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

2019-12-18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青春精神教育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传授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功能。“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殷殷期许,值得为人师者和莘莘学子铭记在心。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仅为1.8年。传统学人“书读完了”的感叹再也不会出现,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当前,许多领域深入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如何推进?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有赖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尽管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从路径上说,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囿于课堂,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荀子的《劝学》,为勉学名篇,其荦荦大端,要义在开篇一句:“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业有专攻,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锤炼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就一定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强大的人才支撑。

(《人民日报》2018年9月20日)

以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

有那么一股子中流击水的劲头,有那么一股子以梦为马的激情,奋斗就将成为实现梦想的阶梯、走向未来的桥梁

“这是一段红色青春的奋斗传奇”“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模样”……前不久,热播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讲述“两弹一星”研发中几位大学生义无反顾投身国防建设并奉献一生的故事,受到如潮好评。跨越时空,超越个人,在不同时代的青春中引来共鸣的,正是“奋斗”二字。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在成长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这是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心里有远方,才能一路风雨兼程。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志存高远是进步的根本动力。“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管是伏案苦读的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抑或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就能在成长中听到拔节的声音、看到雨后的彩虹,收获人生的精彩。有小梦想,更要有大志向。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身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时代,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在复兴征程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前景光明,征途豪迈,不奋斗,何以谈青春,何以谈梦想?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奋斗者,最关键的是激发年轻一代的责任感,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吃苦精神。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长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无数这样的年轻人,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吃苦”“拼搏”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只要有那么一股子中流击水的劲头,有那么一股子以梦为马的激情,奋斗就将成为实现梦想的阶梯、走向未来的桥梁。

客观来说,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教育者需要比过去花上更多心思。现实中,一些人不相信奋斗,觉得“靠奋斗不如靠背景”;一些人消极颓废,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还有一些人没有长远目标,得过且过……凡此种种,虽是少数人,但也需要引起重视。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陡峭的山峰才有无限风景,要引导青少年克服生活中的“不容易”,挑战工作上的“不可能”,以奋斗让人生出彩、以奋斗让青春闪光。

应该说,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焦虑、成功的渴望,让当代青年同样有着“成长的烦恼”,这都可以理解。年轻人要更好地理解奋斗,肩负时代使命责任,无论任何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年轻人要更好地践行奋斗,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去创造美好的人生、去实现伟大的梦想。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奋斗到什么程度呢?要奋斗到五年,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到六十年,七十年,总之一句话,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复兴之路上,一代又一代青年在成长,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塑造青少年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人民日报》2018年9月21日)

以综合素养书写精彩人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让一代代年轻人的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一名舞蹈老师。”这是甘肃玉门小金湾民族学校六年级学生包新宇的梦想。然而就在几年前,他还是个“问题少年”,经常打架、旷课。改变来自一个叫作“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项目,不少学生和包新宇一样,通过学习舞蹈,“找到了自信”“懂得了珍惜”。

孩子们身上的改变,让人看到美育的力量,也启示全面培养、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还要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在综合能力、创新思维、文明素养的培育上有更多进益。

如何“树人”的问题,历来备受重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毛泽东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朱光潜则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他们的回答,侧重点不同,却讲出了同一个道理: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好的教育,从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通过学习让孩子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才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少问题,都折射出综合素质的短板。“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和超重成了孩子们的“隐形健康”问题;穿梭在补习班、埋头于作业本,课业压力让孩子们看不到云彩花朵、听不到鸟叫虫鸣;自理能力差,脏衣服寄回家,打扫卫生请家长代劳……可以说,“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既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长远要求,也是着眼于当下的现实需要。

从周朝官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树德增智,在于强体育美,不可偏废。呵护孩子的身心,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孩子的审美,需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培养劳动的习惯,需要弘扬劳动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唯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让一代代年轻人的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

批示要求“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回信强调美术教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勉励孩子们“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格外关切。近些年,从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到逐渐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选才模式,我们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不过也应清醒看到,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素质教育的差距?如何保证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能拥有高质量的体育、美育课程?如何让综合素质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技能,而是真正培育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回答好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扭转“重智轻体”“唯分数论”的观念,努力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的课余时间日益“松绑”,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自由生长,让每一个孩子身上的亮点都闪闪发光。

“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通过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综合教育,培养出更多体格强健、精神刚健的人,更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的人,更多有创造活力、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仅能成就个人全面发展的精彩人生,更能成就一个蓬勃向上的青春中国。

(《人民日报》2018年9月25日)

猜你喜欢

青春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