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目睹的林场巨变
2019-12-19李明科
文/李明科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毕业分配到了林场,在林场前后工作了近30年,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前后林场的巨大变化。
当年我参加工作的林场距宝鸡市95公里,距红花铺36公里。回家或外出都是扒在装满木材的卡车上,夏季还好一些,冬天则是寒风刺骨,身上如刀割一般。但大部分林场的职工都坐不上车,因为林场不通公路,没有交通车辆。1960年冬天,陇县固关林场场长张思让到工区检查工作(把各工区检查一遍要十多天),在路上遇见了狼,他捡起木棍,和狼对峙了半天,他走狼也走,他停狼也停,最后狼才离去,等他到了工区已是晚上。1982年,我和省设计院几个同志搞飞播设计时,住在麟游县安舒庄林场,一天晚上半夜,林场陈场长突发急病,幸好场里有辆手扶拖拉机,立即用拖拉机摇摇晃晃地把他送到了36里外的县医院。
我所在的辛家山林场是全省森工系统最早的采伐林场。上世纪60年代,国家建设急需木材,完成指令性计划是首要任务。当时都是人工采伐、人拉肩扛、用汽车运到红花铺贮木场,再用人力装上火车,交付用材单位才算完成任务,劳动强度相当大。1965年大干快上,一个小林场全年完成了5万立方米木材任务,堪称奇迹。那时讲艰苦奋斗,讲完成任务,而工人们的生活条件都很差。据老工人们讲,当时工人们住的是“竹耙墙,棍棍床,茅草房,睡在床上看月亮”,夏季漏雨,冬季飘雪。有的工棚床上人太多太挤,翻身都要喊“一二”。当时林场大部分都不通电,辛家山林场有一台发电机,傍晚只发两小时电,其它时间照明,大家就找个墨水瓶,去要点柴油,点柴油灯。
辛家山林场的工人们家在安徽、山东、河南的居多,他们常年不回家,与家里联系主要靠往来信件。外来的信件要辗转到凤县双石铺,再从双石铺转到唐藏,唐藏的邮递员骑自行车(上坡路)36里路才能到辛家山,经常是隔好几天才有信件。若遇连阴雨或下雪天气,多少天无信。有的工人家中有急事,收到信早已过时,干着急没办法。
辛家山林场鼎盛时期有1000多名职工,男女比例严重失调。1963年省上特批林场招了30名女工,工人们感觉好像是天大的喜事降临一样。但时间不长,姑娘们就提出找对象的条件是“一司(司机),二干(干部),三电工,宁死不嫁伐木工”。最后,她们也都一个个“孔雀东南飞”了。林场几乎是个封闭的小社会,除上级检查工作和木材公司调运木材的业务员来场里之外,外界人很少来这里。文化生活非常单调,多少天演一回电影,也都是样板戏和《地道战》之类的老片子。上世纪60年代末分配去的学生,因为条件艰苦都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调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林区,给林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实行承包责任制、聘用制,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推行产、供、销一条龙,大胆尝试,勇于改革,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于是林场活了起来。林场利用自己丰富的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森林公园。汤峪林场场长杨文州,进京跑省,多方求援,利用汤峪温泉、太白山自然奇观等优势资源建设了全市第一个森林公园。随后,天台山森林公园、红河谷、通天河、青峰峡等10个森林公园相继开业。经多年发展,形成了高档宾馆林立,吃、住、行、游、购、娱一整套的接待条件。如今森林旅游占领了宝鸡旅游业的半壁江山。到了夏季,森林公园的住宿、餐饮要预约登记,若不然即使去了可能也无房可宿。
改革开放后,各林场的职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场都修通并硬化了公路,通上了高压电,通讯有网络基站。场部都搬到了城镇,修建了整齐美观的小院。辛家山林场在市区大庆路先后建起了5栋职工住宅和办公楼。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解决了林场职工的住房问题,过去住工棚的林场职工如今也成了城里人。同时,职工的整体文化程度也提高了,大中专生比比皆是。辛家山林场高中学历以上的占职工总数的57.5%,20%的职工有了私家车。上下山交通通勤,场里都有小车和中巴通勤车。
去年,我们一起参加工作的同学和几位老同志回辛家山林场聚会,大家感慨地说:过去做梦也不会想到林场有如此大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