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摄像实训课创新模式的探讨
2019-12-19汪润时苏莹
汪润时 苏莹
[摘要]近年来媒体融合趋势越发明显,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的学生早早地接触到了新媒体相关技术。基于此种背景,传统新闻类院系的一些传统必修实训课上课模式的创新正在引起业界与学界重视。以电视摄像这一基本实训课为例,教师可以从融媒体的大环境背景出发,以新媒体技术、视频小组实训模式、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三个角度为切入点,研究以上三点因素对电视摄像实训课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实训课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频小组实训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14-03
在融媒体时代的今天,业界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门槛在提高,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在提高,但与此同时,传媒技术的应用门槛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大力发展变得越来越低。以前一档完整的电视节目,需要的影视制作器材有广播级摄像机、专业三脚架、话筒、非线性编辑机等硬件条件的支撑;而现在一档网络视频节目,可能只要一台智能手机就能够完成。随着技术的飞跃而来的,就是对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挑战。电视摄像实训课是新闻类院系的传统必修课程之一,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重要核心课程。要想讲授这门课,面临的挑战就包括低技术门槛下学生的摄像学习、学生如何高效率地练习摄像技术、学校方面对摄像课程的支持等。基于这三个方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与教学经验谈几点思考。
一、在视频拍摄技术方面做学生的引领者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视频拍摄的设备已经从体积巨大的摄像机、单反相机变成如今的智能手机和轻便运动摄像机;视频的后期剪辑也从最早的线性編辑机、电脑中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到如今的简易软件和智能手机APP。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经能够做到集采、编、播为一体了,这是一项跨越时代的进步。一台手机,可以完整地制作一档视频类新闻节目,这得益于今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于现在的新媒体从业者来说,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方面在于视频节目的制作流程大大被缩短,效率提高了,视频创作人员也能够很快上手去完成现场拍摄任务,同时这也对我们摄像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由于技术的低门槛性,现在的学生很可能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接触了视频制作的整个流程,像是网络视频直播和视频博客VLOG的制作等。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调查显示,有25%的大学生进行过网络直播。以花椒直播平台为例,其平台已经覆盖全国98.7%的院校,拥有上百万的校园主播,每天开播的校园主播近10万人。而另一项数据显示,在2017年第四季度,在90后群体中较为火爆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的月度活跃用户数量超过7000万,其中近82%的用户出生于1990年到2009年之间。哔哩哔哩网站正是视频博客vlog火爆流行的网络根据地之一。这些学生并没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摄像学习与练习,但却已经有着自己的一套视频处理流程。电视摄像这门课对学生来说不再陌生,学生不再感到好奇,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作为任课教师,我们应该不仅局限于“电视摄像”中的“电视”二字,而应担当起学生在视频制作技术方面的引领者。引领者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们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大部分只是运用了智能手机的app和一些模式化的简易软件,这类软件中是有大量的低操作门槛的模板供学生使用。在学生群体中,这样的视频制作方式很受欢迎,我们不能一味否定,教师本身也要去主动了解这些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新媒体制作方式。熟悉这样的技术,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否则学生认为你不了解,会产生抵触情绪。
第二,正因为学生们没有学习过,教师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学习真正的摄像理论,并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差异进行讲解,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电视摄像实训课的兴趣。在实训方面,例如在电视摄像课中,会讲解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问题,此时可以延伸至新媒体设备:同样是调焦、调白平衡、调节光圈这些操作,在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设备中应该如何调节?学生平时想用手机拍摄时,应该如何调节?在理论方面,同样的构图讲解,传统的电视新闻类节目的要求是什么?网络视频博客vlog的要求又是什么?两者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对教师来说,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理论与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找回对摄像这一活动的兴趣,从而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摄像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个教学活动应该紧紧把握以技术理论指导拍摄实践这一核心,以提高学生对摄像理论的认识。
第三,帮助学生认识到广播级摄像设备与智能手机等级摄像设备的区别。目前,虽然智能手机以及一些品牌的便携式摄像机、运动相机等设备在参数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目前使用的广播级摄像机,但是实际操作下来,二者还是有着不小差距的。学生可能仅仅知道分辨率、清晰度等基本参数的含义,但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条件下,广播级摄像机拍摄的视频质量要比手机等便携设备更加好。我们在上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二者。从技术层面来说,广播级的摄像机能够在同等分辨率条件下,提高视频录制的码率,让视频的体积更大、质量更好,这些参数是手机等便携设备无法达到的;另外从拾音、长时间录制、运动镜头的变焦等方面来说,广播级摄像机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而便携设备的优势在于易操作、门槛低、容错率高,适合拍摄短时固定机位镜头,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后练习拍摄构图时或者完成课后小作业时使用。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两种等级的拍摄设备,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摄像技术的专业性。
二、视频小组实训模式的意义与实行
电视摄像这门课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的指导是实践的前提。摄像这项技术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仅靠电视摄像实训课上的拍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单单从拍摄器材来说,摄像机、单反相机、摄影用灯具、三脚架、话筒、麦克风调杆、滑轨、摇臂、轨道车等器材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熟悉,时间成本投入高,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生师比较高,拍摄设备配比无法做到一人一套,通常都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摄像练习。这在客观上促成了小组练习模式的存在。
(一)视频小组实训模式的实行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把这种小组模式称为“视频小组实训模式”,即由授课老师指导,4至5名学生为一组进行摄像练习。在视频小组实训模式下,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位组员的分工,让每位学生充分得到练习,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本身也要在小组中发挥好指导老师的引领作用。在实训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兴趣的调动与拍摄的主题规划,电视摄像课不同于一般的工科课程,它既是一门技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它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由于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小组用相同的拍摄器材、相同的拍摄技术也以构建出不同的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拍出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纠正拍摄过程中的低级错误,例如画面抖动,运动镜头运镜过快、曝光过度或曝光不够等情况,在学生在练习的时候逐渐形成正确的拍摄习惯。同时帮助学生小组拟定拍摄主题,让学生带着目的性和任务去拍摄,这样会提高效率,大大加快对拍摄流程及摄影器材使用的熟练度。笔者在上课时会让各个小组按照统一的镜头要求来拍摄,既学生必须运用几种规定的镜头拍摄方法,但同时对拍摄主题不做限制。同样的推拉摇移镜头拍摄方法、视频小组可以拍人、拍物、拍风景等不同的主题。这样保证了有效率的技术练习与艺术自由创作的有机结合。这是针对实训课上的小组模式。
课后练习时,针对课上的实训情况,教师要对各小组提出不同要求的视频作业。技术方面要求可以不高,但是视频拍摄主题方面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提高练习效率、熟练掌握拍摄技术。
(二)剥离“电视”二字的摄像实训
在现当今融媒体时代,视频类节目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相比较电视这类传统媒体上的电视节目,网络新媒体上的视频类节目样态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作为相关专业的技术实训课程,该课程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掌握足够扎实且先进的摄像技术,不只满足电视节目需求,还要满足网络新媒体的节目需求。
笔者认为,摄像课的实训内容,主题选择可以大胆开放给学生选择,教师作为把关人,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网络节目的拍摄练习,例如vlog、微纪录片、剧情小短片等。让学生在拍摄练习的同时,了解不同的视频节目有着哪些不同的镜头画面组合,让学生全面认识到融媒体时代,视频节目的制作技术。可以将各个小组分为不同节目的制作小组,例如a小组本周作业主题为vlog,b小组本周作业主题为新闻采访,C小组本周作业主题为风景拍摄。课余完成拍摄,课上各小组共同讨论不同主题的视频拍摄心得,以激发各小组的视频拍摄创作热情。同时鼓励技术练习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各类视频创作比赛。比赛这种有奖励、有明确主题的拍摄任务,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创作,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到自己视频拍摄方面的不足。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技术环节的小组模式实训练习,学生会逐渐认识到用专业摄影器材进行系统化拍摄与用手机进行简易模板化拍摄的区别。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
除去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实验室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实验室承担着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有着极大帮助的重要环节,实验室的共享性、开放性都满足了学生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灵活创作、专业竞赛、社团活动等方面的需求。
以国内新闻传媒类院校为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深圳大学与华栖云科技合作共建了新闻传媒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浙江传媒学院与华栖云科技共建了媒体融合云平台实验室,广州体育学院与强氧科技共建了先进影像传播技术实验中心等。对于已经开设的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我们应该思索的是该如何使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刘文杰、王杜春曾在《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因开放化程度不高、管理制度缺失、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校企共建实验室使用用途单一,发挥作用不够大,在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极有必要的,站在电视摄像实训课的角度来说,融合媒体类实验室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业界的最新技术、了解业界的作业流程,让学生了解到除了摄像之外的媒体技术。但同时,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对院校来说是难点。
(一)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开放
在实验室开放方面,开放的场地、时长、面向对象等多方面因素都是高校要综合考虑的问题。笔者建议实验室可开放给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课后练习、专业竞赛准备、相关的创新型实验项目及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等,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平台保障。开放时长要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每学期的课程时间安排来制定,绝不能一下子全开放,也不能单独让学生小组在实验室内进行练习,需要设定教师团队轮班指导,让学生在有目的性、有组织性、有创作主题、有指导老师的条件下,在实验室进行视频节目的制作。这样能够提升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实验室空间,满足更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需求。在开放的同时,要结合企业的最新技术,配套学院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开办一些技术工作坊,让学生在工作坊内接触体验业界的先进设备,以便学生对全媒体有新的认识;同时学院也可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配套条件,开展创新型实验项目,培养创新型全媒体人才。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管理
管理方面,设备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校企共建实验室中设备的价值都是百万甚至千万级,如何平衡开放时间与管理成本,对高等院校来说是一大难题,既要保证设备财产的安全,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开放。笔者建议院校可与共建企业合作进行承包管理,将管理权委托给企业或者第三方专业机构,或者校内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结合课程安排制定具体管理计划,签订承包合同,设置承包年限,同时对管理人员进行筛选,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与开放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为学生、为课程、为院校服务。
四、结论
本文分别从新媒体技术发展角度、视频小组实训模式角度、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角度人手,讨论在当今融媒体大环境下,新闻专业类院校电视摄像实训课的创新模式。媒介融合的趋势在未来会更加明显,更多的技术壁垒将会被打破。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无法想象十几年的摄像师拍片用到的磁带和线性编辑机,而曾经天价的摄录器材也都纷纷出了低价入门款,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摸得到。未来的学生有着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摄像,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摄像,但随之而来的是电视摄像这门“老牌”必修核心课程,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我们要顺应新媒体技術的发展,在视频制作技术方面做学生的引领者,要让电视摄像实训课不仅局限于“电视”二字,充分发挥“视频小组实训模式”的作用,让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的效率实现最大化。同时在学院层面,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也需配合教学,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作为电视摄像这门实训课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学习与进修,要保证自身的专业技术素养过硬,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与思考,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让电视摄像这门实训课不断创新,保持其传统核心课程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