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身后”教好自读课
——以教学《最苦与最乐》为例
2019-12-18刘亚丽
刘亚丽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教师发展中心,河北 保定 074000)
2017年暑假后,统编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课程倡导“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三位一体”,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重视教读课,重视精读精讲;而对于自读课,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让学生简单地读一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占用课上时间;少部分教师则像处理教读课一样,照旧精读精讲。怎样更好地进行自读课教学?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保定学院参加国培计划培训者培训时,我选择了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最苦与最乐》进行磨课,并在保定三中分校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
既然是自读课,就要用教材这个例子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文章的方法。传统的教学,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被教师提问,被教师填鸭式灌输,他们懒于思考,懒于质疑,甚至失去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很少想一想:我要怎样读懂一篇文章?因此,设计这篇自读课教学时,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习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
《最苦与最乐》这篇课文,原来位于八年级上册议论文单元,传统教法是按照议论文的知识结构来设计教学。但是,2017版统编教材把它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课。“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按照单元要求和体会编者意图,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自读一篇浅显的说理性文章的方法。2.把握文章严谨的思路,领会文章平实典雅的语言风格。3.理解作者“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担负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其中“学习自读一篇浅显的说理性文章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设置了四个学习活动:猜一猜、解一解、想一想、品一品。
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基本达成了设定的三个目标。比较顺畅地实现了教学意图。比如,学生学会了抓中心句、重点句找出作者的观点,学会了抓住重点词语或句子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能够归纳作者的论述思路,学会了品析文章语言表达的妙处。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在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阅读这一文本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掌握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技能和策略。这就是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具体体现吧。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是一节“站在学生身后”的课。自读课,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自己读懂;所以教师要“站在学生身后”。但是,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去读,教师不组织、不帮助、不引导,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节课,第一个学习活动是“猜一猜”。我从文章题目入手,让学生针对《最苦与最乐》提问题,并且将质疑的方法(用上疑问词:什么、为什么、怎样等)告诉学生。这样设计教学,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有了任务驱动。因为有方法提示,学生心领神会,很快提出了如下问题:1.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2.“最苦”与“最乐”的关系是什么?3.为什么说这件事最苦,那件事最乐?4.作者是怎样把最苦与最乐的事阐述清楚的?这些问题恰恰就是读懂文章的关键问题。问题提出后顺势进入第二个学习活动:读课文,解一解。提示学生用勾画重点句、中心句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很快找出了“什么最苦?什么最乐?“最苦”与“最乐”的关系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自读自解增强了学习信心。第三个活动难度加大: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件事最苦,那件事最乐?作者是怎样把最苦与最乐的事阐述清楚的?这两个问题,一个是文意理解,一个是思路归纳。粗读课文不能解决,需要学生再读全文,理解内容,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因为问题难度加大,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我因势利导,纠正学生的思路,引导提炼、归纳的方法。既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又让学生掌握了正确方法。第四个活动“品一品”不是教学重点,所以做了简约处理。整节课,我以“质疑、解疑”为突破点,以学生自读为抓手,组织学生自己读书,自主探究,自我提升,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站在学生身后”,实际上就是先学后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以学定教。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教学时我“站在学生身后”,做了提炼、归纳和提升三个方面的工作。提炼就是提炼学生思维、语言、认知等方面的优点,并进一步解释、转化,使更多学生借助这些规律学会学习。归纳是指帮助学生区分、比较,选择合适的答案或观点。提升就是虽然我们的态度要与学生处在平等对话位置上,但我们的思维要高于学生,做有意义的评价,让学生有新发现、新收获。
但是,反复收听自己的教学录音时,也产生了很多疑惑。比如:在“猜一猜”对题目质疑环节中,如果学生问的问题超出了教师预期怎么办?如何体现单元提示中关于“略读”的要求?如何用语文的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尤其如此。我想,教师虽然不是儿童,但是如果能像儿童一样,以求知和探索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将会成长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