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足运感区结合“俞募配穴”治疗中风后尿潴留临床研究*

2019-12-18石文英周文娟刘英含曹徵良罗方涛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尿量尿潴留中风

石文英,罗 容,潘 江,陈 成,周文娟,王 琼,刘英含,曹徵良,罗方涛,章 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尿潴留是中风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导尿缓解症状,但拔除尿管后常会出现尿痛、尿频、尿急、血尿等不适症状[1],且长期保留尿管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2],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口服药物缓解症状[3]、临床疗效欠佳,且有一定的副作用。本研究以针刺足运感区结合“俞募配穴”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旨在寻求一种临床疗效佳、安全无副作用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与住院部,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脑卒中参照2007版《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等进行诊断。尿潴留参照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外科学》中的标准[4]:①检查时腹部视诊可见耻骨上区半球形膨隆,触诊腹部表面光滑有弹性,可叩及膨大膀胱,膀胱区叩诊呈浊音;②按压患者膀胱时尿意急迫,但排尿困难,尿量明显减少;③B超检查确诊为尿潴留。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风病和癃闭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现代医学脑卒中及尿潴留的诊断标准、中医学中风病和癃闭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病程为1~90天;③年龄40~69岁;④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能配合各项检查及治疗;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外伤性尿道损伤、阻塞、狭窄者;②存在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如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结石、肾脏肿瘤、肾衰等;③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呼衰、心衰等;④因意识障碍等原因影响表达者;⑤依从性差,不愿意接受相关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在中风病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足运感区结合“俞募配穴”治疗。取穴 :足运感区、肾俞、膀胱俞、秩边透水道、石门、关元、中极;操作 :患者侧卧位,嘱其在针刺治疗前尽可能排尽尿液,如保留导尿者应打开导尿管排空尿液。常规消毒穴位,双侧足运感区 :针尖与皮肤成15°进针40 mm,快速捻转至患者有重胀感后留针;肾俞、膀胱俞直刺10~25 mm;秩边透水道 :从秩边穴进针,向水道方向透刺使针感抵达小腹及会阴部;石门、关元直刺25~50 mm,中极直刺10~25 mm;以上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15 min行针1次,每天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为1天。

2.2 对照组

在中风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溴吡斯的明片(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1020867),每天3次,饭后30 min口服,每次60 mg,连续服用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膀胱功能积分

参照膀胱功能积分标准[6]:①0分 :自行排尿,膀胱容积400~500 mL,残余尿量0~50 mL,顺应性好;②1分 :自行排尿,膀胱容积400~500 mL,残余尿量50~150 mL,顺应性较好;③2分 :自行排尿,膀胱容积350~450 mL,残余尿量150~250 mL,顺应性差,需间断导尿排空膀胱;④3分 :不能自行排尿,需定期冲洗膀胱、保留导尿,残余尿量大于250 mL。

3.2 膀胱残余尿量

根据B超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

3.3 总体疗效观察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规定 :①痊愈 :拔除尿管后可自行排尿,临床症状消失,残余尿量0~50 mL;②显效 :拔除尿管后可自行排尿,临床症状缓解,少腹胀痛减轻,但排尿不畅,残余尿量50~150 mL;③有效 :拔除尿管后可自行排尿,临床症状缓解不佳,少腹明显胀痛,残余尿量大于150 mL;④无效 :拔除尿管后患者无法自行排尿,临床症状无改善。

3.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不同的资料采用不同方法。无序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有序分类资料用Ridit分析或秩和检验;数值变量资料,当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两组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当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时,采用非参数检验如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5 治疗结果

3.5.1 两组膀胱功能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患者膀胱功能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积分比较 (例)

3.5.2 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减少,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5.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5.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0.00%,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16.67%,其中流泪1例,腹泻2例,恶心呕吐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尿潴留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尿潴留主要是由于脑血管意外损伤大脑旁中央小叶所致,因旁中央小叶是最高级排尿中枢,脑血管意外损伤可导致膀胱反射性排尿减弱或消失,从而无法自行排尿导致尿潴留[8]。由于膀胱长期压力增高,外括约肌痉挛,引起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功能失调,排尿阻力增大[9],此外,焦虑、恐惧的情绪也可导致逼尿肌收缩无力,膀胱过度充盈,进一步加重尿潴留症状。

中医学将尿潴留称为“癃闭”,其病位主要在肾和膀胱,且与三焦、肺、脾、肝有着密切联系[10]。针灸治疗癃闭由来已久,疗效显著,为现代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中风后瘀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现代研究发现头针治疗可显著增加脑血流量,使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从而协调外周横纹肌或平滑肌张力,恢复膀胱括约肌与逼尿肌的功能[11]。中风后尿潴留多由脑血管损伤引起中央旁小叶功能障碍导致,足运感区是中央旁小叶的头皮对应区域,因此针刺足运感区能够治疗中风引起的尿潴留[12]。

“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腹募穴、背俞穴分别是脏腑之气汇聚在胸腹部和背部的腧穴,一前一后,一阴一阳,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治疗充分体现了经络的整体观和调节脏腑阴阳的作用。膀胱俞、肾俞均为背俞穴,同属膀胱经,《灵枢·经脉》云:“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取膀胱俞、肾俞可调节膀胱气化和肾的水液代谢功能[13]。石门为三焦经募穴,关元为小肠募穴,中极为膀胱经之募穴,同属任脉,为任脉要穴,可治疗遗尿、小便不利等[13],任脉为“阴脉之海”,可调节全身阴经经气,肝、脾、肾足三阴经与任脉在小腹会通,针刺这3个穴位可通任脉和足三阴经的气血,从而调理肝、脾、肾。从以上穴位解剖结构上看,其所处神经丛也正好支配排尿功能[14-17]。秩边透水道是定向深透法,使针感自达病所,如《千金要方·大小便病》中云:“秩边主癃闭不通,不得小便”,可有效治疗深部组织之顽疾。

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足运感区结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医药物治疗,且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发生,便于推广应用。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仍有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容易造成主观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减少误差,使针灸在治疗中风后尿潴留上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尿量尿潴留中风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