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探究

2019-12-19李杨

大学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高校

李杨

[摘要]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为该体系的排头兵,预防干预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从构建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背景入手,阐述了构建预防干预机制的重要性,基于以上内容构建了以“新五位一体”为中心的创新机制,并将该机制精准地运用到六个关键阶段。

[关键词]高校;心理育人;预防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27-03

一、构建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背景

(一)相关政策

近年来,尤其是十九大以后,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教育系统内部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2017年10月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7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2017年12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并在其中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要求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现状

一是高校新生心理指标异常人数逐年增加。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2015年的3070名新生中有490人心理指标异常,2016年的3131名新生中心理指标异常人数上升至534人,2017年的这个数据再次被刷新,3276名新生中有604人心理指标异常。

二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增多。笔者对30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73%的学生表示大学期间有过3次以上非常焦虑的情况,91%的学生大学期间因压力过大出现经常失眠的现象,34%的学生大学期间因个人情感问题导致长时间不能正常学习,56%的学生大学期问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以上结果相比其大二期间相同问卷所得的4组数据均有增长。

三是心理异常甚至发展至心理疾病的学生人数增多。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6年期间,在接触的上千名学生中,有33名学生出现过严重心理异常的现象,虽然他们及时接受了心理咨询,但仍然有5名学生有过自杀倾向,被送人相关专业医院接受治疗,目前在读的2名仍然为重点关注对象。

(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高校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仍然不断攀升,出现了一些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恶性事件,使各高校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团队,基本形成了心理育人的组织机构。但是,大多数高校心理育人的组织机构缺乏科学管理,教育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活动和咨询服务范围较小。不少高校虽然重视学生出现心理异常后的干预和治疗,但是缺乏面向全體大学生的心理预防干预工作,导致很多原本通过前期的预防干预能够避免的恶性事件最终发生。

二、构建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预防干预机制的重要性

(一)预防干预机制在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的地位

在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各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作为“五位一体”工作中的排头兵,预防干预工作直接并且最早作用于广大的学生群体,尤其对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新生来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现实管理当中,教学部门负责教育教学,心理健康部门负责实践活动和咨询服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平台保障,而预防干预工作更多的是在各部门的指导下,由基层学院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具体负责,但因思想政治辅导员身份的多重性,往往在心理预防干预工作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再加上思想政治辅导员流动性较大,使得预防干预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导致其成为“五位一体”工作格局中较薄弱的环节。

(二)预防干预机制的落脚点

研究表明,建立健全完整可行的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机制是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预防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以上措施使得预防干预机制有了明确的落脚点,即使出现人员变动等特殊情况,在完善的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机制的推动下,也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三、高校心理育人体系中预防干预机制的构建

在综合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现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高校心理育人预防干预机制图(如图1),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基层党团干部、新媒体宣传工作者组成的“新五位一体”心理工作团队在大学生活的6个关键阶段进行重点预防干预。

(一)“新五位一体”工作团队的构建

这个机制的设计打破之前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心理辅导员负责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的工作格局,引入基层党团干部和新媒体宣传工作者两支新队伍,形成“新五位一体”的结构,完成对心理预防干预工作队伍的升级改造。

一是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学生心理预防干预工作中有着先天优势,他们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一支队伍,通过日常的谈心谈话、指导班委会和团支部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随着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印发,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逐年发展。据粗略统计,大连市各高校80%以上的辅导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和考试,并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有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作保障,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如虎添翼,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心理辅导员应具有心理学背景,能够利用SCL-90等专业量表对大学新生做心理普查,并为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的抽样调查,利用应用心理学中的OB训练、沙盘游戏治疗等技术为大学生做心理引导,并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为心理预防干预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但现状是大多数高校心理辅导员都是由高年级学生担任,他们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作为支撑,甚至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员,全校的心理育人工作仅由几位心理专业教师担任,其效果可想而知。可见,心理辅导员这支队伍力量亟待增强。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我校基于心理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心理咨询室的OB训练团队,选派优秀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接各个学院,每个学院配备1名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做到了心理辅导员工作的全覆盖。以上措施为其他高校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是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心理育人最基层的参与者,在心理预防干预工作中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普通学生中的一员,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同学的心理变化,加之有心理学基础知识做铺垫,所以其心理预防干预工作的汇报具有最强的时效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赢得了宝贵时间。也正是因为心理委员本身是一名学生,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严重的话会对心理预防干预工作造成阻碍。所以对心理委员的选任和培训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心理辅导员在选人用人和定期培训上下功夫,并运用心理学技术和有效的管理长期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进行监管,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

四是基层党团干部。心理预防干预不仅仅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开展工作,更多的是在学生迷茫时带他找到方向,尽快走出困境。通过基层党团干部深入到广大学生当中,实现从基本的心理预防干预上升到心理育人和组织育人相结合。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开展处级领导“三走进”工程,走进支部,走进课堂,走进寝室,深入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实现理论帮扶全覆盖。除此之外,校团委进行共青团改革,将团小组建到寝室中,由小组长在寝室中组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结合心理育人有效地开展工作。

五是新媒体宣传工作者。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成为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校级职能部门共创建微信公众平台14个,二级学院和附属中学创建22个,各年级、班级、社团创建的更是多达上百个,其中有近40个平台做到了天天有新闻、日日有更新,仅各二级学院平台周平均阅读量就高达3万人次以上。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将其纳人心理育人工作队伍中,比如每日1则心灵鸡汤,每周1篇心理基础知识普及等,就可以利用网络做到心理预防干预全覆盖,而且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全方位宣传。

(二)6个阶段的预防干预

本文列出6个关键阶段,在关键的时间点对重点关注对象进行心理干预,防患于未然,可以大大降低大学生心理异常事件的发生概率。

一是新生入学前。学生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到入学这个阶段常常被人忽略,但却是心理问题出现萌芽的关键时期。大学准新生因录取结果与最初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存在偏差,容易出现心理波动,而这个阶段又正值高校的暑假,在无法得到官方回答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如百度贴吧、网络论坛等不正规的渠道了解学校和专业的相关信息,信息的不准确性加剧了学生的焦虑。因此,建议高校在暑假前由新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建立官方的微信群或QQ群,选派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为新生答疑解惑,在帮助新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苗头,以便在新生入学后及时进行干预。

二是新生入学第一天。根据首因效应,新生入学第一天获得的信息远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其影响大,所以营造温馨和谐的迎新氛围至关重要。建议高校从接站、校园内外布置到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介绍校园文化人手,后续组织专业心理团队为新生介绍入学注意事项,并选派优秀的同专业的高年级学长学姐深入到寝室,第一时间引导新生建立起对学校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三是新生入学第一周。利用开学第一周,抓住学生处于适应阶段这一契机,思想政治辅导员通过学生登记表和家庭情况调查表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家庭情况。同时,心理辅导员利用专业量表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以上结果对家庭情况复杂和测量结果异常的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工作,及时干预,避免一般性心理问题转变为严重性心理问题。

四是新生入学第一月。根据群体动力论的相关知识,核心人物即领导者对群体的影响远大于非核心人物,而新生入學第一个月恰恰是核心人物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辅导员应利用OB训练技术观察和了解学生的领导能力,结合班委选举,选拔出合适的人选担任班级心理委员,将其重点培养成为学生群体的核心人物,这样既能随时掌握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又能为后续的心理预防干预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

五是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新生第一学期的节奏与高中三年的紧张和忙碌相比,大学生活无疑是轻松和安逸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在这时发生变化,他们对学习的懈怠情绪随之而来,这就极易导致挂科情况出现。为了避免挂科成为学生心理异常的导火索,此时的心理预防干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如果高校采取不同规模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专家讲座和OB训练等方法进行及时干预,不仅能有效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而且还能为学生的大学四年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六是其余关键时间点。第一学期结束后,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由适应期顺利过渡到稳定期。但在大学4年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敏感的时间点容易诱发心理问题的产生,例如恋爱高发期、英语四六级备考期、考研焦虑期、各大节日前后、就业择业期等。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些关键时间点,此时的心理预防干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相关的心理预防和干预。同时,心理工作团队配合其他育人体系将入党启蒙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贯穿到以上6个阶段中,也是心理预防干预的重点工作。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预防干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好“新五位一体”心理工作团队,把握住6个关键阶段,做好心理育人体系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有利于把心理异常现象的发展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一旦出现预防干预解决不了的情况就按照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转诊治疗。心理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该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一线工作者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加,相信未来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质量会不断提高,在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