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探讨
2019-12-20唐屹河南科技大学
文/唐屹,河南科技大学
1 引言
我们可以将知识的两种相反的传统,即从不同角度探讨同一问题所积累的知识,看作是互补的,这种知识的互补性应该被称为“空间互补性”。
2 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概述
知识传统的形成应基于以下必要条件:知识在各个领域之间的互补性,比如数学知识在初等和高等数学中的互补,如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补性,它能够使人对知识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知识的互补性提供了经济激励(利润),使个人愿意冒险去体验超越自己经验甚至传统知识之外的新事物。许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着知识传统,同时,如果有交流,允许新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均衡转移,知识的传统也会在这些个体的学习过程中演进。学习过程包括代代相传的转移知识,与此同时,交流的环境,熟悉的内部结构的研究知识的范围,揭示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休谟的“因果关系”,熟悉的知识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发现新想法(形成“收益通过价格”)。与此同时,增加新概念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利益,加大经济激励的创新力度。因此,我对新增长理论的“递增收益”对知识生产假设的批判,以及对新古典理论假设的“递减收益”的批判。就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而言,递增和递减的收益应该是知识过程本身固有的,而不是预先确定的。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处理新古典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即给定资源禀赋、技术(隐含系统假说)和偏好结构,解决一般均衡的资源分配,因此,可以确定假设收入增加或减少的知识结构。
当我们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范畴,研究制度变迁时,知识存量不再给定,需要引入上述的“内生性”。因此,有必要从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重新阐释笛卡尔关于知识互补的论证。同时,从西方思想的两个传统来阐述英美传统和大陆传统,从这两个传统的角度来看,即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同一时间段的互补(以下简称“互补”)和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空间或传统互补(以下简称“互补空间”)。假设了为特定知识类获取行所带来的增量好处(假设知识互补性已经存在)。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在于,如果一个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获取新知识的高成本,那么学习过程和积累的知识传统首先就不可能存在。或者它确实存在(也许是因为宗教,也许是因为种族),但无法用经济学来解释。如果有两种经验事件,其中一种经验足以使另一种经验成为不必要,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两种经验是互补的,这里的重点是展示什么是“不必要的”。
3 知识互补性在经济学中的探讨
知识经济可以定义两种或两种类型的知识经验的互惠当满足下列条件:任何知识的成本不为零,而且没有成本的“交互”(也就是说,知识会影响成本的获取知识的另一个类),或者如果有一个“交互”的成本,然后相互作用的方向是一种知识获取,获取知识的增加成本的另一种类型(“锁定”)。虽然技术进步的学者经常用它来描述新思想的传播,但长期以来经验的互补性是无法用逻辑曲线来描述的。事实上,旧知识通过新经验转化为新知识的过程必须被理解为无穷无尽的“惊喜”(新发现)的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惊喜的经历被大脑理解并成为例行公事。例如,当我突然在一个新的地方看到许多黑天鹅,如果我看到足够多的黑天鹅达到一定的体验门槛,我会惊讶地发现我开始相信“大多数天鹅是黑色的”。当然,如果我继续体验它,“确定性”要么被调整得不那么极端,要么被简单地覆盖,但没有什么让我感到惊讶。学习数学的过程为我们理解知识的互补性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假设我从来不知道怎么乘。除了加减法,我对数学一无所知。假设我的数学问题是每天加1000个1。如前所述,任何关于知识使用的“规模经济”的假设,无论是“增加收益”还是“减少收益”,都可能是错误的。首先,我不知道乘法能节省多少时间。其次,我不知道发明或学习一种叫做乘法的计算方法需要多长时间。实际上,我添加的所有元素之间都有明显的相似性,而且这种相似性随着添加的越多而变得越明显。可以肯定地说,当我的头脑最终(经过许多经验,达到经验的某个“阈值”)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相似性时,我总是可以从其他知识传统中发明或学习乘法。这种不断发展的关系表明,获取新知识的行为一开始可能并不经济,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可能变得经济。因此,任何关于获取知识的经济行为的“好处”的假设都注定要失败。在这里,它不可避免地是“内生的”和“不确定的”,而不是作为增益增加或减少的外部假设。事物的“道”(或知识的“内在结构”)必须以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速度通过时间向头脑揭示。知识互补的另一个基础根植于人类理解的逻辑之中。人们认为,心灵只有在被两种对立但同样强大的理论逼到墙边时才具有原创性,尤其是当现实问题迫使心灵面对并必须解决这种矛盾时。这种辩证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并被康德、黑格尔等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充分发展。理解知识的互补性是必要的,并且注意到柏拉图是通过苏格拉底和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之间的“对话”来发展他的整个观点的。古代赫拉克利特的“逻辑”表现为对话者寻求双方优势的综合。当两个平等而对立的合理原则在某些情况下,当对话者感到现实问题的压力必须是“务实”地讨论解决方案时,就会极大地激发一种理解,比原来的命题更深入地渗透到原则中去,建立一种新的理论。
4 结束语
在下个世纪,“知识”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同义词。经济要从以“资本积累”为生产核心的社会向以“知识积累”为生产核心的社会转型,就需要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