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
2019-12-19尤嘉阳
尤嘉阳
[摘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培养社会特定专业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实习实践基地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成效是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高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基地数量不足、双导师队伍欠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双导师队伍建设、基地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实习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57-03
自2009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后,我国开启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制度、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大多数高校和培养单位已经意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并积极从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實习实践基地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及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建设成效是决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要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教育模式体现实践训练和职业倾向性,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为本科毕业生,其学习与研究工作均在校内开展,实习实践的相关课程较少,难有机会参与企业实践项目,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缺乏。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要综合考虑学生当前现状以及今后发展的需要,重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未来能够胜任相应领域的专业工作。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包括工程、管理等领域在内的各个行业的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目前,迫切需要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化、实践化、职业化的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促进行业的发展。从高校学科的发展来看,研究生培养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相应行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利用学校和行业资源,将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系统专业知识与行业实践技术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成果的转化,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需有其特色,这样才能深入研究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要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色培养目标,其培养过程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将“校内师徒制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第二,将“纯理论教学方式”转变为“强调理论与实习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三,将“单纯性教学改革”转变为“聚焦创新与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现培养过程“三个转变”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专业学位教育模式需具有一定的创新,并需制定一些条件要求,以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比如学校的课程设置需以实际应用为主,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教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尤为重要。通过实践基地这个重要载体,能够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增强创新意识;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
由于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涉及社会、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多方面、多类型、多层次的参与者,各方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制约因素诸多,因此其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发展速度,在建设中其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1.学校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制定还是偏重于理论性的学习和研究。授课教师的教学指导观念还没有切实贯彻教育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意见的指导精神,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地侧重,案例课程库建设起步较晚,对课程内容还没有进行凝练拓展,没有体现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没有传授给学生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课程的讲授方法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
2.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迅速增加,培养单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无论是从基地数量还是从效能上都不能满足培养需求。一些高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场所一般由导师利用自身的工作资源独立安排,这些场所并非高校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双方没有签订实践基地协议;一些高校虽然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协议,但是由于企业并没有真正把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金字招牌,以建设企业声望,对学生的指导不积极,学生实践效果不明显,基地形同虚设。
3.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按照教育部规定,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施行“双导师制”,但是由于学校对引进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教学没有采取恰当的措施,企业中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导师忙于自身的工作并不能深入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这就造成很多高校校外导师的设置停留于表面;校内真正能够在培养理念、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上胜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十分缺乏,特别是那些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担任导师工作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较为欠缺,几乎不具备指导学生的工程能力。此外,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之间难以做好培养上的衔接和补充,导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时间更是难以保证,“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4.专业学位人才质量评价制度还是沿用学术学位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主要是从知识性和科研能力的角度考量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这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与科学学位教育体现出较大的趋同性,很多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还是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来进行,毕业设计的内容及方法难以体现应有的实践能力。此外,学位论文撰写趋同,没有体现实务性,这导致两年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担心完成不了学位论文而不愿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最后只能通过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象征性的验收。
5.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形成稳定的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培养单位和企业之间的规划考虑得不够长远和深入,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往往通过学校导师的项目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通资源而建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制定相关约定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然而很多企业没有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机构和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情愿对研发项目投入经费,这样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而高校因为实践基地分散、距离学校远、管理困难等原因,没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缺乏实践成果的考核机制;校企合作交流时断时续,沟通断层,造成学生在进行实习实践阶段校内和校外两不管的局面,完全无法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监控功能。
三、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
(一)基于“互惠共赢”原则建设优质基地
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是各参与方高度耦合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都不能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多元联动育人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均衡问题。学校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发挥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使实践基地真正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职业技能实践训练的平台,从而有效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更好地积聚科技资源和外部人才优势,推动新兴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期望实习实践基地能够成为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或者寻找就业的途径;导师期望实习实践基地能够成为校企科技合作的通道,成为培养研究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平台,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开发。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要从各方利益需求出发,投人人力和经费,设置由分管研究生教学院长牵头的专门管理部门,利用学校、学院、教师等一切可用资源主动寻找和遴选行业内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良好社会效益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代表性企业作为合作单位,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基地保障。
(二)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双导师队伍
完善校外导师的遴选机制,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加大校外导师的评聘力度,把企业具有高学历(如硕士以上)、高职称,同时具有一定学术指导能力、能解决所属专业学位领域实际问题和实践技术能力,且能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工作的高级工程师或管理人才引入到校外兼职导师队伍中,扩大校外兼职导师的比例。通过邀请校外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和行业前沿讲座等教学活动为校外导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深入参与到专业学位硕士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以提高校外导师的学术水平。
加强对校内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型导师的培训和考核,促进其“转型”,使其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水平、科技研究成果、参与课题情况,同时积极在企业单位、校内外实践基地及生产、工程与管理等领域的第一线进行参观学习和实际课题研究,吸收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以提升其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所提供的指导应各有侧重并相辅相成。校内导师着重于对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的传授,辅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同时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锻炼研究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论文写作的水平;校外导师则侧重于传授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技术与操作技能,结合企业实际锻炼研究生的创造力与实践水平,从而增强研究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与校内导师合力完成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工作,共同保障培养环节的紧密衔接。
(三)建立“项目牵引,校、企、导师协同共管”的管理机制
针对实习实践基地地域分散,实习实践管理专业性强,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以及校企项目合作等特点,可以形成以“项目牵引,校、企、导师协同共管”的管理模式,依托基地,建立和健全基地在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指导等方面全程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合作机制。培养单位要加大力度对特色基地建设的研究,推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由与实践基地单位合作项目多、责任心强、学术影响力大的教授或教授团队承担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牵头负责制定校、企和导师协同共管办法和规章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和导师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厘清学校与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责任。高校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负责人,导师不能因为将研究生派往企业实践就放松对研究生的指导和管理;企业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同时,需要与高校教师交流和沟通,发挥人才培养的协同合作效应。在实习实践基地日常管理中,要重点抓好研究生选派、日常管理、实践教学考核几个重要的管理环节,做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保障实习实践基地长期、稳定、有效运行,确保实习实践质量。
(四)提高实务型论文比例,建立多元化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标准
专业学位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等环节应突出与行业结合的实践特色,题目类型可采取案例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管理等多种形式,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研究假设、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试验、分析总结以及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等系列工作都与应实践紧密结合。专业学位论文撰写形式可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顾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要求体现专业技术水平,要体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论述问题能力;论文写作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文章提出的观点和技术要体现前沿性、创造性,避免因论文形式变化而降低论文质量。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贯彻“双导师”检查管理制度,通过“双导师”合作管理学生的论文工作,将企业項目引入论文设计,为学生选题提供可行素材,以此提高论文的实用性。学院和企业共同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由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指导,校内导师负责阶段检查,从而形成审查管理与合作促进的协调发展。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对学位论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建立科学的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考查专业学位论文的实务性,倒逼学生到实习实践基地寻找结合实际的课题研究,撰写形式多样的高质量毕业论文。
四、结论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也在各专业中相继开展。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共性问题,尤其是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双导师队伍欠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论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基于“互惠共赢”原则建设优质实践基地、加强校企战略合作推动双导师队伍建设和优化基地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