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体制改革影响企业投融资行为的探析

2019-12-20何良超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4期
关键词:金融体制投融资金融机构

何良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在现阶段,我国金融的投融资行为呈现两种特征,第一非理性投融资,其中很多投融资行为带有盲目跟风的意思,没有太多市场的分析,这种盲目性会导致经济出现非理性繁荣的一种状态。第二种就是非结构化失衡的状态,融资的方式主要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但从目前相关形式来看,无论哪种方式,都对企业产生了结构化是失衡的状态。因此为了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国家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来约束当今市场的投融资行为,从而促进社会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

一、金融体制改革的简述

今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因此政府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为更好地约束企业金融的行为提供的保障。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简单进行分析。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式

(一)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对金融体制进行引导,从而成为金融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国家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从传统的直接调控渐渐变成间接调控,再继而转变为放大中央银行的自主权,中央银行自身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现状以及对于未来发展预期的规范,进一步的制定银行合理的贷款的规章制度。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央银行逐步开始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通过不断的交流,借鉴。制定了国际资金制度,从而为合理控制资金的流通和借贷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对银行的借贷款业务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银行发展的国际法则为市场提供了有些准则,以及安全稳定的环境,但在此压力下,对于国内的企业的发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密切关注自己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资金利用的高效性,进一步提高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1]。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进步。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各种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出来。我国金融机构的类型相对而言比较广泛。如银行,证券,金融信托等,其所涉及的业务也是非常的广泛,这也就造成了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从往年来看,企业融资都比较难,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机构的发展,迅速减轻了对企业融资的相关问题。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金融机构的增多,造成了企业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而很多企业的借款数目都比较大,周期也很长成了很多金融机构的症结。国有银行一般是企业寻求融资的第一选择,但是由于国有银行开始加强资金的风险控制,并对企业的融资增加了很多条款,导致企业融资的难度的增加。继而开始转向大部分的金融机构。

(三)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

随着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加,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导致金融的市场体系开始不断地完善。从早期第一个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形成拉开了我国资本主体市场的序幕。后期很多企业以此为标杆利用证券作为资金筹集的方式。当然通过证券融资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金额度较小。因此很多大型的企业依旧是选择国有银行进行融资。对此,政府为帮助国有企业进行资金筹集,开始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加强股票市场的发行,不断对证券市场进行干预,导致一系列的证券市场的问题。很多企业融资的数目不断地扩大,资金又相对的不断地在缩水,有些导致企业丧失了还款的能力。对此为了保持金融市场的稳步健康的发展,证券市场的革新迫在眉睫。

三、金融体制改革下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

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规则,相关的秩序也在发生变化。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推荐对我国企业的运营模式,运营的状况,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企业必须不断地通过金融体系的改革来完善自身企业。

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属于一种动态发展的博弈关系。对于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其实两者都是归国家所有。传统的两者其所有的经济活动,实际上都属于内部调动,而这种内部融资会导致国有企业面临较高的负债率,进一步导致运营的风险增加。而随着国有银行的不断变革,国有企业融资的方式也必须发展改变。银行对企业贷款的行为开始约束,企业需要按照常规的银行贷款的政策进行贷款,对贷款的项目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无论怎么改变,对于国有银行的性质是无法改变的。国有企业在还不清贷款时,由于其不存在强制性还款的要求,就必须面临破产。而国有银行对企业的束缚度较低,很多企业在进行贷款的同时,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较多,而一旦企业发生风险,就会给整个银行运营带来问题,银行根据相关机制对于出现的风险企业将暂停贷款,加深了企业的困境,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四、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依旧处于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和企业之间还没有达到良好的健康的一致性发展关系。其中企业投融资行为的不规范,市场金融的乱象,以及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都是当下金融急需改变的重要问题。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收益,因此企业会根据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行改变自身的投融资行为。而企业发展和国家金融体制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成本的相关性。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没有长期的目标,随机的进行发展,与国家体制改革的目标相差甚大,因此增加企业对于金融改革的适应性,对金融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的合理和科学性,对体制改革手段的不断加强,都是降低金融改革体制成本的重要举措[2]。

利率市场的一致性,导致企业稳步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面临着重大的资金价格的问题,由于国家监管不力导致资金价格的扭曲,严重阻碍了利率市场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调节作用,从而进一步地影响了企业的基本效益。利率的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对于改革可以从利率是市场化进行调节,进一步对企业的投融资的行为进行引导。市场的利率化会给企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对企业的融资方面,市场的利率化直接影响到企业不同融资方式的不同成本,继而影响企业的收入。再者市场的利率化彻底对企业资金的来源方面进行改变,从而确定融资的方案。银行也会因此对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其次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由于利率会存在一定的波动,对于企业而言在进行投资行为的同时,一定会充分考虑因为利率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成本,防止企业投资不利,减少一定的收益。因此市场利率化对于企业的投资而言,充分提高企业考虑资金效益的能力,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促使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最高的利益。

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约束企业自身行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改造。从上文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分析,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具有的同一个主体导致两者之间无法建立相互约束的市场债权债务的机制。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很落后。因此,银行和企业更应该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经济体,摆脱争睹的控制。对于企业向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的行为中商业银行可自主评估风险,决策,对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进行硬性还款。为此企业也会在投资的行为中考虑全面,以免造成一定的损失,影响公司的效益。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改善企业经营能力。企业的融资方式从传统的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再转变为间接和直接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在直接融资的过程中,我国非常重视股票的发展,而忽略了债券的市场。为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股票的债券市场,鼓励企业对债券的自行发放,提高融资中债券的比例,为构建合理化的融资结构做出努力。债券具有一定的利息且存在期限,到期必须进行还本给息,因此对于债券的投资大部分都是普通居民,这就间接促使企业建立自我约束的相关机制,经营获得一定的改善。

票据市场的发展,促进企业逐步建立信用制度。为拓宽融资的渠道,导致很多企业融资都愿意选择商业票据,因其具有期限短,滚动发行的优势。我国的商业票据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进行承兑,从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债务拖欠的问题。同时票据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企业逐步建立起信用机制,改变企业在参与博弈中的支付系数,促使企业不断地关注自身的长期发展的目标,促使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任务。在金融市场不断地发展之下,对金融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对金融企业和金融体制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调节。当然在我国发展金融存在一定的优势,同样其所存在的相关劣势也是不容忽略的。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对金融市场进行不断的考察,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市场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合乎金融行业发展的相关改革方案。才能促进我国金融机构,以及银行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金融体制投融资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政策决定还是市场选择?——基于历史角度的比较金融体制考察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基于金融体制改革下银行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思考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过犹不及——从两岸金融体制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