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互联网理财动机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抽样调查报告
2019-12-20刘瑞钰
刘瑞钰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数据,利用excel等软件,采用频数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力求发现在校大学生的理财动机及影响因素。同时,运用描述性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提出建议。
(二)问卷设计
在此次研究中,将问卷设计为个人基本情况、个人理财情况以及理财动机三个部分。调查以中国农大学生为目标群体,运用了简单的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思想,以年级和专业等为划分标准,随机选取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三)样本构成
2017年11—12月,对学校各年级和专业学生开始问卷调研,目标收集问卷200份,实际收回200份:经管类学生58份,非经管类学生142份。其中大一学生42份、大二46份、大三38份、大四32份、研究生42份。
(四)技术路线
前期准备-大学生互联网理财动机理论讨论(研究现状、存在缺陷)-调查及相关情况(个人基本情况、个人理财情况、理财动机)-大学生互联网理财动机分析(理财原因理财知识、产品风险等级)-启示及政策建议。
二、研究结论
(一)互联网理财主观原因调查分析
由问卷数据看,大学生选择互联网理财的主要原因有:网络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家庭方面引导及周围师生的影响。同时,想赚钱也是考虑理财的一个重要原因,占比17.65%。
网络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占比最高,达到46.5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生增加了财商的要求。由于财商与理财密不可分,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对其理财能力的培养。
家庭引导、周围师生影响占比分列二、三,占比分别达到了24.51%与20.10%,说明身边人对大学生理财意识的培养有很大作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很少涉及到对学生金钱观念与理财意识的培养,这也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与动机,是由家庭环境和周围人的相关行为进行潜移默化地启蒙而实现的。
(二)产品风险等级对互联网理财动机的作用机制
由数据频数分布及雷达图可得,大学生在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时有较高的投资偏好:选择风险与收益均低的组合(占比31.86%),或风险低、收益高的组合(占比25.49%),这表明大学生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的风险选择上总体倾向于保守。这与大学生可支配资金少,投资经验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根据大学生在互联网理财产品选择上的“风险-收益”组合的不同,可将其理财动机分为:储蓄型和收益型两种类型。
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动机进行分述:
1、从选择互联网理财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主要有网络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家庭引导、周围师生的影响以及想通过理财赚钱几个方面。
2、从风险收益心理预期角度分析,可将大学生理财动机分为储蓄型与收益型两类,二者主要在是否选择具有风险的生息产品上存在差异。
三、启示及政策建议
(一)启示
1、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资金来源特殊。大学生在校以消费性支出为主,经济来源大多为父母所支付的生活费,经济能力较弱,用以理财的资金量小、分散,但具有较为稳定的特点。
2、理财工具或产品稀缺。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之前,我国能够被平民大众接触到的投资理财渠道较少。在传统金融环境下使用的银行定期存款、股票、基金等理财工具虽然常见,且允许大学生灵活使用, 但对于大学生来说都具有资金需求量大、风险高等缺陷。
(二)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启示,可以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家长的示范效应。在影响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的外生变量中,家庭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已有研究发现,父母的理财偏好和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理财理念和方式,因此,父母对子女需要言传身教、正确引导。
2、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大学作为培养刚层次人才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可以邀请学、业界嘉宾举办定期理财讲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本科生开设与理财有关的通识教育,使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知识,提高自身鉴别和实践能力;提供理财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理财偏好和理财能力形成客观的认知。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能够促进其长期的财富积累和事业发展。
3、加强对“长尾群体”的重视。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广泛应用的大环境下,信息获取成本大大降低,金融企业应重视起 “平凡的大多数”,进行金融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优势,通过“个性化定制”等方式占领大学生等“长尾群体”的互联网理财市场高地。
4、构建多层次的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金融机构在对“长尾”客户提供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时,难以预估由其违约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加强利用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等手段的能力,对长尾客户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较准确地评估,降低运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