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研究

2019-12-20陈勇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效应

文/陈勇,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纵观全世界,城镇化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之路。早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斯蒂格列茨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将“中国的城镇化”列为21世纪新时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赵长保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城镇化进程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

1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概述

1.1 新型城镇化概念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并已经较大程度的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倒逼机制已经形成。新型城镇化对我国扩大内需具有强大的引擎效应,将加速推进我国大、中城市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科学的城镇体系,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协同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应。

1.2 新型城镇化增长效应理论分析

1.2.1 要素供给视角下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关注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它们关注的内容离不开资本、技术、劳动力、人力资本等要素。综合来看,这些要素都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能在各国经济增长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存在差异。因此,城镇化能否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看城镇化是否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各种要素。从城镇化的实质来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由农村分散生活方式向城市社区聚集生存方式的转变。伴随着人口的聚集,与人口相关的货币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不断聚集。由于城镇化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要素,当然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而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可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关系。

1.2.2 消费需求视角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

一是城镇化改变了消费环境,城镇消费环境有利于消费增加。当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后,其生存的空间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农村依靠自给自足供给消费品的消费模式不复存在,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依靠市场来供给;在农村不需要的消费品在城市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二是城镇居民“示范效应”改变了“新市民”的消费偏好。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意愿即消费偏好。当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以后,原来的城市居民消费模式对“新市民”具有示范效应,“新市民”会模仿原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进行消费,而通常情况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更加广泛。

三是城镇收入提高导致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当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后,更多地会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事这些产业不但收入高,而且比农村有更多的机会,这将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收入提高将会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2 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2.1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中国城镇化的“升级版”

首先,将城镇化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人”上,全面提高城镇化的内涵与质量,提升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而不是所谓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和新一轮的“造城”运动;其次,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应立足“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切入点,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并提供良好的民生性服务,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再次,要着力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走集约、低碳、绿色的发展道路,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真正实现劳动力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以及名义城镇化向真实城镇化的重要转变,谨防“半城镇化”现象继续发生;最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除日益凸显的各种社会风险,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

2.2 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从宏观层面科学规划本地区的城市布局,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互补作用,合理确定各类城市建设的规模、功能定位、保障体系,做到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紧密衔接;其次,各地区要在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基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基本禀赋条件,科学估算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城镇建设规模,实现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城镇打造成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之所。

2.3 消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

2.3.1 挖掘制度红利,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

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度改革为其开路,若不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与创新,新型城镇化也将会徘徊不前。各级政府必须统筹规划,围绕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方面展开切实的制度调整与创新,释放消费增长潜力。

2.3.2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土地制度。

第一,要在保证耕地红线的这一根本前提下,明确界定并赋予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彻底解决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和所有权主体虚置的突出问题;第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建立健全土地税法,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局面,针对城镇化征地过程中农民“弱势”

2.3.3 突破二元结构的藩篱,创新户籍制度。

第一,在“新旧二元化”结构格局日益凸显的形势下,要着眼于创新人口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小城市和建制镇不设置落户门槛或者设置较低门槛,有序放开中等城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大城市落户限制,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格局,剥离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差别性的公共福利待遇,彻底消除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的身份障碍,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地位平等和机会均等。

3 结语

本文在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紧密结合国情、区情和省情,从不同层面分析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提出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为各级政府制定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效应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研究
懒马效应
文化边城镇远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偶像效应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