,因为轻声唱法不是用真声去唱,音量相对较小,可以清晰的辨别气息和吐字咬字的配合,能准确地调整气息的运用和吐字咬字的清晰与否。第五,轻声训练容易找到真假声的混合,找到声音的高位置,使声音自然从中低声区过渡到中高声区,不必在意很多人总是提到的让人恐惧的换声区或者换声点。对于高音唱起来困难的人来说是一种“轻声唱法”不啻为一种极佳的解决方法。
掌握了“轻声唱法”的要点,就为下一步用“混声”演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巍.谈声乐演唱中的自我控制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3).
[2]李婧,李强.浅谈歌剧《唐璜》中二重唱《让我们携手同行》中女中音的声音处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2).
[3]贺军玲.谈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合作艺术[J].安康师专学报,2006,(02).
[4]黄先文,张刃.歌唱音乐治疗[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刘洪巨.论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4).
[6]毕亚楠.论歌唱艺术中的声音、情感、表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6).
[7]康国晶.“松”与“紧”的辩证关系在歌唱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
[8]郭海宇.浅谈声乐演唱中呼吸的认识和理解[J].青年文学家,2013,(11).
[9]原红蕊,白明辉.串起优美旋律 塑造美妙嗓音——谈歌唱中的呼吸[J].艺术教育,2006,(04).
[10]于欢,贺琳娜.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气息与情感[J].戏剧之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