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统一”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路径
2019-12-19胡孝四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贯彻落实“八个统一”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途径的拓展等方面。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正面引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价值相结合。在方法创新上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灌输与启发相统一。在途径拓展上主要是加强实践教学和隐性教育。
关键词:“八个统一”;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基本要求。“八个统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对思政课的重大问题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刻回答,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1]
一、“八个统一”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选择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比中小学更加偏重理论性。这既体现在现行大学思政课教材中,也体现在教师实施的教学体系中。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目标。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精心选择教学资料。
第一,正面引导的原则。这是由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的。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选择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首先不能违背中央精神;其次要多讲正面的案例,少讲反面的案例,多从正面证明问题,少从反面揭露问题。当然,对于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绝对不能回避,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的办法,主要是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是枯燥的,也是深刻的。只有掌握了深刻的理论,才能认清各种现象。如何把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学案例的选择、素材的运用要尽可能来自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注意选取国外素材,通过国内外的横向比较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帮助同学们树立“四个自信”。
第三,知识与价值相结合的原则。思政课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价值引导。思政课教学需要各门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做基础,但是又不能局限于知识层面,还要考虑思想价值层面。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不要被眼花缭乱的知识所迷惑,特别是各类网络信息,一定要做好甄别,考虑其思想性和价值性。思政课教师“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思想理论回应学生,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在事实判断的过程中学会价值判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2]
二、“八个统一”与高校思政课的方法创新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广大同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要联系社会、学生生活实际,在理论教学之外,还要开展实践教学。在近年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实践成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高校探索出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等。目前高校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面临不少实际问题,比如经费问题、组织问题、实践地点的选择问题、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和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共同解决。
第二,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教师是教学主题的确定者、教学内容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每次课的教学主题是什么?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引导学生?这些都需要教师来决定。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者,成为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者。教师在主导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善于调动同学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思政课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第三,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思想的启迪和价值的引领。在一些高职院校和理工科学生中,基本知识的灌输依然十分必要。因为知识是思想和价值的载体,没有基本知识作为基础,不可能让同学们理解基本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通过启发诱导,让同学们自己解开思想困惑、明辨是非曲直,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八个统一”与高校思政课的途径拓展
传统课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途径,经过多年改革,思政课教学途径已经有了很多拓展。“八个统一”也指明了思政课教学的更多途径。
首先是实践教学,主要指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实现合力育人。家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目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方面一是发挥好各级政府的作用,协调实践地点、实现学校与实践单位的有效连接,政府出面肯定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二是发挥好各高校的合作企业或单位的作用,校企合作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
其次是隐性教育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隐性教育对价值观的形成比显性教育效果更好,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形式主要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中的各类活动、各类媒体都是隐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活动方面,主要是发挥各类社团活动的育人作用,实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另外,学校组织的讲座及其他文体活动,也可以尽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媒体方面,学校及院系的网站、公众号,班级QQ群,校报校刊,广播站等都需要加强管理,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另外,现在各高校普遍推广的课程思政其实也属于隐性教育,即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其效果也是潜移默化的。
参考文献:
[1]吴家华.“八个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J].红旗文稿,2019(7):11.
[2]冯刚,陈步云.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建设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9(9):11.
作者简介:胡孝四(1971-),男,安徽安慶人,法学硕士,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德育与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