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如何支持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019-12-19黄飞虎
黄飞虎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实体经济发展要有更强的民生思维和民生情怀,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承担着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内在使命,还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之策,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发展实体经济,才能不断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避免实体经济空心化,进而有效抗击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因此,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必要性。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要求。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9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其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二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存在,实体经济的长足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只有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具备长远发展的根基和动力。由此可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根本方向,也是实体经济取得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福建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根据福建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04.0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9.8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7232.36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6191.86亿元,增长8.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2%。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197元,比上年增长7.4%。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全省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344家、省高新技术企业904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46家,总数3800家;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新认定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522家,总数1823家。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机制
一是提供政策性贷款。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风险和利润,商业银行不愿意进入金融领域,但这些领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项目等,通过政策性银行在这些领域提供政策性贷款,为这些项目提供优惠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对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外部作用,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政策扶植领域。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支持。在有限的资金下,政策性银行可以通过积极地开展公私合作,在政府主导下,引入更多的私人投资进入政策支持领域,保障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促进相关领域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三是提供政策性担保。政策性银行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政府信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对于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较小,在资源配置能力上明显处于弱势的小企业,充分发挥信用担保的杠杆功能,依靠少量资金投入撬动金额较大的担保产品,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
福建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厅际联席会议201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降低成本减轻负担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税收负担,继续降低、涉企收费,持续压缩用电用气等生产要素成本,合理降低融资成本,持续降低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用工成本,科学降低生产成本,内部挖潜降、打造新业态,健全长效机制,推进降成本等政策,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主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福建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融资状况分析
2018年年末,福建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812.9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6503.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0%。全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65.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0%。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6137.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如表1所示。
表1 2018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二)金融机制与产品创新方面
福建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实体经济,加快推进“福建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行动计划,深化“三维”项目有效对接,完善“6·18”项目常年对接工作机制,实现产业结构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绿色经济的加快发展将开启绿色金融“蓝海”发展,绿色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五大战略”之一,支持并加快绿色经济发展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结果显示,到2020年末绿色产业投资的年均融资需求将达到2万亿元,其中财政仅能给予10%~15%的资金支持。
实施供应链金融,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福建省产业整合升级关键一环。物流金融是一种创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它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业间的紧密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合作共赢的效果。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虽然已经在物流金融方面进行探索,但还限于与银行合作的“仓单质押”“保税仓”等贷款业务,未来将在保险、信托、保理、租凭等其他方面进行深度试点,开拓新业务。
(三)金融服务环境方面
2018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6.17万亿元,同比增长2.64万亿元;实体经济贷款增加8.31万亿元。目前,实体经济成本高、利润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现象仍然存在,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仍显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实体经济能够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支撑金融的投资决策。金融机构准确获取实体企业真实经营信息的难度较大,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建立信任的过程较为曲折,对中小微企业授信管理成本和风险溢价较高。建立起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搭建政企银对接平台,完善信息统一共享平台制,强化金融机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及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才能推动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金融供给结构失衡
金融供给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融资困难,且融资成本较高。由于银行出于安全考虑,不轻易将贷款贷给中小企业,这就导致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而倒闭或者关停,这种情况也迫使中小企业主动向私人民间借高利贷等,民间借贷利息高,加剧了中小企业经营的风险。二是税费负担相对偏高。尽管国家三令五申提出要给中小企业减税,但是想要落到实处还有待时日,需要一个推进的过程。三是实体经济制造业依靠的劳动力的成本持续攀升。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造成了制造业技术工人的欠缺,而且这种情况也不易于培养技术娴熟的熟练工人。四是生产原材料和物流运输等成本的上升也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影响,金融市场的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也为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呈现不均衡发展提供了空间。
资金是逐利的,由于经济萧条,银行信贷资金减少,信贷资金持续收紧。相对于虚拟经济来说,实体经济回报利润较低,使得实体经济获得金融支持难度加大,尤其是中小企业更难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导致民营金融成为经济资源的主要来源。2018年,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约61.3万亿元,占GDP比例为68%,新增贷款同比增2.64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8%,全年核心影子银行存量规模下降11%。由于金融机构的短视及我国金融市场风险担保制度的落后,造成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等出现了供非所需、需非所供情况的发生,大量闲置资金从实体资本转向虚拟经济,也使大量的金融资金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领域投资,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更是缺乏金融资源。面对如此情况致使实体经济一旦流动资金出现短缺,则会造成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等社会危机,从而引发大量社会问题。由于虚拟经济投资周期短、利润大、风险可控,加上监管的滞后,吸引实体经济也投向虚拟经济,形成资金在金融体系的自循环,导致金融资源可能进一步侵蚀实体经济,加剧了脱实向虚的现象。
(二)金融业内部结构失衡
近年来,福建资本市场日趋完善,但是金融业内部结构失衡问题犹存。同质化经营的各类银行在某些领域竞争严重,甚至成为恶性竞争。一些银行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将目光集中在效益好的大型企业,盲目增加信贷投入,造成企业信贷过于集中,一些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有效的信贷支持。在融资体系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偏低,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应有作用。福建省实体企业往往比较习惯于向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民间融资等融资渠道,发行债券还不够普遍。截至2018年年底,福建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5812.94亿元,余额存贷比达98.5%。从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情况来看,2018年福建省境内上市公司有132家,占全国比重仅为3.7%。这种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结构,不仅造成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弱化,实体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而且也造成金融风险过多地积聚于银行体系且难以得到有效缓释,增大了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抑制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三)金融创新乏力
金融创新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拓宽实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径。当前,福建省实体企业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量较大。但是,福建省金融创新仍显不足,中小银行数量偏少,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等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金融产品发展相对滞后,普惠性、基础性的金融服务不足。因此,一方面,商业银行参与支持实体经济运营发展的力度仍显不足;另一方面,大量闲散于民间的资金也未能以合法有效的身份参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而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游离于国家监管体系的边缘,伺机进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虚拟经济领域。金融资源错配抑制了中小实体企业和新兴产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规范金融信贷,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福建省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强金融体系总体规划设计研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对于福建省完善金融市场机制极为重要。福建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超3200亿元,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直接融资和新增贷款比例提高到65%;具体目标至202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贷款规模超6.1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2.5%左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显著增强。首先,将继续大力促进利率市场化改善,形成基准利率或市场定价机制,督促资本价格双轨制系统完善,进而增大存贷款利率的涨跌幅度,使银行机构拥有丰富的定价权,使实体企业拥有更宽广的发展范围;接着,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一般价值规律,把银行信贷增长控制在正常状态,使得占一定份额的民间资金配置与实体经济利润相联系,建立健全正规金融与百姓金融定价机制的制度。目前,应加强金融市场管理,改善金融信贷策略,指导金融成本流向,增加金融产品创新、严格管理民间金融发展,在许多领域建立完备的评价系统,以确保社会资本投资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有效性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改革,推动全省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通过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福建省对标最高水平,聚焦企业关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福建省2018年年度营商环境与国内国际先进经济体对标显示,全球营商环境总排名第1位是新西兰、上海45位、北京47位,福建排名第61位。福建省“九市一区”营商环境世界银行10项核心指标的整体评估结果显示,厦门、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分列前三位。全省进一步通过“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增强服务意识,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营造良好企业经营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深化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打造“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升级版。二是完善营商平台的建设。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政企直通车”,建设全省一体化掌上政务平台,实现“马上办、掌上办”。三是落实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大幅减轻企业负担。四是创新中小实体企业融资方式。通过引入PPP新融资方式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其融资渠道。五是建立统一规范、权责明晰的市场监管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优化市场环境,推动创新创业创造高质量发展。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体经济改革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实体经济的振兴,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金融行业是拥有最多资本的领域,金融业应充分满足社会需求,让资本最大限度发挥其自身价值,高效保障社会资源配置。保障中小实体企业的资本供给。同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因为涉及行业多、关联性强等特点,从而形成实体经济在就业方面的优势作用。
坚持实体经济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注意解决好扩大就业和提升就业质量问题,通过实体经济改革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实体经济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结构布局,通过财政、税收、土地优惠等政策红利,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和支持“三农”建设,做好扩大就业的文章,优化就业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既能吸引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投身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地就业压力;又能吸引更多的在外返乡知识青年回乡创业,做大、做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保障民生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四)加快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代表,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30万亿元,占全世界份额28%;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但我国并不是制造强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处于世界制造产业链的中低端。剖析其原因,主要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资,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产研学应用一体化。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措施和质量强省意见,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科技领域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分段补助等激励措施。重点发展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金融机构对创新的支持作用,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营造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