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可行性研究
2019-12-20罗亦鸣湖北工业大学
文/罗亦鸣,湖北工业大学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更加需要了解自己的根源在哪里、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因为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才是做城市主人的原因,建设城市的动力。实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城市在社会、环境、经济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具体理解为: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景观,使其在当代与未来之间延续与发展;同时努力创造优良的景观环境,促进文化景观的有序健康发展,满足居民不断发展的对文化景观的生理、心理需求,并体现时代的特征。为人们带来美妙的城市空间体验,也会有效缓解社会问题,进一步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1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带一路”的概念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的,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是我国借助与周边国家多边机制为平台,合作发展的理念,它既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文化部编制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合保护、研究、人员培训、项目交流和联合申报。加大“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鼓励地方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文化景观”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文化地理学家Carl Sauer在1925所提出的,用以强调景观形式在人类文化创造上的重要性。1950年代, Jackson发行了一本叫做landscape的期刊,他将这个计划称为文化景观研究。更具体地说,文化景观研究所关心的是当代日常生活景观。藉由阅读这些景观,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的历史以及当今的社会。自Jackson开文化景观研究之先河之后,包括地理学、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各个学门都有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当今的文化景观研究学者共同关心的对象可以归结为:人们如何运用日常生活空间来建立他们的身份认同、连接社会关系、取得文化意义。而就研究涵盖的对象,则包含了都市与乡村景观、工业生产与消费景观、真实的景观与景观的意象。
199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中正试认定文化景观是属于文化资产的一类,并列为保护的对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国际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如何在城镇化发展、城市扩张的同时保护脆弱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
国际研究现状与进展: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 MOS)和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在美国,以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佛吉尼亚州立大学等为中心,形成了以I.McHarg、J.Simonds、M.Laurie、L.Olin、E.Meyer、H.Lewis等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的规划群体;在欧洲,有以德国、法国和荷兰为中心的文化景观与景观生态研究中心;以英国为主的传统文化环境与风景园林。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从景观学的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有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主的广泛倡导的地球表层规划、地域文化景观、乡土景观、风景名胜区、乡村景观、生态与文化园林领域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基础内容传统聚落与文化景观研究进行的传统聚落、聚落地理和文化景观领域的研究;农业景观与土地利用景观及其规划研究;以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为主开展的古村落、古镇保护研究;探讨地方文化景观在规划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彰显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思想灵魂;从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来看有朱刚的“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2018年南京举办“一带一路”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
2 内容
课题的研究从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大数据时代的文化传承”等议题,就如何让传统地域景观散发文化的温度,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进而上升为人类共同文明并融合产生新文明展开研究。尝试构建初步而系统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体系。
围绕上述研究思路,课题开展研究的主要方法:
(1)多样化的研究手段。文献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研究、专案调查研究、社会体验、专题讨论、历史考据、设计创作实践等。
(2)融贯的综合研究。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整体实际,开展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3)微课题研究。将课题引入高校课堂讨论,进行相关实验性微课题研究。
(4)跨学科的研究。充分利用大学有效资源,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问题,努力求解”。
3 预期价值
实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城市在社会、环境、经济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研究文化景观,最终目的是落实到具体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使其既能发挥经济生产潜力,又能顺应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有序、健康发展的宜人环境。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城镇规划设计、地方史、城市化进程研究。对于未来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方向性和指导性的依据。为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设计者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参考。这为城市建设中实践活动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
[1]保罗·诺克斯,琳达迈克卡西.顾朝林,杨兴柱,汤培源译.城市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2]道格拉斯·法尔.黄靖 ,徐燊译.可持续城市化:城市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Serge Salat.城市与形态:关于可持续城市化的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