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林兴农、风景立国和高等教育发展:陈植早期学术思想研究

2019-12-18李志明

中国园林 2019年11期
关键词:造园造林风景

李志明

吴 丹

1 陈植学术思想研究进展

1.1 研究进展

回顾中国造林和造园研究的发展历程,陈植先生(1899—1989年)是重要的先驱人物,其《造林要义》《造园学概论》《园冶注释》等众多论著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自陈植先生逝世以来,不少学者梳理其学术思想,迄今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1991年,杨绍章率先在《中国近代造园学的奠基人——陈植(1899—1989)》一文中详细介绍了陈植的生平和学术成就,并整理了其主要论著,该文是国内研究陈植学术思想的最早文献[1]。1999年,国际园林景观史学界著名期刊《园林与设计景观史》(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 & Designed Landscapes)出版了纪念陈植先生的专辑,冯仕达(Stanislaus Fung)博士任该专辑的特邀主编,他在该专辑前言中指出陈植治学的2个特点:一是极为注重古文献的考证工作,二是倡导从国际视野建设中国造园学科[2]。2007年,翁经方结合陈植的学术背景和工作经历,深入研究其在造园史论、风景名胜、学科建设和正名等方面的贡献[3]。2008年,黄晓鸾概述陈植造园实践,并对其主要著作做了更为详尽的梳理[4]。2009年,段建强、廖荣具体阐释了陈植遗产保护理念和基本架构[5]。2010年,赵兵仔细考证了陈植早期几部造园学专著的出版年代,采用量化统计方法分析陈植在造园领域的研究情况[6]。同年,刘庭风高度评价陈植先生“训诂思源而体系严密,勇于实践而名副其实”的学术精神[7]。2018年,杨紫薇通过研究陈植最具代表性的15部造园及相关文献,从造园学科发展与历史、造园理论与方法、造园树木选择与配置、交叉学科4个方面梳理其学术思想[8]。

1.2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纵观现有的关于陈植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对陈植学术论文的整理不够系统和全面,相关研究涉及的论文基本都源自《陈植造园文集》,而此文集仅收录了1928年以后陈植在造园领域的部分论文和书信材料,其早期散见于各类报纸杂志上的论文,属于研究盲区;二是受文献资料的局限,对陈植学术思想的研究仅局限于造园领域,忽略了他在其他学术领域中的贡献;三是相关研究往往更关注陈植学术思想本身,对其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缺乏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全面梳理陈植论著目录,重点关注陈植早期学术研究动态及其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并置于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和分析,力求全方位还原一个真实的陈植先生。

2 陈植论著全面整理及考证

2.1 陈植论著全录及分析

现有研究中所记载的关于陈植的论著目录,比较权威的是1991年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一书中由杨绍章整理的目录。经考证发现,此目录不仅错误较多,而且对陈植早期论文的收录严重不足。本文借助国家图书馆及诸多文献数据库,对陈植发表的论著进行了全面的校正、补充与整理,形成了至今较完整的陈植论著全录,并对整理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制成相关图表,直观反映陈植学术研究的变化趋势。

从表1可见,陈植的学术研究范围极为广泛。从各类文献占比图(图1)中可以发现,陈植在林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最多,其次是造园学、市政学和农学。而各类文献年代分布图(图2)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之前以及20世纪80年代是陈植学术创作的2个高峰期,新中国成立之前(本文将其界定为“早期”)其学术成果各大类均有涉及,20世纪70年代后(本文将其界定为“晚期”)多集中于造园学研究。据统计,陈植发表的论文刊物种类多达48种,著书22部,其中早期发表文献118篇,占全部文献的72.4%。从陈植的整个学术生涯来看,其早期学术研究成果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图1 各类文献占比

图2 各类文献年代分布

图3 1927版《造林要义》部分影印件[9]

图4 1930版《造林要义》部分影印件[10]

2.2 陈植处女作的确定

究竟哪部著作是陈植先生的处女作呢?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黄晓鸾认为1925年出版的《观赏树木》一书是陈植的处女作[4],然而经考证,《观赏树木》是1930年10月出版的[6]。赵兵根据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陈植专著影印件,认为1930年2月出版的《国立太湖公园计画书》才是陈植真正的处女作[6]。

不过,经本研究仔细考证,发现《造林要义》一书的出版时间其实要更早一些。关于《造林要义》的出版年代及收录的丛书,杨绍章曾指出:“此书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被列入科学小丛书万有文库内。[1]”考证发现,《造林要义》其实有2个版本,分别是1927年版和1930年版。1927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造林要义》(图3)第一版,收录于百科小丛书,其英文翻译名称为Principles on forestation[9]。1930年10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造林要义》(图4)第二版,收录于万有文库,英文翻译名称为Elements of forestation[10]。可见,杨绍章1991年的陈植论著目录中混淆了《造林要义》2个版本所收录的丛书名。因此,严格来说,1927年8月出版的《造林要义》才是陈植先生的处女作。

2.3 陈植中国造园研究的开端

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造园学概论》①是国内首部造园学专著。那么,陈植先生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研究中国造园问题的呢?早在1930年,陈植就在《新农通讯》第1卷第4期发表了首篇研究中国造园问题的论文《中国造园史略》,在《造园学概论》出版5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中国造园研究。对比论文内容发现,《造园学概论》一书中第二篇“造园史”的第一章“中国造园史”就是在《中国造园史略》一文的基础上略有增减而成,增加了近代园林部分,删除了序言部分[11-12]。

继《中国造园史略》一文之后,1931年陈植又在《安徽建设月刊》发表《中国造园之史的发展》一文,梳理中国造园的历史[13];1936年发表《中国造园家考》,介绍中国古代造园名家王维、白居易和李德裕等的造园实践[14]。自此开始了中国造园历史与理论、造园教育以及造园学科建设的学术生涯。

3 论“造林兴农”:陈植的造林思想

3.1 民国林学研究概览

晚清时期近代林学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林业思想进一步发展成熟[15]。在孙中山先生对林业教育和研究的大力支持下,以梁希、凌道扬、姚传法等一批优秀学者为代表的治林思想的交流碰撞使得国内造林学术氛围浓厚。凌道扬主张“振兴林政”,姚传法强调“以法治林”,郝景盛则提出“森林万能论”,梁希、陈嵘等学者还推动建立林业学术团体“中华森林会”和“中华林学会”,以发行刊物为学术交流媒介[15]。陈植留学归国后积极融入了当时的造林学研究与学术讨论。

3.2 “造林兴农”思想及实践

早在1935年,陈植就意识到造林运动与农村复兴关系密切,并在《江苏月报》第3卷第4期发表《造林运动与农村复兴》一文。他指出森林具有调节气候、固土防灾作用,森林本身还是很多工艺用品的原料[16],推进造林运动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表1 陈植论著各年代分类统计

民国时期,森林荒废、荒山遍境,林业复兴及农业发展尤当首重造林,“造林”被列为7项运动②之一。然而,早期造林运动流于形式,陈植曾公开批判:“数年来‘造林运动’的症结……行礼、演说、摄影以后,即各散去……对于林业前途,不仅没有相当的助力,而反引起一般不良的影响。[17]”他提出造林运动要实现普及化、民众化和实际化,用合理的方法营造并抚育森林从而实现农村复兴[17]。

陈植“造林兴农”的思想在海南岛建设中也有体现。1945年11月,陈植奉农林部命令,驰任海南岛农林机构接收办公署主任,1946年春开始着手整顿,后又奉教育部之命筹建琼山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8]。他先后在《东方杂志》《申论》发表数十篇关于海南岛农、林、牧、渔开发建设的文章,其中《海南岛林业开发之检讨》《海南岛农业建设之商榷》以及《海南岛之林业》等文无一不提到造林思想在海南岛农业建设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19-21],可以说是陈植实践其“造林兴农”思想的生动案例。1950年,海南岛迈开建设步伐。1988年,国务院宣布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时已89岁的陈植先生,终于看到了他的海南岛之梦变成现实。

纵观陈植“造林兴农”思想发展、实践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与当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思想上的共鸣之处!陈植先生始终能以国家和人民为中心,鼎力支持农村复兴与国家振兴,赤子之心,不言而喻。

4 论“风景立国”:陈植的风景观与造园思想

4.1 “风景立国”思想之雏形

陈植的公园建设实践主要有镇江伯先公园、中山陵以及国立太湖公园。新中国成立之前,陈植对于我国秀丽山水这一极具潜力的资源未得到开发一直甚为惋惜,早在他为伯先公园、太湖公园撰写计划书时,其风景立国的思想就已经初露苗头。1928年,陈植在《赵声公园设计书》中提到交通改进对于公园系统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不过仅是粗略描述并未作详细分析[22]。1930年《国立太湖公园计画书》出版,其风景建设思想进一步深化,开始倡导国立太湖公园建设,计画书中已出现“风景立国”字眼[23]。

4.2 “风景立国”思想及内涵

1934年,陈植在《江苏月报》第2卷第1期发表《交通周览与风景建设》一文,深入分析了风景建设事业的可行性,指出:“‘风景政策’之拟议,诚以风景事业,类利用天然山水……且其收益,视其他产业,亦殊轻而易举……以从事于风景开发者,盖有由也。[24]”他还具体阐述了交通与风景建设的关系,认为“夫风景开发,端赖交通”[24],“风景建设,不仅限于整理,且复不应限于沿路;整理之外,复须致力于开发,计划及维护之进行……以期形成各国竞尚之国立公园之雏形,而树风景立国之始基”[24],首次系统论述了“风景立国”思想,认为风景立国离不开风景整理、开发、设施以及维护4个方面[24]。

1943年,陈植在《我国风景建设论》一文中继续强调“风景立国”的重要性,指出:“瑞士,壤地偏小,而能让屹然独存,幸保无恙者,无他,风景之力也。[25]”早在1928年,日本旅游业年收入就已经达到5200万元,“日人常以东方瑞士自诩,其年来风景之建设,在东亚诚可独树一帜,而足举以自豪者也”[25]。陈植认为,风景建设是一项足以裨益国计民生的大事,风景开发具体计划之拟定,实施工作之推行刻不容缓。

1980年,陈植受聘为太湖风景区技术委员会委员,在80岁高龄,他怀着宏愿写下《建议建立太湖国立公园致全国人大常委会书》,建议建立“太湖国立公园”,“请求将太湖风景建设体制确定为我国国立公园建制的首创”[26],太湖风景区建设及周边旅游事业发展莫不得益于此,这也是他“风景立国”思想的延续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等理论思想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从中我们可以再一次体悟陈植先生“风景立国”思想的前瞻性、紧迫性和民族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连年战乱,人民知识匮乏难以与陈植先生的思想境界齐平,曲高和寡。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风景立国”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必将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绽放光芒!

5 论“高等教育发展”:陈植的教育思想

5.1 谏言高等教育发展

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在望,建国大业百废待举,陈植未雨绸缪,开始考虑战后重建问题。他在《东方杂志》上连续发表3篇论文——《论留学政策》《论大学教授》《论学术自主》,对中国战后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建议,为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建言献策。

关于留学政策,陈植对留学名额、留学生选定、留学国别确定、留学生攻读方式及出国年限都提出了相关意见,他认为应该借鉴日本经验制定学位法,在国外获得的博士学位只准音译,回国后需另外提交论文并经过审定才能获得博士头衔[27]。

关于大学教授,陈植主张从毕业学校、毕业年限、服务经历及著作4个方面审查教授资历,并对教授数量增进、任期长短、待遇、出国进修名额和人事调整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主张学习国外“政教合一”经验:“考德、法、日三国大学及专科学校教授,均有政府任命,其待遇与高等文官同,日本且复各给勋位,以示郑重。[28]”

关于学术自主,陈植认为我国高、中等教育发展初期大致分为2个阶段,清末“日人辅翼时期”以及民国元年(1912年)至五六年间“西人辅翼时期”,“前后两期,虽情势互殊,然为外国学术之附庸,固初无二致也”[29]。“学术附庸”主要体现在高校教科用书大多直接引用外文教材,不能做到在借鉴的基础上长足发展。那么如何实现学术自主呢?陈植认为首先应该充实研究机关,注重大学研究;其次,重视科学名词统一工作,提倡专门著作,出版大学教材,扶植各种学会;最后,完善我国学位制度,最终实现学术自主[29]。

新中国成立后,陈植为造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问题多次谏言上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从1956—1986年整整30年间,陈植积极促进造园学科的对外交流,不断探索我国造园学科的专业属性和特点,专门辨析“造园”“园林”和“绿化”等关键词在范畴和内涵上的异同,力求为“造园”正名[3,6],对我国造园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5.2 陈植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纵观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界,学者们对于当时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有着高度一致的认识,然而对解决困境的办法却言人人殊。早在1941年,著名历史学者杨人梗主张停止留学政策,认为利用国家经费建立学术环境才是学术独立的先决条件[30]。194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先生发表《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一文,以4项条件定义何谓“学术独立”,以8项措施回答“何以实现学术独立”[31]。同年,季羡林先生也在《观察》杂志上大谈对中国现行留学政策以及教育的看法,认为学术独立以及教育发展需要多管齐下[32]。

对比当时学界的众多观点,可以发现陈植先生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发表时间、还是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度都不逊于当时的教育名家。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他已经身体力行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战后高等教育发展,其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6 结语:一个风景园林学者的家国情怀

陈植先生是中国近代造林和造园学研究的先驱人物,其第一部学术专著是1927年8月出版的《造林要义》。陈植先生针对当时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造林兴农”思想,其“风景立国”思想突破了传统中国咫尺山林、壶中天地式的古典园林建设模式,他深入阐述教育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对战后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陈植先生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的风景园林学者,更是一位大写的爱国学者!“家”“国”2个字贯穿了陈植的整个学术生涯。国难声中,陈植先生始终能以学者的敏锐视角为动荡年代潜在的危机寻求解决办法,以家国情怀为笔墨,为国家前途命运发声。抗战期间,他时刻关注农业调整,对“粮食”与“难民”两大尖锐问题深为忧虑,认为应在后方安全区内扩大耕地面积,补充战区耕地面积损失,同时收容失业难民[33]。他关心战后国策发展,提出“战后农工并重论”,认为“农产品为工业原料所由出,故欲求工业发达,应先谋农业改进,工固应重,农亦宜兴”[34],农工并重才是发展之道。陈植先生的学术精神为后人所敬佩,浓厚的家国情怀更为后人所景仰!

注释:

① 200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再版的《造园学概论》陈植先生自序落款时间有误,应为1934年。

② 7项运动分别为识字、造林、造路、保甲、合作、卫生以及提倡国货运动。

猜你喜欢

造园造林风景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壹 造园·纳瑞集祥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