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延安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2019-12-19蔡林美

关键词:财产性延安市经营性

蔡林美

(延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却落后于工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农村亦相对落后。要想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而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条件之一。王庆(2012)认为我国三农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即“三农”问题首先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首先又是“收入”问题且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1]。自2000年以来,三农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当中。陕西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在国家有关政策的重点支持下,农村、农业工作取得新进展,但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伴随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且受到政府财力不足、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显得迫在眉睫。延安市作为陕西省北部地级市,其资源禀赋使其形成了以石油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态势。据2018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延安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9.4%,第三产业占比为31.7%,第一产业占比为8.9%。可见,延安市第一产业为弱势产业,研究如何有效解决延安市农民增收问题具有较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近些年,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收入来源结构[2-3]、农民增收影响因素[4-5]、增收对策[6]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辛立秋等(2017)采用协整分析法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了金融包容对农民增收的影响[7]。赵奇等(2016)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2005—2013年河南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8]。郇红艳等(2014)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测算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互动关系[9]。涂国平,冷碧滨(2013)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江西省农民增收问题[10]。可见,学术界对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较多,但研究视角基本定位在国家、省一级,专门针对市级如延安市农民增收的问题尚未研究,基于此,文章以2002—2018年延安市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数据为样本,对制约延安市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延安市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一、延安市概况与数据来源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南部,北连榆林市,南与渭南、铜川、咸阳三市接壤,总面积3.7万km2,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量较少为500mm左右,年均日照数2300~2700h,年均无霜期为170d。得益于降雨量小、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延安市“洛川苹果”成色诱人、味道甘甜,品牌知名度驰名中外,对脱贫致富的贡献不容小觑。延安属于黄河丘陵沟壑区,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200m左右,黄土峁梁、沟壑占全区总面积的72%。平原耕地面积少,农作物主要在川道两侧种植,但多数村落主要在黄土峁梁或山地开垦狭窄的土地种植耐干旱农作物,产量低。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村落山地主要用于植树,农民只在低洼地势开垦极少量土地种植粮食,仅部分靠近川道的村落大面积种植玉米、大棚蔬菜等。

延安市辖安塞、宝塔两区11个县,截止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5.94万人,城镇化率62.31%,仍有37.69%的农民大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民已移居至当地乡镇的安居工程,多数农民仍居住在原来的村落,但在政府的扶持下,生活条件大有改善。部分农民家庭的劳动力迫于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维持家庭日常开销等经济压力,以外出务工为收入主要来源,但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延安市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呈现不稳定等特征,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延安市农民收入情况与收入结构分析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8年延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二是关键制约因素分析部分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作者与课题组成员实地调研、访谈延安市周边县域乡村的村民。

二、延安市农民收入情况与收入结构特征

(一)延安市农民收入情况

延安市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国家在各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加之,老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使得延安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较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在陕西省内名列前茅。截至2018年末,延安市城镇化率达到了62.31%,但仍有37.69%的农民大军,其收入情况如何?如果收入较低,如何促进增收?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以2002—2018年延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相关数据为样本。如图1所示,2002—2015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多,几乎呈指数函数增长。究其原因,2002—2015年得益于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促使农民收入迅速增长。从2002年的1587元到2015年的10775元,增长了将近5.8倍。2016—2018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出现波动,2016年较2015年下降了207元,2017年达到峰值为11525元,较2016年增长了将近1000元,2018年延安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2017年下降了739元。此外,由图1可看出,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曲折波动趋势明显,2002—2011年增长率增减变动幅度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2006—2008年增长率呈直线变化趋势。究其原因是2008年延安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优农惠农政策,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推进绿色产业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2009年总体经济回升态势明显,全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且得益于延安苹果产销两旺,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延安市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达到55.6%。2011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最大值为26.9%,究其原因:一方面,延安市2011年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拉动全市总体经济增长7.4%,工业反哺农业,农民收入增长率达到最高;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战略指导意见,各种惠农政策使得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从2011—2018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下降趋势明显,从2011年的26.9%的最高速增长到2018年的-6.4%,下降了33.3%,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追求经济高质量而非高速发展,且产业结构重组和升级,政府财力不足,国内各行业经济均不景气,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无论外出务工农民还是在家务农,其收入势必受到影响。

图1 2002—2018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单位:%,元)

如图2所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02—2018年延安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从2002年的每年相差3938元到2015年的每年相差22352元,差值相差近5.7倍。2016年较2015年差距下降较明显,2017年与2018年延安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差距稳定在11500元左右。可见,延安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虽2016年以后差距略有下降,但总体差距大的问题仍然存在,不符合我国关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总战略要求,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且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优质资源不断流向城市,由此造成的“马太效应”将会引起社会不安定等问题,从这一角度看,实现农民增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图2 2002—2018年延安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比(单位:元)

(二)收入结构特征

文章通过梳理《延安市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指标并结合实地访谈发现,2002—2018年延安市农民收入结构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鉴于统计年鉴中缺乏部分年份农民收入构成项目的统计数据,文章对有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2010—2013年延安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多,且二者构成了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比重将近57%,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约为27.9%,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合计占比约15.1%。得益于政府惠农补贴政策,转移性收入较财产性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更大,且呈现不稳定态势,并不像财产性收入呈逐年增加的线性增加趋势。文章结合实地访谈和延安市农民收入来源实际情况,推测2018年各项收入对延安市农民收入的贡献仍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为最主要来源,工资性与家庭经营性收入构成农民收入的主体,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为其补充来源。

表1 2010—2013年延安市农民收入结构 (单位:元)

三、影响延安市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一)家庭经营性收入

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延安市主要表现为林业、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以及其他经济作物。近5年来,延安市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中,农业占比最大,其次是牧业,林业和服务业次之,渔业占比最小,这由于延安市属于干旱地区,较不适宜发展渔业。据陕西省农业厅统计,2017年,延安市适宜耕地面积占全省的8.5%,耕地类型主要为旱地和水浇地。2017年,延安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9.1%。播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以及经济作物,其中玉米、大豆、蔬菜为延安市主要粮食播种物。棉花、油料、油菜籽、花生、烤烟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占总播种面积的20.9%。据陕西省农业厅农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延安市的果园面积为304662hm2,超过咸阳市位居全省第一,主要类型为苹果、梨、葡萄、桃、红枣、杏、柿子等,其中,苹果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95.6%,红枣和梨次之。延安市洛川县农民主要靠“洛川苹果”增加其家庭经营性收入。2017年,延安市粮食播种面积较上年下降0.6%,粮食总产76.71万t,下降1.7%;蔬菜种植面积增长6.4%,蔬菜产量138.46万t,增长6.6%;全年苹果产量323.15万t,增长6.6%。2017年,羊存栏62.11万只,下降1.8%,出栏37.27万只,下降0.3%;牛存、出栏分别为15.1万头、5.14万头,分别增长2.6%、2.7%;生猪存出栏分别为66.81万头、76.64万头,下降1.0%、0.9%。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蔬菜、苹果、牲畜牛是延安市农民2017年主要的家庭经营项目。

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各项惠农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例如,2018年,课题组调查了A肉牛养殖农户,养殖户主为大专毕业后回乡创业,享受国家4年内无息贷款10万元,2018年,国家给予的各项惠农补贴约计10万元,但养殖初期成本高,主要包括牛舍建设以及购买牛犊产生的材料费用、购买费、人工费等,且从初期购买的牛犊到销售大约需要2—3年,养殖周期较长,养殖过程中大小病费用,偶尔出现的病死等事件,增加了经营风险,此外,该养殖户位于离当地乡镇较远的偏僻村落,交通闭塞,增加了经营成本。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农资产品企业由于人工成本上升,迫使其不得不提高农资产品价格,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纷纷选择进城务工,表现为近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有所提升,但工资性收入也表现出流动性强的特征;另一方面,据农业农村部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2168.1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797.1亿美元,增长5.5%;进口1371.0亿美元,增长8.9%;贸易逆差573.8亿美元,增长14.0%,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压力,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工资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作为延安市农民第二大收入来源,表现出增速放缓趋势。据延安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延安市城镇化率达到62.31%,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是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伴随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诸如此类企业的效益降低,使得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受损较严重。此外,在延安市务工的农民主要以临时工为主,工作稳定性差,使得工资性收入不稳定。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女性较少。男性分年龄段40—55岁主要从事搬运、安装(家具、水电暖等);20—35岁主要从事厨师、导购、建筑工人等工作。40—55岁的女性农民工主要在餐饮业后厨或者从事环卫清扫等工作;20—35岁气质较好的主要在各大商场如延安百货、民生百货、万达集团从事导购等服务性工作;或者以夫妻合作从事流动性较强的摆地摊,主要出售一些小吃类食品。所有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均有一个共同特点: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强,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不稳定。企业效益降低,使延安市农民的工资水平也降低,作为第二大收入来源的工资性收入降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是指社会团体、单位、国家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转移性收入种类繁多,一般包括养老金、政策性惠农补贴、医疗补贴(农村合作医疗)、从政府和组织得到的实物产品和服务折价、政策性生活补贴、赡养收入、社会救济和补助、其他经常性转移收入。延安市农民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养老金、合作医疗、政策性惠农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畜牧补贴)、低保补贴、60周岁以上老人补贴、高龄补贴、赡养收入、彩礼收入等。通过调研、访谈延安市B县某村村民了解到,当前延安市各县区以B县为例,60—70岁老人补贴为100元/月,70—80岁老人高龄补贴为150元/月,80岁以上的老人高龄补贴为200元/月;赡养收入不稳定,部分生活条件好的子女会给予老人一定赡养费,子女条件不好的一般不给或者过年象征性给予父母少量赡养费,一般平均为500元/年;各项惠农补贴方面,如调查B县某村A养殖户,养殖肉牛30头,饲料补贴7万元/年,打草每窖补贴1万元/年,贷款10万元且4年无利息;医疗方面,据延安市医保信息网相关文件显示:农村居民可自主选择150元、100元和50元的缴费档次。凡参保的农村居民、学生、婴幼儿,每次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的报销起付标准为50元,报销比例为50%,每次最高报销为50元,一个参保年度内累计报销的最高限额为200元。经鉴定被确认为享受门诊特殊疾病医疗保险待遇的城乡居民、学生、婴幼儿,在一个参保年度内,各病种的报销比例在60%—70%;延安市彩礼收入主要为婚丧、满月,这部分收入平均约为2—3万元。新常态下,政府财政收入下滑,很多补贴如玉米、小麦补贴力度已达到最大,没有上升空间,转移性收入增加难度将不断加大。

(四)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租金、储蓄性保险的收益、红利收入、利息净收入、出租农业机械等收入。延安市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表现为: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收入、利息净收入两部分。延安市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约为5.7%,占比相对较少。一方面,由于土地流转资金增加和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提高,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但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土地流转的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信任度下降,降低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理财意识,将收入存入银行而不进行理财或者仅是简单的办理活、定期存款等,认为投资风险太高,不愿意将多余的存款用来投资,故而红利、利息收入不足,也不利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四、促进延安市农民增收1-2-2-2对策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延安市农民增收的1-2-2-2对策措施,如图3所示,1代表农民增收这一总目标,第一个2代表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第二个2代表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作为补充收入来源,第三个2代表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农业政策两个增收动力源。从根本上看,无论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还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制约其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低,不能较好地适应新常态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体力劳动工作。而当前脑力劳动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动力源泉,农民仅靠体力劳动已经不适应市场化进程中对于人的素质水平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归根结底农民增收难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低。故文章将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作为农民增收的最根本动力源之一。据调研,目前延安市农民基本脱贫,然而一旦家里发生重大疾病或自然灾害等危害事件,其将立马返贫,这足以说明各种惠农补贴政策虽然有效解决了农民当下温饱问题,但是距离彻底脱贫的差距仍较大。因此,本研究认为具有长效机制的惠农政策是农民增收的第二大动力源。为了有效解决延安市农民收入增加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图3 新常态下延安市农民增收1-2-2-2对策措施

(一)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

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延安市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农业是对家庭经营性收入贡献最大的一部分,立足于延安市实际情况,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第一,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延安市红色旅游项目支撑下,延安市周边县域乡村应当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农家乐、蔬菜瓜果亲子体验园等生态休闲农业项目,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第二,进一步打造“洛川苹果”“延安红枣”“吴起荞麦”“子长粉条”等特色农业品牌,并借力“互联网+农业”将当地农产品推广到全国甚至国际市场,使延安市农民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实现增收;第三,将延安市当地农村的畜牧业与农业相结合,畜牧业的肉蛋奶供农家乐的食材来源,动物的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料作用于农业生产,产出售价更高的有机农产品,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

(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加工资性与财产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作为延安市农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较大,财产性收入虽然作为补充因素助力农民增收,但随着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理财知识、意识将不断提升,财产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将逐步增大。具体而言,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企业效益受损,政府应当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帮扶力度,可以起到稳定农民务工就业的作用,此外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农业知识的培训,对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多有脾益;第二,充分发挥村两委、农业专家的模范带头与宣传作用,同时聘请理财专家,不定期给农民讲解理财投资相关知识,使农民通过投资理财增加财产性收入;第三,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农业技术专家、大学生到农村实地调研,一方面技术专家通过亲自与农民访谈,到田间体验,切实了解农产品价格、销路问题,粮食作物种植、养护过程中好的经验以及较难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以便更加了解农业发展情况并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例如,延安大学2019年成立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让科研工作者切实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专家可以定期到农村给农民讲解先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应用,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将农业作为产业链进行发展,促进农民提升农业技术水平,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进而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完善农业政策,助力转移性收入增加

农业政策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行动纲领和风向标。具体而言,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进一步充分发挥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作用,促进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积极回乡创业,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支撑和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延安市特色农业产业链,从根本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在此期间,实质上是大力借助国家惠农补贴的转移性收入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第二,加快完善延安市县域农村医疗、养老等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工作,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第三,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推进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走好“最后一公里”,帮助农民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农产品和资源禀赋,鼓励其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并宣传和解读国家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助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民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第四,进一步持续优化、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养老补贴政策等,使转移性收入稳定化、常态化。

猜你喜欢

财产性延安市经营性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换届后,乡镇班子干事状态观察——以延安市96个乡镇班子为例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乡村教师及学校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取向——基于对延安市“国培计划”实施推进的实证研究
关于公立医院经营性问题的思考
延安市文物古迹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与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基于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幸福指数倍增的中国化政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