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财务风险角度对企业财务舞弊问题的分析

2019-12-20鄂卉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0期
关键词:舞弊财务人员证据

鄂卉

(用友金融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一、财务舞弊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一)整体的风险意识不够

压力。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压力,来自于再融资、市值管理等行为;新三板公司则来自于定向增发、进入“创新层”的业绩指标等;IPO公司十分期望保持业绩在审核期内持续增长,以便顺利通过审核并发行上市;引入外部资本的公司,则往往急于完成与投资机构的业绩对赌。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公司都面临着生死攸关的业绩压力。

机会。上市实体多是一股独大,治理层与管理层高度重合,老板命令必须执行,内控经常被系统性超越且无人在意。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角度探讨如何防止舞弊,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借口。管理层舞弊,经常等同于大股东舞弊,大股东甚至会有一些道德高尚感,认为愿意为公司输血不算舞弊,公司上了市对大家都有好处;认为是自己担风险来为全体股东做贡献;撑过这一关,业绩一定会好起来,诸如此类,但结果经常是事与愿违。在正常经营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通过财务舞弊创造利润经常会成为现实的选择。可以说,这是一个舞弊丛生的世界,处处都是财务“陷讲”。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时刻警惕,时刻保持职业怀疑。

一般而言,重大财务舞弊都是多岗位参与、全流程跑通的系统性舞弊。系统性舞弊是处于水面下的暗瞧,要想找到它们,前提是识别出露出水面的舞弊预警信号,其中的关键,一是要高度关注财务分析过程中不能合理印证的经营或财务数据,二是要深入理解财务舞弊的高风险领域并予以重点分析。

(二)程序执行效果有限

假定的标的公司是非常开放的,愿意配合执行进一步的详细分析程序,甚至是审计程序,并以此来打消顾虑。从逻辑上,如果程序已经充分执行,还是没有发现直接的证据,那么就应该排除对方的舞弊嫌疑;如果发现了有力的证据,那么就应该认定为存在舞弊。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这么理想化。假定要进一步实施详细的财务分析和审计程序,全部程序的本质,是一个在企业内部、企业外部两个层面同时开展,用所获取的相关数据对财务报表进行核对、核查的过程。

企业内部层面,包括财务数据之间、财务与业务数据之间、不同业务数据之间的核对核查。对于财务数据之间的核对,在ERP环境下,财务和业务数据的来源是统一的,其数据的核对基本是无用功。不同业务数据之间的核对理论上是有效的,比如产量与产能的关系、产量与原材料的单耗关系、产量与能源耗用量的关系等。数据关系的异常可以进一步印证舞弊,但很难做到无懈可击。产能利用率波动,可以解释成生产线冗余设计;原材料或能源耗用量的波动,可以解释为技术改造或不良品控制。总之,除非一些相当夸张已无法解释的情况,内部层面能够得出的结论,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还是一个舞弊线索。

外部层面,即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之间的核对,相对于内部数据,外部数据来源于第三方,其证明力大大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外部证据如函证回函、访谈问卷等,多数情况下是第三方自述性的,作为请求不能强制第三方的配合,期望但不能控制第三方如实提供证据。总体上说,相关手段都是柔性的,其提供的证明力经常也是有限的。

对于外部证据取得,核查资金流水、走访交易对手、检查关联方财务数最是可以使用的额外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经常是无力的。如核查资金流水时发现销售回款不是来源于客户,舞弊者可以轻松拿出第三方代付协议;比如走访客户,客户总能诚恳地说出舞弊者想要的话。从程序和证据的角度,在很多程序无法深入的情况下,也就该不上真正的穷尽程序。反过来,即便做了表面完备的程序,得到的也可能是“无依无靠”的证据。所以,如果过于依赖程序和证据来判定舞弊,则很有可能被舞弊者用似是而非的证据来得以脱身。

(三)缺乏关键数据的认定能力

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如果不长期混迹其中,就不可能对行业运行和数据有真正的了解,换句话说,财务人员精通财务,但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行业专家,对财务和经营数据的真实性缺乏准确的认定能力。比如,与同行业财务或非财务指标的印证是发现舞弊的有效工具,但财务人员经常不知道行业的核心经营指标是什么,指标正常值在哪里,偏离的原因最可能是什么。以最常用的毛利率指标为例,发现其明显高于同行业,舞弊方也很容易从上下游渠道、生产工艺、产品结构、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解释。

还有一些特殊行业,正常的延伸性程序都难以完成,抓住舞弊更是十分困难。比如,互联网行业的“刷单”造假是一个热点,“刷单”已经常态化、流程化和组织化。“刷单”是一种互联网环境下的不当营销手段,但形成的客观结果是公司自行掏钱买利润,是不折不扣的财务舞弊。甚至某新三板公司在其公开转让说明书中自曝存在大规模“刷单”。如果这种关键性证据没有专业手段保证,财务人员就不可能做好对某些特殊行业的财务分析。

(四)经营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有经验的财务人员只要放平心态、相信常识,通过财务分析,发现舞弊迹象,甚至抓住舞弊并不是很困难。但是,无论是审计还是投资银行,亦或是掏钱的投资机构,在热门的标的公司面前也经常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多数情况下,当舞弊能够认定的时候,财务人员的工作已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主观上不愿意轻易放弃与客户交易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便开始衡量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会自我安慰地说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如果不承担一定的风险,业务就完全没办法干了;这个虽然有问题,但客户也有“苦衷”,只要将已发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后面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风险就是可以控制的,是能够承受得了的。但是,风险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是否能够透过舞弊看清楚公司的真正面目?过去的舞弊真能和没有发生过一样吗?同样的舞弊未来肯定就不会重复上演吗?大多数时候往往是心存侥幸,或者不过是盲目相信自已控制风险的能力而已。之所以会被蒙蔽,还有感情方面的原因。多数老板都是有人格魅力的人,当发现了问题之后,如果他大打“感情牌”,诚恳地给你解释这就是实际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说到最后,很多人甚至会模糊了常识,放松了警惕,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多疑了。

二、对财务舞弊问题的再认识

风险意识的不足,财务分析及相关程序不力,行业专业技能的久缺,导致经常不能够“抓住”舞弊。但是,从实际工作出发,为什么一定要“抓住”舞弊呢?

财务人员或机构,与舞弊者之间其实只是一种商业关系,如果不能发现或有意回避存在的舞弊,交易完成后一旦暴露或再次发生,所获得的收益与风险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应该着重于风险判定而不需要穷尽程序,只要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存在系统性舞弊,就没必要再纠结于程序和证据的完备。如果我们不是非常可靠的行业专家,就应该远离那些危险系数过高的业务。

当然,也不排除舞弊者只是偶尔为之,我们愿意相信经营者的诚信,经权衡后决定还是要继续交易。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历史上的财务舞弊对财务分析带来的风险。

(一)能否解决会计差错问题

存在财务舞弊的,历史财务数据很可能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如果能够完整地掌握舞弊事项及相关会计影响,就可以对相关调查期间的财务报表做出更正,并对更正后的财务报表进行下一步的财务分析。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可能已无法恢复真实的数据,相关分析也就无法可靠进行。

(二)舞弊性质是否影响交易

我们与标的公司达成交易,最终目的可能是协助其IPO或并购上市,也可能是股权市场或股票市场的财务投资。出于未来能够顺利达成交易的目的,需要深入判断舞弊事项的影响。例如,基于未来上市的公司,其舞弊事项暴露的管理层诚信问题、会计规范性问题、内部控制问题等很可能会形成上市的实质性障碍。基于未来股票升值的上市公司,其历史上的财务舞弊事项一旦暴露,可能会导致股价大跌,可能会导致其发生重大重组,甚至有可能导致其被监管层勒令退市。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财务分析只是一种分析财务报表的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抓住财务舞弊的万能钥匙。在实际运用中,一方面,财务分析依赖于充分有效的数据,但经常无法取得足够的、真实的相关数据;另一方面,财务分析依赖于财务人员的判断和推理,但这往往会受到不同分析者的经验、能力甚至性格的影响。上述缺陷的存在,就有可能导致财务分网析不能发现舞弊,或者不能对财务质量形成正确的结论。

猜你喜欢

舞弊财务人员证据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舞弊的应对策略
基于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研究
守纪律讲规矩是财务人员立身守职之本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外派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与绩效激励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初探
手上的证据
浅谈财务人员如何参与工程项目投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