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研究
2019-12-18陈佳瑶老锦雄
陈佳瑶,老锦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失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因素的影响,此类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多见[1]。目前研究发现失眠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朱氏头皮针由针灸学家朱明清教授归纳多年行医经验所提出,结合了中医的藏象理论及经络理论,配合独特的进气法、抽气法,能够起到疏通气血经络的作用,故能调整阴阳[2]。笔者近年采用朱氏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6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心脾两虚型失眠60例,其中所纳入临床试验的患者中,男性患者共有33例,而女性患者则有27例;本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法,将观察病例平均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以及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中男患者有18例,而女患者则有12例;所纳入临床观察的患者中最小年龄为33岁,最大年龄为49岁,平均年龄为(45.89±8.44)岁;患者病程最短的是2个月,最长的达到7个月,平均为(4.63±2.50)月。对照组中共有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患者年龄最小为30岁,最大为53岁,平均年龄(43.48±8.86)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8月,平均病程(5.38±2.36)月。根据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发病病程数据的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①以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中的失眠症为诊断标准,PQSI评分>8分[3];②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医的辨证分型诊断为心脾两虚型的患者,心脾两虚型 :多梦易醒,或睡眠不实,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健忘,舌淡,苔薄,脉细弱。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③患者的年龄限制在30~55岁;④理解本实验中的量表内容;⑤既往无躯体疾病及精神类疾病;⑥自愿参与本实验,服从实验工作人员安排,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和纳入标准者;②通过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相关疾病所引起的疼痛或者伴有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的功能异常,导致抑郁及睡眠障碍的患者,排除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的患者;③属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或精神病患者,以及治疗过程中中断者,亦给予排除。
1.3 试验方法
本实验遵循单盲,随机化及对照设计原则。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针具选取: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规格型号 :1寸(0.20 mm×25 mm)、1.5寸(0.30 mm×40 mm)。
朱氏头针治疗:选取朱氏头针中的颞前线(属胆经,颔厌至悬厘),颞后线(属胆经、三焦经、天冲至角孙),额顶带(属督脉,神庭至百会)。针刺方法 :施术前告知病情,舒缓患者情绪,常规75%酒精消毒后,右手手持针灸针,单手进针,使用捻转进针法,刺入角度约为15°~30°,达到指定深度后(结缔组织层),捻转针体,将针平卧推进0.2 mm。抽气法 :医者左手按压头皮,右手持针使用爆发力速退1分。施术时,医者注视患者双目,诱导患者先深呼气,而在医者持针速退的同时深吸气,以起到增加血液中氧含量的作用。此过程施术5次。头皮针留针2 h。
体针 :选取内关(双)、神门(双)、心俞(双),脾俞(双),足三里(双)。内关、神门、心俞、脾俞选取一寸针,经75%酒精消毒后,直刺0.15 mm。行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使用1.5寸毫针,直刺0.3 mm左右,患者感受到酸麻胀痛,医者感受持针手有如鱼吞钩之状即为得气,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以上穴位留针30 min。
注意事项 :头针以捻转为主,尽量不做大范围提插。针灸拔针后使用棉球或棉签对穴位进行按压,防治出血及皮下血肿。叮嘱患者平日少吃刺激性食物,夜间睡觉前少用电子产品。针灸疗程为每天1次,6次作为1个疗程。共进行两个疗程。
1.4.2 对照组 归脾汤加减 :黄芪、白术、当归、远志、茯苓、龙眼肉各9 g,酸枣仁、人参各6 g,木香3 g,炙甘草6 g。日1剂,水煮2 000 mL,浓煎,分温三服(约100 mL/L)。
共治疗两个疗程。若患者第1个疗程疾病痊愈,则可以结束治疗。疗程结束后记录。
1.5 观测指标
1.5.1 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5]。评定量表中,包含了患者的睡眠的效率、患者进入睡眠的时间、患者睡眠持续时间以及睡眠的质量等7部分。每个成分按0、1、2、3计分,总分为21分,大于8分为睡眠质量差。睡眠质量与分数成负相关。
1.5.2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世界卫生活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总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0分,生活质量与分数成正相关。
1.5.3 自拟的中医证型评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不寐(心脾两虚)的辨证标准描述的证候拟定,从多梦易醒、睡眠不实、心悸、健忘、面色无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腹胀、便溏共11个证候进行评价,按照轻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根据症状由轻度到重度,评分从低分到高分,前5项的计分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后6项每一项由低往高的计分为0分、1分、2分、3分,总分区间为0~48分,患者中医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患者所得分数成正比。
1.6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评价疗效 :临床痊愈 :患者的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大于6 h以上,睡眠深沉不易醒,醒后精神充沛;显效 :患者的睡眠时间较前多3 h以上,感觉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 :患者的睡眠时间较前小于3 h以上,感觉睡眠质量稍有改善;无效 :患者睡眠的持续时间较前无明显改善,或失眠的症状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QSI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后两组PQSI评分,t=4.442 6,P=0.000 0<0.01,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对治疗心脾两虚失眠有良好的疗效。且治疗组效果更好。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QSI评分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后两组WHOQOL-BREF评分,t=5.815 3,P=0.000 0<0.01,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对改善生活治疗评分有良好的疗效。朱氏头针结合体针的治疗效果最优。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型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型评分,t=12.816 2,P=0.000 0<0.01,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对改善心脾两虚失眠的中医证型评分有良好的疗效。但治疗组更优。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评分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1。
2.4 两组疗效比较
由表4可见,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Z=-2.046,P=0.04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治疗组效果更佳。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Z=-2.046,*P=0.041<0.05。
3 讨论
失眠,在中医学中,有“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等称谓。而“不寐”一词首见于《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睡眠的正常进行,得力于身体内阴与阳的相互配合。因此中医学认为,不寐的原因多为阴阳失衡、营卫失和。病因多为情志失常、病后体虚、饮食作息失节等。而《类证治裁》提及 :“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失眠的发生与心脾两脏息息相关。
对于失眠,现代医学认为中枢脑皮质过度觉醒,与生活中的情绪及工作状况息息相关。其发病机制众说纷纭,与中枢神经递质紊乱、褪黑素功能下降以及炎症反应因子等有关[8]。
现代医学对于失眠的治疗,常使用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非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H1受体拮抗剂以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9-11],但存在着较多的副作用,而具体效果也因人而异。中医治疗失眠,在临床上有着相当不错的疗效,与此同时,存在着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无依赖性等特点。常用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口服中药、中药熏蒸等疗法。而针灸由于安全、耗材简单、效果稳定、无依赖性,使其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中选取的朱氏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经络在人体中能够将各器官脏腑连接成整体,并且在身体形成网络,成为气血运行的通道。《灵枢·大惑论》中认为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脉的巡行,从上行走归属于脑部,根据《灵枢·根结》所指出四肢末端井穴为足六经的“根”,头、胸、腹则是“三结”。因此头部在人体的营卫气血的流通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氏头针是由北京针灸专家朱明清教授所提出,依靠的是藏象及经络理论。独具特色的是通过患者的吐纳吸气及呼气,配合小幅度提插的行针手法,从而达到补泻的作用,以调整阴阳[12]。其特点是以督脉为中线,头部督脉以左为气,督脉往右为血。而又根据百会的位置,百会的前后分属阴阳。通过针灸头部的穴位,配合呼吸,能够起到调整阴阳的作用[13]。而现代研究表明,通过对患者施以头针,能够改善相应的大脑皮层血液循环的运行,从而使大脑皮层中的血流得到有效的调节,加快组织代谢,从而使神经症状得到改善[14]。头为精明之腑,为诸阳之会,针刺头穴能提升阳气,调整患者白天的兴奋性。而颞前线属胆经,能疏肝利胆,主治头部以及神经系统疾病。颞后线走行属胆经及三焦经,能够聪耳明目。颞前线及颞后线根据朱氏头针理论,分属阴与阳部,故针刺能调整阴阳。额顶带属督脉,为朱氏头针气与血的交界,故针刺能调整气血运行。体针选取内关、神门穴以宁心安神,心俞及脾俞以通调脏腑之气,针刺足三里以补脾生血。
因此笔者认为,以朱氏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该病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中医症型方面更优于单纯的归脾汤治疗,可以作为治疗方法推广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