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影响

2019-12-20王海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公众法律制度

王海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目前,根据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历程来进行观察,一般的社会投资和产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在确立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得以实施的前提下,才能促进我国生态环保工作的落实。这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环境法制建设概况

现阶段,我国环境法制工作在过去发展的几十年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对象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在不断努力建设节约资源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法律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也已经上达百件,因此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等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必须要注重各个环节的有序规划。只有在不断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影响下,才能够使环境和资源保护立法产生新的变化。因此,我们要注重关于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认证等各个制度的有效实施,从而鼓励新清洁能源的利用与节约。

二、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发展的30年中,各项环境和资源保护法不断地进行完善,并且引导环保投资和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不仅仅要重视法律市场信息,从而保证市场需求得以完善,除此之外,我们要更加注重加强对于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或者是对社会中各项环保领域的资金进行引入。只有不断在引导政府和企业进行投资的过程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必然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环境资源保护法的不断实施与颁布,而在实施和颁布的过程中相关的执法人员必须要落实到位,从而使各项法律规定切实得到落实,主要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基础上进行控制。同时要加强重点城市大气质量的改善,从而在汽车排气污染中得以控制或者是城市粉尘等各项内容的研究。

三、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在引导环保投资和产业过程中的不足

目前,我国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虽然在环保投资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部分缺失之处,主要的根源包含几个方面:首先,在一些我国重要的环境领域仍然存在着法律不健全的状况,不能确定这些领域能够获得市场的注意或社会投资,主要体现在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和土壤防污染防治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市场在对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使用的过程中其激励机制较为欠缺,对于实施的只有排污收费以及污水处理收费等,并不能够真正抑制环境污染的问题,不能够真正促进环保产业的有效发展。其次,在立法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公众参与极少,社会自觉的环保意识严重不足,导致公众的普遍环保意识较低。最后,法律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目前我国法律规范的环保需求与现时的市场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之处,中央部门对地方部门的制约与监督存在缺陷导致地方部门,对于环保问题不够重视,仍然存在某些违法行为的袒护等而司法部门对于环境的处理和资源保护能力不足,处罚力度较为欠缺。

四、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在引导环保投资和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目标

在今后发展的目标中,我国必须要注重在环保方面确立明确的指标,首先要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其次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首先,在立法的过程中,我们政府必须要注重公众作为首位的保护对象,从而在环保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中以公众安全放在首位,注重运用资源效率并且防治各种环境问题,必要的时刻要强调政府的调控作用,从而加强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之间的有机联合。其次,我们要注重在环境保护上加强法律的不断完善,搭建相关程序法的框架等问题。对各项单项制度法律的实施必须要注重完善的配套措施以及确定工作任务的开展,只有在不断强化法律操作性和可执行的前提下,才能够对各大地区面临的各种难题来进行解决。在法律制度方面,政府必须要注重自身调控功能,加强市场引导作用,强调公众参与等,只有在建立了常规污染物行政监督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完善环境和发展等各项制度。我们必须要注重引导各种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和公众监督等,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活动,促进全社会环境的保护意识。最终,在法律实施机制上,我们要改进政府监控功能,从而使环境法律制度落实的过程中,促进法律制度监督效率的到位,从而扩大信息公开,实现监督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对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国家必须从立法的目标框架制度和实施等不同的方面来确定我国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保证我们国家环保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公众法律制度
公众号3月热榜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