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实证研究
——以S 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
2019-12-20曲义
曲义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持续生存和良性发展的根本,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与实施是推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保障,也是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实施各项评估工作的重要观测点,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构建包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以评促建,推动高校实现科学发展。
一、背景分析
目前,教育部已完成了首轮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简称“水平评估”),并以水平评估实证经验为基础,参考世界排名领先高校的评估体系,制定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新一轮评估(简称“审核评估”)的工作方案。审核评估的对象为所有在首轮评估中获得“合格”或“通过”结论的本科院校[1]。与水平评估不同的是,审核评估通过强调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具体指标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进一步推进以评促建,实现自我改进,最终提高总体教育质量。由安徽省教育厅牵头成立的各专业合作委员会陆续开展了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简称“专业评估”)。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质量评估部分的两项观测点之一,囊括了思想品德、公共基础课基本理论水平、统考类课程通过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升硕率共五个方面的具体指标[2]。
二、专业自评现状与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以评估为导向,基本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有的高校还建立了处级建制的专门机构,各专业也均制定了专业、课程标准等具体细则,但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的建设力度却偏弱,地方高校中的新建专业情况更甚。
(一)专业自评现状
以安徽省S 学院为例,该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于2011 年按艺术类进行招生,后按照教育部新专业目录[3]与招生对象的要求,于2015 年起不再招生,改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继续招收美术类学生至今。现该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最后一届毕业生已于2018 年7 月毕业,虽然已取消专业可不参加专业评估,但仍属于审核评估的范围,且对照评估要求对原专业进行自评,不仅有利于全方位自我总结,更有利于查漏补缺,以便在未来审核评估和下一轮新专业评估中取得好成绩。
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轻工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含思想品德、基本理论、CET 4级通过率、毕业论文(设计)和升硕率共5 个指标项,以近三届毕业生(2016 届49 人、2017 届42 人、2018届52 人)为对象开展自评工作,因该指标体系只给出A、C 两级标准,介于A、C 之间为B 级,达不到C级则为D 级。S 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整体思想素质高,学风正,大量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各类奖励,符合A 级(优秀)标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成绩符合基本理论指标项B 级(良好)标准,其余3 项指标自评等级均为D,自评综合结论不合格,如表1 所示。
表1 S 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自评现状表
(二)专业自评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学生基本理论水平指标项考察的是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和教考分离的专业基础课成绩。除大学体育和大学英语外,该专业公共基础课共计12 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共计12 门,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造型基础等。除服装设计史和服装材料两门纯理论课程未实行教考分离外,其余十门课程均被列入自评考察范围。结果显示:公共基础课及格率为99.39%,优秀率为17.38%,良好以上占49.97%。教考分离的专业基础课总体成绩好于公共基础课,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20.17%,良好以上占66.5%。整体而言,基础课成绩段分布合理,及格分数段分布比例小,考试成绩总体理想,反映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扎实,但公共基础课存在不及格现象,个别学生因此而无法毕业,故该指标项不符合A级标准,因此自评结论为B 级,如表2 所示。
表2 基础课成绩分布情况统计表
2.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 4)重视度不高
该指标项考察的是近2 届毕业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 4)的通过率。因学位授予已不再对该考试通过与否做硬性要求[4],该专业近2 届共计94 名毕业生中,在校期间报名参加该考试的仅有13 人,占比仅为13.83%,通过率仅有4.26%,与C级标准中40%的比例要求相差甚远,因此该项指标自评为不合格,如表3 所示。
表3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情况统计表
3.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该项指标考察近2 届毕业设计的具体情况,共计10 项观测点。前8 项观测点均已达到A 级标准,但2017 和2018 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中有1 人职称为助教,不符合中级以上职称的要求,且该专业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高职称比例为0%,无法达到占比不少于20%的C 级标准,自评结论为不合格,如表4 所示。
表4 毕业设计情况统计表
4.升硕率不高
该指标项考察近两届毕业生的升硕率,毕业生考研的积极性较低,4 人中有3 人报考了本专业具有博士点的高校,但英语成绩不达线。另1 名升硕毕业生的录取院校为非本专业博士点高校,升硕率仅为1.06%,报考率4.26%,与8%升硕率的C 级标准相差甚远,自评结论同样为不合格。
(三)问题总结
S 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学生CET 4 通过率、考研录取率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职称三个方面未满足评估指标要求,且差距很大,故应着重围绕该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与实践,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该专业教师参加职评评审的积极性较高,2015 至2017 年获得中级职称的人数分别为2人、1 人和2 人。目前欲参评2020 副高级职称的2名教师在教科研项目、教科研论文、教学业绩和专业实践业绩等方面成果颇丰,相信将来该专业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将有所突破。
三、对策
(一)启动英语水平全面提升工程
1.开展英语职业能力规划教育
该专业目前对于学生专业规划教育的重视度较低,而学生大多不具有专业学习的自我规划意识。专题性教学是开展专业规划教育的有效方式,以往在该专业大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仅在服装设计师、服装制版师和服装营销等方面,因而仅愿意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拓宽深度。基于此,应明确指出,虽然通过CET 4 级考试不再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硬性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英语学习与水平提升,因为各行各业均会涉及英语,服装行业更是如此。可以专题教学的形式,讲解“一带一路”“工匠精神”“产教融合”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趋势,增加诸如从事专业科研、教学、服装外贸等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愿景与我国服装产业向国外进行产业转移等案例介绍,来引发学生深入反思,拓宽学生的专业发展思维空间,引导其树立国际化的专业发展理念和就业观,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英语在未来工作中的价值。
2.开展分层教学
因艺术类专业行政班级中学生英语水平多参差不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难度大,无法确保兼顾性。很多学生因上课听不懂,英语课“磨洋工”,一年级迟到、请假、逃课、代课等苗头开始浮现,二年级开始则愈演愈烈。基于此,应改变传统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开展因材施教式的分层教学。
3.学习目标量化
英语基础好的班级可鼓励学生以每天背5 个单词、听一首英文歌曲,每周训练一次阅读技巧为阶段性目标,以通过CET 4 级考试为最终目标。英语基础一般的班级鼓励学生每天背3 个单词、每周训练一次时态构成,以考取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等级证书为阶段性目标。基础差的班级可以从音标、词汇拼写和词性变化学习入手,在此基础上每天背2 个单词,以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次期末考试为阶段性学习目标。
4.教学质量提升
首先,因为枯燥无味的传统英语授课和学习方式同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跳跃性思维模式相悖,所以教师需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优化教学设计内容,将诸如英语时尚类短片、著名服装设计师人物英文介绍、英文歌曲、服装专业英文术语等内容融入课堂之中,开展情景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满意度。其次,利用寒暑假分批选派英语教师参加教学改革与教法培训,后进行示范教学与经验分享,以此来接受学校考核。对于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教师,可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第三,遵循“难度适中、趣味性强、简单易懂[5]、专业特色”四项原则,尽快启动适合艺术类学生实际的大学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
(二)启动考研推介与跟踪服务工程
1.宣传推介
忽略开展考研宣传推介工作是该专业学生考研率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每学期应至少举办一次主要针对二至三年级学生的考研宣传推介活动。前期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学工部门教师担任主讲人,之后可邀请具有服装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工作人员来校举办招生推介会,可邀请往届本校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校友来校分享考研经验。
2.资源整合
由服装专业教研室牵头组织专任教师开展对我国招收服装专业硕士点高校的信息统计工作。统计内容包括高校名称、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往年招生人数、往年考录比、专业课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历年试题、有无博士点等。创建考研信息交流辅导QQ群,上传上述信息,以便于学生全面了解考研院校资讯,提高选择报考院校的效率,为备考节约时间。
3.指导教师选派与绩效
由学校牵头制定考研指导教师选派与管理办法,应采取双选制,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兴趣选择相应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该办法中还应包括绩效奖励内容,重点奖励所指导学生中考取研究生数量多和考取学校具有该专业博士点的指导教师,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4.专业辅导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集体辅导或指导教师各自辅导等多种形式,组织有意向考研的学生根据所报考学校考试科目,有选择性地参加诸如中西服装史、服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等必修课(亦多为该专业考研科目)的复习。以周为单位,定期开展疑难专业知识点和专业设计技法解答活动。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可在其学习所报考专业的知识方面给予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
四、结语
虽然已取消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参加其所对应的专委会评估,但对该专业进行自评,有利于对照更高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观测点进行深入剖析,及时发现不足,以便尽快高标准、高要求地转变传统观念和更新教学思想,进而调整培养目标,切实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全面提升新专业的育人质量。目前S 学院的新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未来将改由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合作委员会进行专业评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未将CET 4 级通过率列入指标项,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升硕率指标项C 级标准也由升硕率≥8%变为参加考研率≥10%[3]。要求明显降低,S学院在评估中或将顺利通过,甚至取得良好及以上的成绩,但评估的真正意义绝非是为了一纸结论,而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