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槐
2019-12-19张金刚
张金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年份,有幸到北京工作一段时日。纵横密织的街路、巷道、胡同,承载着或行色匆匆,或情态悠然的人流、车流,晨昏不息地忙碌着。道路两旁槐树的年轮里刻印着这座繁华都市的深沉过往。
在诸多树木中,能广而久、亲而详地记录北京时事变迁的,当槐树莫属。北京的槐树与北方其他地域的槐树并无二致,可不管古木还是新枝,皆因生在首都,长于街巷,既浸润尊贵之气,又沾染烟火之气;既历经悠悠过往,更亲历火热时代;从而具有了独特的气质,不同于它处。故而,我亲切地称之为“北京槐”。
槐树之于北京,就如胡杨之于大漠。这情结既来自于槐树的古老、绵延、广布、寻常,更来自于槐树的质朴、坚韧、荫郁、蓬勃,已成为不入户口的“北京市民”,生活、成长在这古都市井之中。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记述:“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大部分就是槐树造成的。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
我曾数次登临景山之巅,眼前的北京城虽高楼林立、一派繁华,可目之所及的绝大部分绿色大抵来自广植的槐树。如果从空中航拍,郁郁葱葱的槐树必定如一朵朵怒放的“绿花”,盛开在高楼街巷周围,大美怡人。
初到北京时,正值槐树萌芽,既有洋槐,又有国槐,与太行深山家乡小城的槐树一模一样,高高的干、黑黑的枝、嫩嫩的芽,我一眼便可识得。离家在外,望见这熟稔的槐树,便如遇到老乡一般,急忙上前,仰起头,张开双臂,打个招呼,瞬时有了莫名的安全感,与北京槐成了朋友。我暂居的群力胡同及旁边的护仓胡同、护国寺街,虽是北京多如牛毛的胡同中最普通不过的几条,却足以让我迷醉,流连其间,宛如成了北京人,恰似这胡同里的一棵槐。
既成朋友,便时常拜访,一年有期。
洋槐开花的时节,我们在一起。蓝天、绿叶、黑枝、粉白的槐花,色彩明快,相映成趣,构成北京五月标志性的绝美画面,令心中一片静净。更可人的是,那满胡同弥散的槐花香,甜甜蜜蜜,偶尔佐进些沿街门店的卤煮、烤鸭、烧烤、糕点香味,全然将工作的疲累与离乡的寂寞驱散尽净,周身舒爽地轻快漫步。
北京街边的槐树
槐树葱郁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槐树高大,枝叶繁茂,自然长成大伞模样,撒下一片阴凉。夏日的北京很是炎热,每每骑车或散步走过槐荫路,我都要紧行几步,如获救星般地躲到浓荫之下休息片刻。好在北京的街巷都很人性化,专门辟出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且栽植的一排排槐树向两侧撑开绿伞,形成绿色廊道,令我等单车族、步行族深得槐荫庇护,心存感恩。
国槐开花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淡绿的槐花隐在墨绿的槐叶之间,虽不惹眼,却很漂亮。起初,心中满是生命绽放的馥郁之感;可慢慢地,繁花凋零的伤怀之情油然而生。一日路过胡同,看到四合院前的槐树下停放着一辆自行车,边上还安放着一把旧椅,椅上落花朵朵。我拿起手机拍了发在朋友圈,有文友题诗“落花不语空辞树,旧椅有情待人归”,恰似这般意境。
槐树叶落的时节,我踩着枯黄的落叶,抬手接几片落叶,在曲曲折折的叶脉间,感受着生命轮回的律动。槐树覆雪的时节,我们还将在一起,看那风骨外露的槐树,在寒冷的西北风中摇落一身枯叶干枝,傲然迎接瑞雪的降临,让黑枝与白雪定格成美艳的瞬间,入照片、入画作,入文、入诗,成为永恒。槐树萌芽的时节,我们会共叙一年友情,然后,告别,期待有缘再会。还好,我会在家乡的槐树下,想起北京槐,就像在北京想起家乡槐一样。
槐与“怀”同音,故而,我便爱借槐树怀古、怀乡。
北京有多少古槐,我不是古树研究者,自不得而知,但我打算敬访几株。想站在故宫的“紫禁十八槐”下,领略“排列成荫,颇饱幽致”的气韵,感怀其遒劲苍老之态下隐藏的皇朝风雨兴衰的传奇历史。梅兰芳故居外的几株古槐,令我心生羡慕,似乎那随风而起的树叶响动都有些京韵呢!还有隐在公园内、胡同里的被树池和栅栏保护起来的那些古树,我都想去寻访一番,考究一下古槐那沧桑的纹理内到底藏着多少秘密,或许能找到打开北京发展变迁的城市密码。
北京是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无数外地人汇聚于此,追逐梦想,打拼生活,建设北京,甚至把家安在了这里,但他们的根儿仍在故乡。或许有些槐树,就是他们植下的呢。我有时走在槐荫下就想,这些槐树像极了众多游子,扎根于此,耐得了孤寂,耐得了寒暑,耐得了贫瘠,在北京开枝散叶,可那深扎于北京土地的根系却指向一个个遥远的故乡。
当然,北京的绿色与生机不仅仅有市树“北京槐”,更有北京松、北京柏、北京杨、北京柳等等,就像是北京不仅有诸多传奇人物,还有众多平民百姓。树如人,人即树,所有树与人都静默地散落在北京城的角角落落,撑起一片片绿荫,共同守护着北京。
每天,我从古老的什刹海胡同出发,穿过现代的金融街到达工作地,无数棵高大茂盛的槐树被我甩在身后。我们在前行,北京在前行,中国在前行,而这些极具生命力与忍耐力的北京槐,一直站在这里,见证这座古城以非凡的速度从历史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