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莓蚜虫发生动态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

2019-12-19王华弟赵帅锋张志恒戴德江

上海蔬菜 2019年6期
关键词:桃蚜黄板虫口

王华弟 沈 颖 赵帅锋 张志恒 戴德江

(1.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总站,浙江 杭州310020;2.浙江省建德市植保站,浙江 建德311600;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 杭州310021)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esne)属蔷薇科(Ros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酸甜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蚜虫是草莓的主要害虫,包括桃蚜、棉蚜和马铃薯长管蚜等[1~4],浙江地区草莓生产以桃蚜危害较大。桃蚜(Myzus persicaen)属同翅目蚜虫科,除危害草莓外,还可危害多种植物,初夏和初秋发生密度最大,大多群聚在草莓的嫩叶叶柄、叶背、嫩心、花序和花蕾上吸取汁液,造成草莓嫩芽萎缩、嫩叶皱缩卷曲畸形不能正常展叶,并产生蜜露污染叶片。此外,蚜虫还可传播病毒,其传毒所造成的危害远大于其本身危害[3]。为了探明草莓蚜虫发生的消长规律,研究监测和防控技术,2015-2017 年我们在浙江省建德市开展了草莓蚜虫(桃蚜)发生动态监测调查与防治技术研究。

1 桃蚜的特性和发生规律

1.1 形态特征

(1)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2.1 mm,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2.6 mm,体宽1.1 mm,体色为黄绿色或洋红色;腹管长筒型,为尾片的2 倍长;尾片黑褐色,尾片两侧各有3 根长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 mm,腹部有黑褐色斑纹,翅无色透明,翅痣灰黄或青黄色。有翅雄蚜体长1.3~1.9 mm,体色为深绿色、灰黄色、暗红色或红褐色,头胸部黑色(见图1)。(2)卵:椭圆型,长0.5~0.7 mm,初为橙黄色,后变成漆黑色而有光泽。(3)若虫:体小,似无翅胎生雌蚜,淡红或黄绿色。

图1 草莓蚜虫

1.2 生物学特性

桃蚜一般营全周期生活,早春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在梨、桃、李、梅、樱桃等冬寄主上营孤雌胎生,繁殖数代皆为干雌。断霜以后,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到十字花科、茄科等侨居寄主上危害,并不断营孤雌胎生,繁殖出无翅胎生雌蚜,直至晚秋。当夏寄主衰老时,产生有翅性母蚜,迁飞到冬寄主上,生出无翅卵生雌蚜和有翅雄蚜。雌雄交配后,在冬寄主植物上产卵越冬,越冬卵抗寒力强,即使在北方高寒地区也能安全越冬。桃蚜也可以一直营孤雌生殖的不全周期生活,如在北方地区,冬季其仍可在温室内的茄果类蔬菜上繁殖危害。

1.3 发生消长规律

桃蚜以卵在桃、李等果树枝梢或小枝缝隙中越冬,3 月上中旬开始孵化繁殖,4~5 月为危害盛期,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大田作物危害,10 月下旬产生有性母蚜、雄蚜、孤雌生殖无翅蚜,晚秋后又产生有翅蚜,迁回到桃树上产生有性蚜,有性蚜交尾后产卵越冬。桃蚜发育最低温度为4.3 ℃,最适温度为24 ℃,高于28 ℃不利于其发育,10 ℃以下发育历期24.5 d,25 ℃时缩短为8 d。冬季温度较低时,桃蚜生长和繁殖缓慢,危害轻。当温度上升到10 ℃时,其繁殖速度加快,高温干旱有利于其繁殖和危害。

2 蚜虫的监测调查

我们在浙江省建德市草莓主产区设立监测调查点进行定点系统监测,调查红颊、章姬、丰香等当地草莓主栽品种上的蚜虫数量和危害情况。

2.1 测报方法制定

调查记载栽培管理情况和气象条件;制定草莓蚜虫测报调查方法,确定有翅成蚜消长监测、虫口系统监测、大田虫情普查等调查项目与方法。

2.2 栽培管理和气象条件调查

调查大田寄主植物和天敌情况,调查记载草莓设施栽培、种植品种、肥水管理和药剂防治情况,观察记载草莓种植期的天气情况、大棚温湿度,作为预测草莓蚜虫发生的重要依据。

2.3 监测调查方法

2.3.1 有翅成蚜消长监测

(1)调查时间:11月~翌年5月。(2)调查方法:草莓定植后,按早、中、晚茬选定有代表类型的田块各1块,每块田悬挂诱蚜黄板2 块,将黄板悬挂于距草莓植株顶部20 cm,5 d 观察1 次,记载有翅成蚜数量。黄板褪色或黏虫过多时及时换新板。

2.3.2 虫口系统监测

(1)调查时间:11月~翌年5月。(2)调查方法:草莓定植后,按早、中、晚茬选定有代表类型的田块各2块,采用棋盘式多点取样法,每田定10个点,每点定5株,共取样50株,每隔5 d在傍晚和清晨各调查1次蚜虫数量,计算有蚜株率和单株蚜量。

2.3.3 大田虫情普查

(1)调查时间:草莓蚜虫主要危害期。(2)调查方法:根据草莓品种和栽种时间,每个品种选定有代表类型的田块各3 块,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田定5 个点,每点定5 株,共取样25 株,调查虫口数量和危害情况,计算有蚜株率和单株蚜率。按照有蚜株率的分级指标,确定危害程度。以有蚜株率作为危害程度的分级标准:0 级-有蚜株率为0,1 级-有蚜株率<25%,2 级-有蚜株率25.1%~50%,3 级-有蚜株率50.1%~75%,4级-有蚜株率>75%。

2.4 监测结果与分析

2.4.1 蚜虫的发生规律

据调查,桃蚜在我国长江流域1年发生20~30代。春季气温6 ℃以上时开始活动,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 代,4 月底产生有翅蚜迁飞到露地蔬菜上繁殖,直到秋末冬初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到保护地内。早春或晚秋19~20 d 完成1 代,夏秋高温期4~5 d 繁殖1 代。1 头无翅胎生蚜可产出60~70 头若蚜,产卵期持续超过20 d。在浙江建德等地进行春季和秋冬季设施草莓栽培,棚内温暖避雨,有利于蚜虫发生,草莓蚜虫危害高峰期为3月中旬和11月(见图2)。

图2 浙江建德等地草莓蚜虫发生危害动态

2.4.2 影响桃蚜发生的主要因素

(1)寄主植物:桃蚜寄主广泛,冬季寄主有桃、李、梅、梨、樱桃等蔷薇科果树,夏季寄主有白菜、甘蓝、萝卜、芥菜、芸薹、芜菁、甜椒、辣椒、菠菜等作物。田间种植的作物种类繁杂,靠近山坡、非耕地和抛荒地的地块,有利于桃蚜的发生。(2)气候条件:桃蚜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温度24~28 ℃、湿度适中,有利于桃蚜繁殖;温度6 ℃以下或29 ℃以上、相对湿度40%以下或80%以上,不利于桃蚜繁殖。(3)天敌因子:天敌是影响蚜虫虫口消长的重要因素。桃蚜的天敌种类较多,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有瓢虫、蜘蛛、食蚜蝇、草蛉、烟蚜茧蜂、菜蚜茧蜂、寄生菌等。

2.4.3 预测

草莓蚜虫的危害程度受寄主植物、栽培管理、天敌因子、药剂防治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当冬春季田间栽培作物种类多、蚜虫发生早和虫口基数高、自然天敌控制作用弱、气候条件较为有利时,草莓蚜虫有较严重的危害趋势。

3 防治技术研究

我们开展了田间寄主植物、栽培管理、天敌保护利用等试验研究,分析评估防虫覆盖、色板诱杀等防控蚜虫的效果,筛选安全高效的防治药剂,集成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并进行示范应用。

3.1 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茬口,草莓与韭菜搭配种植可降低虫口密度,在草莓田周围种植四季豆、玉米等高大植物也可减少蚜虫迁移到草莓植株上;提倡连片种植,避免间套种;及时清洁田园,清除杂草,摘除草莓老叶,减少虫源。

3.2 保护利用天敌

尽量少用广谱性杀虫剂,以保护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等蚜虫天敌,有条件的可人工饲养蚜虫天敌。

3.3 物理防治

覆盖银灰色地膜或在田间挂宽10~15 cm 的银灰色薄膜条驱避蚜虫。有翅蚜对黄色、橙色有较强的趋性,可采用悬挂黄板进行诱杀,每667 m2悬挂黄板30 张,黄板的下端距草莓植株顶端10~15 cm,黄板黏满蚜虫时应及时更换。

3.4 药剂防治

苗期应注意防治蚜虫,减少病毒病的传播几率,定植起苗前喷洒出嫁药;生长期可用1.5%苦参碱可溶液剂1 000~1 200 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 倍液防治,交替用药,延缓蚜虫产生抗药性;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

4 小结与讨论

目前,草莓蚜虫的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研究比较少,尤其鲜见有关测报方法的报道[5~6]。本研究探明了草莓蚜虫发生消长动态和影响主要因素,制定了草莓蚜虫的预测预报方法,确定了有翅成蚜消长监测、虫口系统监测、大田虫情普查和栽培管理与气象条件等调查项目与方法,对系统积累草莓蚜虫田间观测资料、开展监测和预报,指导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草莓蚜虫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7~17]。苗期是治蚜防病重点期,可喷洒苦参碱和吡虫啉等药剂防治,注意交替用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由于草莓是小品种农作物,已登记的用于防治虫害的药剂较少[14],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草莓用药登记,确保草莓的生产安全。

猜你喜欢

桃蚜黄板虫口
桃树抗蚜材料中桃蚜取食行为的初步分析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2019年全降解粘虫黄板与常规粘虫黄板诱虫对比试验初报
黄板在设施蔬菜害虫预警和诱杀中的应用技术
22%氟啶虫胺腈SC对桃蚜的防效
阜新地区利用黄板诱杀温室大棚白粉虱的防效实验
农药及空间大小对桃蚜翅型分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