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对思政教师亲和力提升的重要性及其措施

2019-12-18文莉

魅力中国 2019年3期
关键词:亲和力立德思政

文莉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一、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根本指针和思政教师的神圣使命

从2006年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正式提出“立德树人”,到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2018年最新的《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也强调“深刻领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可见,中央领导和教育部门对此问题上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高校应继续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思想内涵,特别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把它作为根本指针,更好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教师队伍比专业课教师独特之处在于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成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更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德行修养,使三观符合社会要求,因此思政教师本身被赋予教书与立德树人的双重使命,因此对教师的道德修养要求相应提高。要完成好这个使命,教师要坚持“授教”先“受教”的原则,“立德”先“立己德”,“树人”先“树本人”,要把自身良好德性品行与合乎道德理性的教师伦理作为教书育人之本,……为学生提供正向的道德行为示范,努力“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2]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曲建武对思政工作的热爱坚守就是思政教师群体立德树人的典型代表。从教育厅的副厅长到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曲建武弃官从教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思政教师的坚定信仰和德与才;他用淡泊名利、恪尽职守,念念不忘关心学子们成长成才。他的德行受到学生敬仰和爱戴,深刻诠释了立德对于思政教师亲和力提升中的重要性。

二、立德对思政教师亲和力提升的重要性及举措

立德即树立德业。可见对于教师而言,德是放在首位的。立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要求,而首要的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德行的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从点滴做起凸显出立德在思政教师亲和力中的重要性。

(一)以德立身,是思政教师为师的前提

俗话说:“以德立身,泽己及人”。“德”就是“品行、德行”。一个人的立身之道有很多,有人靠才智、凭技能,有人搏颜值、拼爹妈。清华的校训至今劝诫莘莘学子成才立身要靠君子之厚德。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有一集专门讲到了立德。关于为什么立德,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不管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需要立德。立个什么德?总书记讲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3]我们现在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又具有特殊性。思政教师要率先垂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德”,这是目前最先进信仰体系。思政教师做宣传教育时,要首先树立“四个自信”,才能做到“真信”、“真懂”、“敢讲”,同时又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情操。立德是居于首位的,它强调的就是德对于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性的前提性的作用。一个有崇高德行的教师,即使物质上清贫,但是德行芳馨,也会处处得到他人的拥护和爱戴。

该怎样立德呢?首先要勤学。今天处于新时代的思政教师,要向评选的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师德标兵们学习,把这种德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注入职业道德的培养中去,从他们感人事迹中发现道德闪光点。向他们学习,以“四好”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师德表率。其次是践行。习总书记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养成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感人。在私德问题上,思政教师丝毫不能懈怠,不管是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还是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要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这种警醒意识,要自觉地去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微信圈、生活圈、交友圈、娱乐圈,要做到慎独、慎微。因为你的言行,学生们看在眼里,体会在心里,无形间便成为别人议论和效仿的对象。所以教师的私德不是私事,它事关教师群体的形象;私德也不是小事,它事关个人的荣誉和发展进步。教育部文件精神中就明确规定严格把关教师的师德师风。要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表现失范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二)以德立学,是思政教师亲和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师范”在《辞海》指征:汉代人杨雄《法言·学行》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北史·杨播传论》有“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可以看出,“师范”一词在汉语中本义为“学校的榜样”或“效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打铁还需自身硬”,勇于练好基本功。以德立学,就要“闻道在先”,先受教育,主动加强自身建设,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因时而进”中获得“有形的翅膀”,成为专业领域里的行家里手,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的学识高低与知识存量的多少成正比,而知识存量的多少取决于求学的深度、厚度和宽度,也取决于是否长期向学,是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境界。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兴趣爱好、仪态仪表、精神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威信,教师没有了“教师样”,学生自然会轻视甚至蔑视教师,自然不构成尊重,更不用说亲近了。

以德立学,要注意对学情的研究,善于思考,能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兴趣爱好。对“95”后、“00”后的大学生们,进行“最喜欢的思政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最喜欢的教师无碍乎几个特点。如“最美”思政教师80后蓝茵茵老师,她以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才多艺魅力四射的课堂、生动的故事形式唤起了广大的青年学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对思政老师的喜爱!有些教授级别的专家学者,虽然满腹经纶,但是为何不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类型呢?因为这些重于理论研究型的教师,也许知识底蕴丰厚,但是他们专注力没有重点放在研究学情上。他们没有关注如何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爱听这门课。以什么样的方法,喜闻乐见的形式被学生们乐于接受。

(三)以德施教,是思政教师亲和力体现的途径

以德施教,犹如“春风化雨”,用自己对教书事业的奉献与热爱,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事迹诠释思政教师身正为范,德正才高。以师德之践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

第一、爱生如子,有教无类。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曾说过,“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好。”用爱写好师德的篇章。对学生用心血滋润,用汗水浇灌,对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学生能做到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爱,这就是高尚师德的体现。“优秀教师心目中的学生,不管什么类型,不管是什么家庭背景,不管是什么性格都是可爱的和可以教好的学生。相反,同学生关系紧张的教师,他们心目中的学生,调皮捣蛋的多。因而对教好学生信心不足,对学生爱不起来,也体会不到学生尊重的欣慰感。”【4】 作为思政教师,是最善于言传身教做思想工作的。用爱诠释教师,那么会收获更多感动。

第二、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因为先天或者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必然存在个性差异,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不尽相同,必然表现出优劣或好坏,但是他们都具备浓烈的理想色彩,注重追求自我,教育稍有不当,必然让学生感到压抑,进而抗拒。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思政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深入学生当中,作为学业指导教师了解学生,明白学生在智力、才能、兴趣、取向等各方面都有差异,获得学生的认同,教师的教育理念才可能得到实施。尊重学生个性,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善于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不能因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弱点而轻视、打击学生,最后放弃学生。

第三、多一点细心、耐心、关心。教师的亲和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分析,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学生们尊重和信任的好老师。“95”后,“00”后的大学生们身体和思想逐步趋于成熟,还是与成人有着差别,初到大学的他们在情感上、心理上都比较敏感和细腻,渴求关心和爱护。心理学上讲接纳对方,自然而然让对方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尊重学生独立人格,保护自尊心,平等对待学生,让他们体会到真情实感的关心,可以利用思修课上课下要教会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切勿使用命令这样的强制性手段,不但得不到学生的共鸣,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叛逆。作为思政教师,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化作用,探索灵活教学方式,多以优秀的榜样引导学生,以社会的正能量培育好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5]德育教师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取决于教师对亲和力的认知和自我亲和力的培养。自“五﹒四”以来,民主与平等的观念历经百年已经深入国人心中,现代学生如果仍然用专制的教育理念对他们施与管束与教育,无异于刻舟求剑。面对新时代,有新的德育环境和要求,更应该改变观念,作为思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跳出因循守旧的老圈子,找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良方。作为思政教师,承担的德育责任,往往容易成为师生冲突的关键一环。首先,既要尊重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不因尊重而放任甚至是放纵学生。其次,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抛弃片面强调成绩而忽视育人育德的发展观。学生成绩诚然是社会、家长、学校的共同追求,但是片面强调成绩,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学生的道德品质没有跟上,培养出来的不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师应该重视做人教育,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亲和力立德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