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空间圈研究综述
2019-12-20温迎湖北大学
文/温迎,湖北大学
关键字:个人空间圈;人际距离;人际关系;测量方法;内外因素
1 引言
1.1 个人空间圈概念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们观察到“个人空间圈”的存在。在1965年,Argyle 和Dean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做了相关研究,发现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的自我空间很小,彼此不得不通过躲避别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别人的距离。心理学家Russo在1975年发现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图书馆里, 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 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不耐烦和厌恶。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存在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圈”。
“个人空间”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萨默(R. Somm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探讨人坐着时可以舒适交谈的空间范围(Sommer,1959)。发现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总是随时调整自己与他人所希望保持的距离,于是提出“个人空间”概念,指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侵犯这一范围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杨治良,蒋弢,孙荣根,1988)。
1.2 人际距离与人际关系
在1959年,爱德华·霍尔(E. T. Hall)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明确地界定了人际距离的概念: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双方所形成的物理上的空间距离。我们一般认为人际距离出现的原因是个人空间的需要。霍尔曾说过“空间也会说话”,人际距离通常也代表着人际关系程度。霍尔根据人际间亲呢与疏远的程度区分了4种个人空间的距离:亲密距离(0~18英寸),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个人距离(1. 5~ 4英尺),这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社交距离(4~12英尺),这是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公众距离(12~ 25英尺),这是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Hall,1959;葛国宏,2009)。所以一旦人际距离与人际关系不相符时,我们就会有种“入侵感”,产生不适。
国内外关于个人空间圈的研究多集中在上个世纪,且多研究性别、方位对个人空间圈的影响。从21世纪以来,关于个人空间圈的研究热潮有点消退,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但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技术的发展,也有部分研究者把个人空间圈与其他领域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具有实际应有价值。
2 个人空间圈测量常用方法
从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们最常用实验室止步法和自然观察法来探究影响个人空间圈的因素。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的迅速发展,有研究者将实验止步法转换成计算机的模拟操作。
实验止步法主要是根据杜克和诺威奇的适宜人际距离量表(CID)转换为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实际行为。一般由一名主试和一名被试完成实验过程(两人互为陌生人)。主试分别从正前方、左前方、左方、左后方、正后方、右后方、右方、右前方八个方位的约四米处由远依次向被试慢慢靠拢,直到被试感觉个人空间圈被入侵,感到不适喊停为止,再测量此时主试到被试的距离。每个方向要进行三次,将三次数据平均,便可以得到该被试对陌生人的空间距离(杨治良,蒋弢,孙荣根,1988)。
这种现实模拟情境的实验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比较接近,也容易收集到真实的数据。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会有一个问题:如果研究不同性别对大学生个人空间圈的影响,那如何去权衡男女主试和被试的交互作用?在这种实验方法中,我们默认主试和被试之间是理想的人际状态,但实际上主试的外貌、身高、体型等外在因素都会对被试造成影响。很有可能会发生像是我们熟知的“光环效应”。研究者们很难保证男性和女性主试与被试的交互作用是一致的。
王帅飞等人利用计算机技术,把现实情境的止步法转换到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让被试把自己想象成自己是屏幕中央的小人,有另一个小人从不同的方向来靠近中间的小人,当不能忍受小人的靠近时可以按下停止键,然后记录数据(王帅飞,2015;章益磊,2018)。
这个方法极大的克服了现实情境的实验室止步法的缺点,现实情境的主试转变成同一个小人。但也有其缺点:生态效度较低。这种方法能够成功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被试要有足够的想象能力,确实能把自己当成屏幕中央的小人。
自然观察法简单地来说就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被试。通常研究者把一些记录仪器如摄像机等放到隐蔽的地方,或者安排几个人来观察。在图书馆、食堂、公园的长板凳等多地测量被试的人际空间距离。
这种方法是比现实情境的实验止步法具有更高的生态效度。能够记录被试不知道在做实验的情况下真实的反应。但这就存在着伦理问题,我们事先并没有获得被试的同意就进行实验,而且被试也无法获得知情同意书。
3 个人空间圈影响因素
3.1 内在因素
3.1.1 自尊
高自尊个体的个人空间圈显著小于低自尊个体的个人空间圈(林维英,2013)。有研究者认为高自尊个体对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是有信心的,他们能够把控周遭的环境,有比较稳定的安全感。但是低自尊个体常常处于焦虑不安、无控制感,对自己不自信,不能很好地处理某些事情,进一步增强其不安全感。所以会变得对周围的刺激更敏感,因而有比较大的个人空间圈。
3.1.2 年龄
有研究者发现不同年龄的被试的个人空间圈的大小是不同的。顾凡比较了11、16、21岁三个年龄群体,发现16岁年龄组被试所需的个人空间圈是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周围的刺激比较敏感,对个人空间圈的需求比较大(顾凡,1993)。
3.1.3 性别
目前,学者们对研究性别在个人空间圈的影响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做法,就是进行主试和被试性别的配对,就可以得到四种性别组合:男向男,男向女,女向女和女向男。国内学者在性别组合这一维度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杨良治等人对个人空间圈的研究发现对个人空间距离的要求存在着性别差异,即与同性接触时的个人空间圈要小于异性,女主试靠近比男主试靠近时的个人空间圈要小(杨治良,蒋弢,孙荣根,1988;王伟,2010)。但有研究者用类似的方法却发现不存在性别组合的差异。无论什么性别组合,个人空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林维英,2013)。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在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逐渐被“男女干活,搭配不累”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女性担任各个工作上的重要岗位,男性和女性的接触机会和时间也比以前多。
3.2 外在因素
3.2.1 方位
方位这一外在因素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者研究比较多的外在因素。人对正前方的空间距离需求比后方所需的空间距离大(杨治良,蒋弢,孙荣根,1988)。一般认为,面对面谈话多数是在比较严肃的场合,像是谈判、面试等,这时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对正面的人会比较警惕,对正面的刺激也会更敏感。葛国宏等人也有同样的发现,同时还发现了左边距离明显多与右边距离。其中可能是人的利手起到一个中介变量。大部分人都是右利手,比较方便控制右边的食物,对右边发生的不良事物能及时反应,所以有较大的安全感(葛国宏,章鹏程,赵小军,2009)。
3.2.2 环境
本文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我们现在外界所接触到的一切自然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就是社会风俗、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等所构造的一种人文环境。
研究发现,个人空间圈随房间尺寸的减小而增大,随房间增大而减小。在边界开放的物理环境中,个人空间会相对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外界环境很大,人们不会感到很强烈的压迫感,当有自己一方小天地就已经满足(王伟,2010)。
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社会对女性包容性越来越强。许多女性不再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在人际交往方面比以前更自由。社会也越来越注重女性的地位,倡导“男女平等”。所以很多学习机会、工作岗位都为女性敞开大门。尤其是在大学这个崇尚自由交往、爱情意识萌发的时期,男女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个人空间圈也会发生着改变。
4 未来研究展望
4.1 预测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特征个体
近期,国外有研究者把个人空间圈的大小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研究者发现,像这类人群往往需要更大的人际空间安全圈。他们会在不确定是否为威胁刺激时,更倾向于把其视为一种恶意,这与他们的敌对归因偏见有关(Schienle et al., 2017)。
4.2 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把个人空间圈与计算机技术、神经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利用神经科学技术,去深入研究个人空间圈的脑机制。有研究者利用FMRI发现,前顶叶网络对人际距离变化有明显反应,几个顶叶区域,初级/次级躯体感觉皮层和前运动皮层会对靠近自己的面孔有反应(Holt et al., 2014; Schienle et al.,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