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历史及问题探索
2019-12-18陈绍明
陈绍明
(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一、引言
如果从1871年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算起,中国古诗词的英译研究已经差不多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了,直到今天,古诗词的英译已经硕果累累:译者百家争鸣,百花绽放,争奇斗艳,各种古诗词的英译版本多达数十种。而相比于实践,理论知识的发展则较为曲折坎坷。顾正阳曾说过:那儿只有羌笛悠悠,似怨似诉,好不凄清冷淡(顾正阳 2004 418)。
二、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初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交易来往日益密切,知识的交流也越发频繁之际,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投入到古诗词英译的工作中,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作品。随着翻译的进展,学者们发现,英译本所表达的理念和原本所表达的理念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此时,人们也意识到中国古诗词英译相较于其他文学翻译有着其特殊性。而古诗词英译困难度和特殊性也促使人们组建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其进行研究,也间接推动了古诗词英译理论的觉醒。
这一时期,对于古诗词英译理论的研究主要靠各路学者的实践经验,体会和感受等进行交流,并将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浓缩为理论知识,形成独特的观念。主要分为两派:其一是以许渊冲和吴钧陶为代表的格律派,主要观点则是要求在翻译活动中,对于古诗词的内容以及意境上,要做到传神和传形,二者缺一不可。其二是以翁显良和王守义为代表的散体派。他们主张的观点则是只要能表达古诗词的意境,不必在乎译诗的形式。
虽然两派观点不同,但是总的方法理论是一致的:要极致的表达古诗词本身的意境。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西方各种理论的涌入,并且在译文中得到应用,中国的古诗词英译理论又一次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三、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种气开始,中国翻译研究先后经历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阶段(卢军羽 2009)。但是,古诗词英译没有一个相似的发展过程。因此,相比于传统的诗学范式,古诗词英译在自己的领域没有自己的底蕴,没有一个比较坚固的立足点。
首先,许多诗学范式的大学者们不认同散体派的观点主张,认为其过于散乱不够严谨,也不赞同兼顾意音形三美的严谨格律派。而是将两者进行结合,采用一个中庸的方式,如刘重德认为,用格律诗译格律诗,如能将就格律,又无损原意,自属上乘,于必要时,在“韵体译法”行不通的具体情况下,亦可以考虑改用三体,免得“因韵害义”(刘重德2000)。
其次,由于西方语言学家的翻译理论也开始在古诗词英译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其理论强调“等值”翻译,及要表达语言的共性和言语转换的规律性,在理论上于格律派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极大的提高了格律派的信心。反之,与其对立的散体派则备受冷落。
总所周知,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诗词从各个时期流传下来,也承载了各个时代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古诗词英译过程中,有一个极大的障碍便是对于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专有词汇的解读准确率,例如:生肖,星斗,曲牌名等。这对于当时而言,是一个及其严重的问题。而在进入90年代过后,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任何的进展。
四、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中国译者和西方译者之间的文化纠纷
众所周知,对于各国不同的人,都有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越感。这种文化优越感并不是说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凌驾于其他国家文化之上,而是,相对于异国文化,会更加的贴近本国文化。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的构建与发展路上,这种问题也并不会缺少。
中国古诗词英译学者主要分为三类:中国译者,西方译者,华裔译者。而矛盾比较深的则是中国译者与西方译者,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对方都有排除心里,中国译者认为中国古诗词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外人根本无法正确的解读古诗词中的这些内涵,而西方译者则认为,中国译者对于中国古诗词的英译过于生硬,译者难于作者产生共鸣。
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的过程中,各个流派的学者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与发展,尽力建立一个多元互补的古诗词英译理论体系,而不是一味的百花争艳,各自为主。正如辜正坤的“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论”:借鉴其他范式理论以补充自身不足(辜正坤 2003 338-354)。
(二)要明确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目的偏离
中国古诗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宣传我国的古典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很多译者的目光逐渐走向了各种流派之间的斗争,从而忘记了根本目的是弘扬中国古典文化。正如前面提到的几大派系,格律派讲究格律,表达的文体工整的同时展示出中国的文化底蕴,严谨便是他们的作风。散体派,则是注重意蕴,文体结构并没有极其严谨的规定,潇洒但不失韵味。因此,何不将二者进行结合,将古诗词的英译做到神形兼备,既能表达出古诗词精炼含蓄的语言,也能以对仗工整的形式来表达其丰厚的内涵,这种方式和原则虽然困难,但这何尝不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一种推动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成型的梯石。
五、结语
古诗词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古典文化之一,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也有其解读的难度。其通过对仗工整的形式和精练含蓄的语言来表达丰厚的意蕴,相比于传统的翻译而言,有着更高的入门基础和更大的挑战,想要将其意境完全的展示出来,不仅需要对中国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同样也需要对异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让译本读者感受到古诗词中所展示出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且古诗词英译相比于传统的诗学范式而言,由于诞生与发展时间较短,同样也缺乏足够的底蕴和探索的经验。因此,中国古诗词英译研究理论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