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张登科
2019-12-19刘子飞
刘子飞
摘 要: 大数据时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传播渠道拓展、信息资源丰富、主体范围开拓等机遇。然而,由于大数据使网络传播过程呈现出交互式、裂变式、碎片式特征,也同样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传播方向迷失、传播形式内容脱节、传播实效性降低等挑战。利用大数据推动马克思大众化,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基础是实现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核心是推动传播工作创新。
关键词: 大数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 D8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4.013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与“互联网+”计划,标志着“大数据”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大数据时代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条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对此,必须加强领导,善于利用大数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传播的意义探析
这个世界是一个由传播构成的世界。传播是世界的一种连通方式,是无数过程的集合体。从无机的世界到有机的世界再到人类社会,传播无处不在,贯穿始终。
宇宙中正是由于光的传播,让地球上的科学家了解宇宙。光作为一种能量的传播方式,可以在任何透明介质中传播。根据广义相对论,光在大质量的物体附近传播,由于受到该物体引力场的影响,其传播路径还会发生偏折。科学家们研究光和宇宙,其实就是在研究传播。
地球上生命的传播是通过细胞的分裂,新细胞完整复制原细胞所有信息,并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才使得该生命体具有属于自己的种的特征。因此,传播是生命的存在方式,没有传播就没有生命。
人类在新生儿阶段,没有生产实践的能力,没有掌握语言,他与周围世界沟通的方式是哭。婴儿通过唯一的传播方式——哭,争取权利并获得生存所必需的一切资料。可以说,在人的本质力量还未完全显现之前,传播就已经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传播就是认识世界。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早已超过历史上任何时代所能承载的能力极限,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世界的手段。
二、大数据时代信息的传播
大数据(Big Data),顾名思义就是巨大的数据,是海量、动态、持续、碎片化的数据。因为所涉及的数据量之大已经超越人脑所能处理的极限,因此必须借助于相关工具和新型算法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对相关资料的采撷、整理,并找到其中所蕴含的内部规律,实现对事物的本性把握。大数据既是一种全新的数据资源,也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技术,它深入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大数据拥有广阔的用户群体和高速高效的沟通渠道,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展开提供了最富饶的土壤。从传播学的模型来看,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的信息在传播地位上是公平的,倘若不能占据传播的主导权就容易沦入尴尬的境地,成为被动的一方。此外,人们在现实世界的社会性交往同样会反映到网络世界当中,因此对于信息的选择和消费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社会行为;不是基于自己的选择,而是群体的“大势所趋”。由于现代人们接受的信息过于庞杂和散碎,在信息的选择上容易迷失方向,造成主体性的消解。相关研究表明,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人们个性化的撷取背后蕴含着一种趋同逻辑——尽管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各不相同,信息的表面更是形色各异,但是信息本质却是单调同一的。个性化的信息消费行为实际加速了信息消费的社会化,最终导致人们的信息消费是有共同指向的趋同性本质,因此个性化的信息消费其实是一种伪个性化行为。
撕下网络信息消费的“伪个性化”面具,直面这样一种趋同性逻辑,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个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全新阵地。大数据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奋斗在两个战场:既要防止大数据中庞杂内容对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主流内容传播的消解,又要引导群众在网络世界中的趋同性选择最终要指向马克思主义。因而,从学理上讲,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牢牢扎进这块阵地,继续强化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进而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输送到大数据影响下的各个单元,从而形成双向互动、显隐结合、知行同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格局。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解读
马克思从没有脱离实践去空谈理论,因此要让理论所蕴含的真理光芒被群众所接受的前提就是理论本身能够经受实践的考验。实践是最彻底、最客观、最直接的,它连接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否则事物即使客观存在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主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因此可以经受历史和人民的考验。因为其科学性能够指导实践并被最广大的人民所接受,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理论被群众所承认、接納及掌握,在扩大理论主体与创新理论形态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融共生,使理论和实践上升至一个全新高度。[1]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普及群众的“广”的方面,“大众化”的过程其实更是“融”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形式上表现为外化、扩大化,内涵上表现为内化、融合化双向度发展过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修课”。
通过梳理共运史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不同时期的领袖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高度重视的。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论证了政治传播在政党活动中的地位与功能,受制于当时的欧洲社会环境,报纸、期刊、集会、讲演等形式成为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活动家的宣传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还积极投身理论搏斗,《反杜林论》、《神圣家族》都是典型的论战性作品。
相比欧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走的相对艰难。由于是外来的理论,中国学者最初的翻译工作尤为重要和艰辛。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被广大群众所接纳。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的领袖继续强调要以朴实的道理去教育群众。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依然强调:“要立足时代特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
通过梳理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不同时期的领袖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他们既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意识形态,又强调了大众主体的差异性、多样性;他们既指出要与时俱进创新大众化路径,又呼吁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本色。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既定模式必然寻求全新突破。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借助大数据的力量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答的时代课题。
四、大数据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3]的重要论断,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要求“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4] 如何完成好引领大数据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需要我們去贡献智慧,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大数据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
首先,利用大数据可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大数据时代,正处在政治民主化、传播全球化的时代。政党单向度控制社会舆论的传统政治传播形式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参与政治讨论的热情被充分激活。在信息的传播中,人民的声音愈发强大,一改传统政治传播模型中被动接受的传播地位。借助大数据,倾听人民声音,实现良性互动,在互动中与人民群众达成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情感体验,进而潜移默化地夯实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的碰撞愈演愈烈,只有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向世界强有力地发声,中国声音才不至于淹没在国际政治舆论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同其他政治理论、政治思潮相搏斗的能力,利用大数据,做到精准发力、协调发力,即时有效的抵制同我国国家意志相悖的言论,在舆论战的攻防两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压倒性地位,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其次,利用大数据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传统媒体强大的传播控制力、单向、无差别的信息供给模式,越来越不符合当代信息诉求。新兴媒体具有跨时段、跨渠道、扩展性等特点,可以渗入个体层面去优化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是消极对立、一方取代另一方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关系。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链进行媒介整合,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融媒体传播模式,这是利用大数据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极佳途径。
再次,利用大数据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信息资源。大数据极大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地宣传效率,通过定制化网络,各种通讯终端能有选择性的实时共享信息,并且作出有效调整。大数据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内容,通过使用大数据深入分析后得到的数据,不仅是对已有数据的拓展,也是对非同类与同类数据的融合、叠加与分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模式与趋势。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高效的传播速率,大数据成功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方式。现今的全媒体时代,宣传平台通过对信息的立体传播实现对传统传播的质变,从而使受众心理行为与情绪认知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浸润,创建现实主义情怀。
最后,利用大数据可以最大限度扩大马克思主义主体范围。现实社会的交往投射到网络社会,每个人在虚拟世界当中同样扮演着信息传播的节点。大数据将所有的节点整合,形成了一个似乎没有明确界限的联合体,这势必需要正确的引导方向,换句话说每一个传播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环,因此,马克思主义主体范围将空前巨大,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国、某一政体,而是大数据所及的全部受众。在现实生活中,大数据是多面的,它和生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中心,由此形成现实的关系网也将异常庞大,从而带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增广,从被动向交互转变。普通群众利用各种新媒体积极参与交流,开设网络社群、微博、微信,进行线下与线上交流,变被动为主动,由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及丰富的宣传资源,在信息互动中实现传播客体与主体的互动。
(二)大数据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首先,大数据时代容易造成传播方向的迷失。技术上的革命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资料考证方式与思维形式出现变革。由于大数据依托庞大的数据量为我们提供相关分析的材料,使得我们在获取材料的同时投入有效筛选的时间被延长。追求某一事物因果关系的同时我们能够清晰梳理和该事物有关的全部发展过程,进而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反馈信息进行论证和修正,根据动态跟踪大众化传播进程,确保传播质量。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图景。落到实处,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保障现实性与真实性,还要确保大众化传播质量。大数据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也使受众的思维出现转变,马克思主义能否透过纷繁复杂的信息网直达受众头脑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尽管理论数据更加精准和普适,但怎样将理论因果变成理论关系,体现关系层面,就是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其次,大数据时代易造成传播形式与内容失调。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疑是走上了“快车道”,我们可以采取更加立体、新颖、个性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得更快、更远、更深,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每个层面、每个群体、每个人。但这归根结底是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倘若过于追求形式极容易造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本末倒置”。因此,在传播期间,需要以数据设备与分析工具作为支撑,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原汁原味。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数据重组、再利用、扩展等形式达到数据整合的目的,然后再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挖掘数据价值,但怎样挑选有用信息与数据,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挑战。一旦传播形式与内容不协调,内容未能真正展现大数据特点,传播形式又不能为内容提供有效服务,势必会使得传播形式与内容出现脱节。
最后,大数据时代会影响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在这样一个全新时代,需要新的思维方式,需要一批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备创造力的人能及时挖掘数据潜力与魅力,从而引导传播者存储、采集、循环运用大数据,提高传播效果。在大数据时代,它不仅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很多有效信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与威胁,甚至影响隐私,所以要科学应用大数据。但事实上,不仅要关注数据用途,还要关注二次应用,通过二次应用产生新用途。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期间,太重视数据用途,势必会影响传播效果。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做好数据二次应用,虽然不能阐述数据因果关联,但能增强传播实效。在事物数据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多有效数据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但切忌为了数据而数据,反之将影响传播效果。
五、利用大数据推动马克思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传播方向,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大众化的传播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期间,要用分众化传播的思路全面占领传播主阵地,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理论困境、理论诉求、理论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地位,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为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对群众心声进行反馈,使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群众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要做好调查研究,提供差异化的理论产品,大众化更多展现在宣传方式、传播过程、政治立场与基本观念上,对于党的根本观念与政治立场,我们要始终坚持政治领导。对此,我们要增强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在信息处理、传播内容与信息反馈中都要展现党的领导方针,维护党内领导权威,提高传播实效性与可行性。同时,传播者必须坚定立场,在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交融中,形成符合群众需要的传播体系,最后达成社会共识。
(二)实现传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上,要确保其科学合理,并逐步优化传播内容的选取、加工、推广等具体工作,同时加强舆情监督、信息反馈等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成为一个科学且行之有效的闭环机制。严把“内容关”,做党和人民的“传声筒”,提高马思克主义传播的竞争力。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选取,既要体现党的意志,也不能以偏概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信息反馈上,构建良性互动,优化体制机制,确保信息反馈能够准确及时被采纳和整理,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变成物质与精神力量。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为了达到传播要求,必须结合传播对象的要求,始终坚持因人施教、有教无类等原则,促进传播发展。
(三)推动传播工作创新性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拥有与时俱进的态度,积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为了提升传播效率,传播者必须树立数据思维,从正面关注数据加工、分类、分析与整理,才能满足数据发展要求。从传播对象的角度来看:要做好和传播者的互动工作,充分利用问题意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反馈给传播人员,让自身体会和传播人员共享,这样传播人员才能掌握传播对象的反馈意见与需求,从而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另外,在大数据时代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入灵活地掌握新技术,对传播动态进行实时跟踪与反馈,以达到传播工作创新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培养出敢于打破常规的团队,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性。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大数据团队必须保持开放、敏锐的头脑,深刻把握社交媒体、互联网优势,吸收舆论与传播理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
(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用理论思维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大数据的辅助。大数据的优势之一在于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它紧贴人民日常生活,使得原本“深奥”的理论变得喜闻乐见,一改主流媒体“严肃说教”的形象。利用大数据即时反馈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关注度、满意度,可以使信息发布者修正所投放的信息内容,做到便捷、及时、有效,更加体现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的创新归根到底是实践的创新,大数据为新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是新时代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问题。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点画好思想的“同心圆”,借助大数据将“同心圆”的半径扩展到全体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坚持实践第一,认真研究时代课题,解决好与人民美好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