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发展对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影响

2019-12-19田淼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22期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教育信息化

田淼

摘   要: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基。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带来强烈冲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的发展必须随着信息化发展而改变,不仅要适应更要积极使用科学技术,借力信息化技术完成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建立。要充分看到信息化技术赋予教育新的特点,正视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建立教育信息化体系,为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体系  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8(a)-0203-03

1  背景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文件,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基于新时代发展,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轮技术浪潮的推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为教育变革提供强大助力,教育即将迎来一场巨大革新。科技发展促进技术变革,加速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24.3%,较2017年底增加4.2个百分点,手机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23.8%,较2017年底增长8.0个百分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此可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使命和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并且包含“技术”和“教育”双重属性。教育的信息化是要把提高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现代化社会的人才,把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科研、评估、管理等过程,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双向结合实现教育信息化体系的概念构建。

2   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层次

2.1 微观、家庭教育信息化

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不拘泥于形式,活跃亲切有趣的形式更能使教育在家庭氛围中随机展开。绝大部分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都是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完成的,但家庭教育也具备传授知识、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等职能,对学校教育是一种巩固和补充。信息化技术进入家庭,使得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内源动力增强,学习行为发生更具自主性,学习方式更具自选性。随着这种变化,信息技术也使教育活动实践更易于向微观环境渗透,例如,微课的出现,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可以利用在家庭中碎片化时间完成讲学和学习。

2.2 中观、学校教育信息化

不可否认在教育活动中,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节,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的相同,但却没有学校教育具有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集体性等优势。所以,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在学校教育中更应该被重视。大型基础信息化技术设施,多媒体设备,教学效果信息化评估。有学者提出信息化环境下以评价为主导、融合教学方法与技术工具的信息化教学模型(简称APT教学模型),倡导“以评促学”的信息化教学理念[4],师资信息化素质培养,教学信息化研究等方面,都是在学校教育中亟待实现完成的。

2.3 宏观、社会教育信息化

人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有人存在的地方即成社会,网络技术拉近了世界各国的空间距离,科学技术发展使人类变成“地球村”的居民,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实现全球资源共有共享。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人类终其一生都要做的事情,要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止步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整合全球化教育资源,为继续教育提供开放的资源平台,安全的网络环境、合理的学习指导,让全民享受到建设“教育公平、资源共享”的成果。

3  教育信息化體系的特点

3.1 信息反馈快速精准

传统教学中,知识信息的走向单一且反馈较慢,在“教授与接受”这个过程中,对于受教者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点掌握深浅程度不能直接反馈给教学者,而实际的反馈过程时间较长。与此同时,受教者对已接收信息的记忆及运用也会有随时间的增长而不同程度的遗忘,教育效果耗损。信息化科技使得信息反馈及时,并针对所反馈的信息,再次快速精准的进行信息补充。例如,中小学课堂借助平板电脑与老师互联,通过软件,利用课堂小练模式检验,在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软件的预先设定,能够快速、精准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教学落实到每个学生,也使得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状态进行分析整理,并直观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3.2 形式多元广泛

信息化科技的发展使知识的形态也发生改变,由传统静态变为多样动态,知识呈现储存数字化,载体多样化趋势。由此趋势,教育形式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由单一简易的形式变得多元化、广泛化、个性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的瞬间互动传播,成为一种渗透日常生活的常态。传播媒介众多,传播形式发散,人人都可以通过移动便携终端与外界联系,实现零距离互动沟通。信息的获取和交换变得随时随地。由此演变的,移动化自适应性学习将逐渐成为网络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数字一代”的主要学习方式[3]。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也意味着,教学环境会在虚拟与现实结合中变化,未来课堂是一个集多种感官于一体的教育平台,其基于视觉传感、听觉传感、声音反馈以及视觉反馈,帮助置身于该环境中的学习者获得多通道感知,使得他们的听、闻、见、感都能得到相应的刺激和体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2]。例如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打破物理空间约束时间限制,学习不受形式拘束,变得随时随地可以发生。

3.3 资源开放共享

信息只有流通变化更新,才是其具有独特价值的关键。所以,教育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更大范围的流通与共享,才能迅速、科学的完善与发展。信息技术必将促成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其中所有教育资源得以联结,架起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平台[1]。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演进也是未来的趋势,有学者提出数字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从共建共享到公建共享[5]。现如今,在网络上可以看到世界名校名师的各种MOOC(慕课)开放性课程教学资源,公众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自由下载,即使没有机会完成高等教育,网络课堂的知识资源也可满足学习需求。MOOC设计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知识与信息的聚集、知识的重组与连接、知识的再利用与创新、通过分享扩大知识源[6]。信息的开放共享,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提供缓释力,为教学方法技巧提供借鉴,打破教育信息传播的壁垒,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更多可能性。

3.4 交互灵活协作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练你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学生与展示界面之间,教师与技术系统之间,交互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学习方式也倾向于一种更主动的,自主的,自发性强的学习,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的群组式学习,学生不再孤立,而是在丰富的交互中实现协作学习,教师的身份不仅是主讲者,也可以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持者,把握“接收-内化-反馈-强化”的完整过程。有的放矢的把握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例如,松鼠教育“智适应教育”,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每一次人机交互选择时候标记,找出学生薄弱知识点,突出需强化的知识点,在完成学习后再强化测验,伴随真人教师的辅导,做到真正意义上知识的查漏补缺。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结果也不尽相同,这不仅使学生快速找出仅适应于自己需要的知识重点,避免出现在传统学习中,重复性的、全面性的、无方向性的复习,缩短了学习时间,协作学生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和思维。

4  科技创新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促进

随着互联网、大數据、云计算、5G技术、以及手机等智能终端制造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义务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教育的形式也不仅是坐在教室中,真人授课等,教学工具也不仅限于黑板与粉笔,教学的管理形式不因时间空间限制所拘泥,教学科研的资源来源不受纸张书本等实体限制。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使得教育变成“随时随地、多种多样”,教育信息化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信息化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法逐渐达到制度化的程度,相应的将带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育组织形式的信息化变革。

4.1 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教育新理念,要求教育者素质水平提升

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活动,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信息素质是教育者认识,创造,利用信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品质和素养的综合。时代的变化发展,对每一个人都提出新要求,学习信息和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教育者也不例外,甚至是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4.2 科学技术提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效率改善效果

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活动中的互动不再单一,教师要采取适应于信息化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并在不断的效果反馈中,继续优化,做到“因材施教”。科学技术使得抽象的知识能够以合适的具象呈现,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传统教育下,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是靠重复性、记忆性、程式性的模式,而在信息化科技的影响下,学习的过程挖掘交互性、情感性、创造性的深层学习力,信息化教育对改善学习效果的程度是无可比拟的。

4.3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教育结构是教育体系的骨架,信息化科技的发展,使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物联网、AI等不同方式和渠道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和扩散,教育资源的流通,使得教育产业结构迅速变化,学习与教育的供需关系也在发生改变,针对教育资源来说,“没有找不到,只有想不到”,教育公平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教育产业的结构也在向着培养现代化信息人才的目标调整。科学技术与教育产业结构在互相刺激与适应中不断地更新发展。

4.4 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拓宽教育对象范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社会物质财富的水平。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人民就有能力有财力来追求“上层建筑”的完善。信息化技术使教育与曾经相比变得“触手可及”,从垂髫稚子到耄耋之年,不同身份不同社会阶层,科技使教育轻易实现,易于接受,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这也是国家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关键又重要的手段基础。

5  结语

信息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道路上重要环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但教育信息化体系的构建也会存在问题和难点。在发展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将“互联网+教育”或者“AI+教育”流于形式。不能边缘化教师角色,教育始终是“教”与“学”的本质关系,教师必须强化信息化素养,建立新教育形态下的教师角色。不能以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套用信息化教育效果评价。掌握教育信息化演进的轨迹和规律,深刻理解教育和科技如何深度融合,探索促进其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战略,为教育信息化的全面精准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明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宗凯.从信息化视角展望未来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7(6):7.

[2] 李敏娇.具身学习环境SMALLab的架构分析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03-104.

[3] 姜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研究——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常态[J].中国电化教育,2016(2):31.

[4] 范福兰.“以评促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型的构建与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84-85.

[5] 赵晓声.数字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转变——从共建共享到公建共享[J].电化教育研究,2015(4):72.

[6] 钱玲.MOOC设计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策略分析——以哈佛大学ChinaX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5(8):24-25.

猜你喜欢

信息化技术教育信息化
企业财务管理受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和对策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浅析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中学田径训练模式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