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标上的追问
2019-12-20唐志军
█唐志军
试想,时隔10年,重访一个曾经探访过的地方,会是一种怎样的变迁?或许,穷尽思维恐难以想象。现实中,位于平度新河的化工产业基地,即是一个活生生被颠覆的典型。
那个曾经的不毛之地,已骄傲地矗立着以海湾精细化工为代表的,一座座具有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中国化工的新地标。
2009年的深冬,《商周刊》采访团一行,冒着料峭严寒,来到2008年底才刚刚规划的新河化工基地。那时的所谓化工基地,除了寒风中伫立的几块规划说明,极目远望,尽是布满荆棘的盐碱荒原。
那还是在获悉青岛化工拟借“拥湾发展”战略,决策在青岛南北两个区域建设新的现代化化工基地消息的第一时间,周刊记者团队就迫不及待来到地处青烟潍交界的新河。毕竟,拟搬迁改造和新建升级的精染料、硅胶、碱业等产业与企业,倾注了无数人对青岛化工的关注,也寄托着人们对其续写辉煌的希望。为此,《商周刊》特别推出了“新河理想”的独家策划报道,深刻揭示了青岛化工旨在对标世界拥湾城市一流化工,寻求突围、突破和青春再造的远大理想。
关于10年前青岛老化工旨在脱胎换骨的决策、颇具悲壮色彩的背后,着实是一种无奈和迫切需求。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青岛化工在全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碱业、氯碱、染料、油漆、农药占据全国前五,泡花碱厂全国最大,硅胶厂亚洲最大,全系统品种全、规模大、效益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辉煌开始消沉,尤其市区狭小的发展空间,制约了企业、行业的发展步伐。
无疑,新河、董家口,承载着重塑青岛化工业理想的重任。
时光如梭。青岛海湾决策的两个现代化地标,业已矗立在胶州湾畔和渤海湾畔,但重回新河,却是2019年的11月8日,距上次采访几乎是整10年光景。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天,我们见证了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青岛海湾精细化工跨进百年大门的那一刻。从1919到2019,成就时光隧道最为绚烂一幕的,恰恰是这个当初并不被看好的大荒原。
从2009年企业只有少数几种产品,到目前行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大类、上百种产品,最会说活的数字告诉我们, 海湾精化的迸发是个必然:2009年精化的营销额,只有区区的4.28亿元,2018年则为10.9亿元。到2022 年和2025 年,将分别达到30 亿元和 50 亿元。
请注意,这种裂变不仅发生在新河。2018年,整个海湾集团的营销收入高达109亿元,而“三步走”的2022年和2025年,目标直指200亿元和300亿元。
“了不起”的背后是追问: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青岛化工实现了既定的凤凰涅槃,仅仅是设备的更新?或是空间的放大?其实,透过新河和董家口南北两个化工园区的新地标不难发现,成就青岛化工再次腾飞,甚至说成就中国化工转型升级一个范例的综合成因,在于拥有百年传承特有的青岛海湾人守正创新的强大基因,在于海湾决策者的高远站位,在于着眼世界一流形成的“五个一体化”的战略体系,在于流淌于血液中的企业文化,在于凝心聚智、心无旁骛的职工群体。
倘若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解读青岛乃至中国化工新地标的成因,海湾转型过程的思维、领导力、组织变革、文化引领、营销与管理等,有着与左哈尔推崇的量子系统动力学不谋而合的特征。由此人们也更加期待她的下一个10年、30年,乃至100年的迸发与模式奉献。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