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政教育探索
2019-12-19韩丽
韩丽
摘 要:“课程思政”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资源优势、学生特点分析,以及如何融入思想教育途径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地方院校
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62号文件中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自此,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1]。
一、大学语文课程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从观念上来看,一直以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以其内容的精深和包容性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一直以来都受到高校的关注。而谈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许多人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而大学语文的教学是展示其审美性、人文性、应用性的功能。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导致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
作為一门通识课,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对作品的阐释和分析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生动的讲解,审美的感悟避免了命令式、灌输式的说教,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枯燥感和抽象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可以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使命, 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使命”[2]。
二、大学语文课程中富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沉淀了厚重的文化。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了独特的道德和精神教育资源,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它选取的经典名篇,覆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每一篇所传递的思政信息都不是单一的,有民族气质的,有民族精神的,也有怎么看待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如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气节;更有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豪情。这些元素充分包含了人文熏陶和品格养成,可以成为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资源。
三、地方院校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主体意识增强、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崇尚开放自由,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群体中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他们倾向实用主义,把效果作为行动的终极目标,注重实际功效或利益与付出之间的对等性。他们既高度认同主流价值观,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获得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和便捷。手机可以随时进行移动支付,足不出户得进行网购,更出现了从书面自媒体向网络互动式个人主播的转变。由于各种信息资源充斥着网络,学生容易受到网络多元思潮的广泛影响和冲击,自我价值观建构呈现出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4]。缪克成先生在《大学生修养纲要》一书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意识与模糊不定的政治倾向存在反差,线上巨量信息思维结构下的前沿接纳力突出与现实创新力不足并存。而作为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又有其特殊的一面,这里的地方院校指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由于很多学生都是来自于贫困地区,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眼界的局限,在校学习和活动较为被动,对于经济因素比较敏感,心里健康问题较多。容易受到个人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自我价值实现的高位追求与精神领域发展的多变性冲突体现明显。鉴于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无法产生吸引力,反而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这时优秀的励志篇章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学习才能激发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四、大学语文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在教材的选择方面
可以选择体现人文精神、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等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篇章纳入教材选择范围。使学生既认同作者的观点和思想,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思想素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及欲望。此外还可以选编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作为学生课下自学的篇章。大学生对这些时代感较强的作品非常感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达到新时期大学语文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二)在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方面
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一,可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专题学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或信息资料,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如选定一个教学目标“建安文学赏析”,对于该教学目标采用专题式的教学方式。提到曹操的《短歌行》,可以请学生先行查阅建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学特征,然后对该诗背景进行学习,了解人才对于曹操统一中原的重要性。在这时的学习,我们可以引入新闻“华为被禁”事件,作为一家企业,它的国际化历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人才的吸纳和使用,才有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才有了“备胎”计划。
才能深刻理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才能更加体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讲到先秦诗歌中的《诗经》的重要性,可以用“四书”中的《大学》作为开讲的导入,讲述古人对修身养德重要性的阐述。再引入孔子对《诗经》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就很自然地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可见它是以作品为中心,对其相关的材料进行搜集和挖掘,实现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外的延伸。既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信息,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第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还应走出课堂,将学习内容进行课外拓展。如举办文学创作比赛、辩论赛等以赛促学。还可以进行诗词咏诵、书法、戏剧表演等活动。作为地方院校,还可以进行地方民俗文化的展示,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通过课堂外的延伸,采用多样性的形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加深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需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较高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二是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广泛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关注国家时事政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因为只有具备高超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营造积极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真正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当然作为专业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多参加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并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与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教法能力。在教学中的知识点融汇,需要教师自己多积累文学素养。才能旁征博引运用自如。作为地方院校,学校方面可以通过联系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和和学术层次较高的学府,送教师去研修,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
五、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备课程,地方院校要积极思考,结合地方特色做好教材设计,实行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
[2] 赵新.大学语文课程的职能定位[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1):79.
[3] 魏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与高校班级管理模式转变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4):99-100.
[4] 邓志宏,刘智中.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标签和网络多元思潮应对[J].高教论坛,2019(5):85-91.
[5] 苗天宇.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解读[J].语文建设,2014,8(8):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