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缓控释肥在双季稻上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9-12-18胡铁军张怀杰郑佩君李能辉
胡铁军 张怀杰 郑佩君 李能辉
(1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 315400;2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农办 315400;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15400)
缓释肥是通过养分的化学复合或物理作用, 使有效养分能随时间的推移而缓慢释放的一种化学肥料,在平衡施肥、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已成为肥料发展的主攻方向[1]。但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不同缓释肥在养分比例和理化性状方面存在本质差异,以致在其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对作物产生一定影响。为此,笔者特选取3种市场售价接近且反响较好的缓释肥,进行了其在双季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比较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8年设在浙江省余姚市阳明街道芝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内进行,供试田块土壤类型为青紫泥,土壤有机质含量为45.11 g/kg,全氮含量为2.35 g/kg,碱解氮含量为207.20 mg/kg,有效磷含量为11.50 mg/kg,速效钾含量为57.50 mg/kg,pH为6.02。供试早稻品种为“中早39”,晚稻品种“宁88”,栽培方式为育秧移栽。供试肥料为金正大缓释肥(24-8-16)、好乐耕缓释肥(20-8-12)、茂施缓释肥(28-11-12)、水稻专用配方肥(17-17-17)、46%尿素、12%过磷酸钙、60%氯化钾。
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早稻试验:设处理(1)纯氮用量为214.5 kg/hm2,处理(2)、(3)、(4)纯氮用量均为 177 kg/hm2,各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纯磷、纯钾用量均为76.5 kg/hm2,具体肥料运筹见表1。早稻于3月15日播种,4月14日移栽,基本苗数为117万苗/hm2,7月4日收获。
晚稻试验:设处理(A)纯氮用量为274.5 kg/hm2,处理(B)、(C)、(D)纯氮用量均为213 kg/hm2,各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纯磷、纯钾用量均为102 kg/hm2,具体肥料运筹见表1。晚稻于7月12日播种,8月14日移栽,基本苗数为87万苗/hm2,11月30日收获。
表1 水稻缓释肥试验肥料运筹 (单位:kg/hm2)
试验各处理均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667 m2,小区间设田埂。
1.3 调查项目
每小区固定10丛作为调查对象,从水稻返青期到抽穗期,每5 d调查1次分蘖数,并做好记录。于水稻成熟期,每小区选5穴进行考种,测定产量、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稻试验
由表2可知,在早稻试验中,施用缓释肥的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其中处理(2)的产量最高,为9 074 kg/hm2,处理(4)次之,产量为8 738 kg/hm2,处理(2)、(3)、(4)分别比处理(1)增产18.6%、11.6%、14.2%。由此可知,施用缓释肥可增加早稻产量。从产量构成上看,各处理的水稻株高差异不明显,处理(2)、(3)、(4)的千粒重分别比处理(1)高6.1%、3.5%、5.2%,且施用缓释肥的水稻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均比常规施肥高。
表2 各施肥处理对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2 晚稻试验
由表3可知,在晚稻试验中,施用缓释肥的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其中处理(B)的产量最高,为8 941 kg/hm2,处理(A)的产量最低,仅为7 952 kg/hm2,处理(B)、(C)、(D)的产量较处理(A)分别增产12.4%、8.2%、5.9%。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株高在78.5~85.4 cm, 以处理(B)为最高, 其余处理表现为处理(D)>处理(C)>处理(A);有效穗数也以处理(B)为最高,为346.5万穗/hm2, 其余处理表现为处理(C)>处理(D)>处理(A);各处理的每穗实粒数在102~119粒,每穗总粒数在107~125粒,千粒重在24.1~26.4 g,且这3个指标的数值均是施用缓控释肥高于常规施肥。
表3 各施肥处理对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 结 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稻试验中,施用缓控释肥的水稻比常规施肥增产11.6%~18.6%,在晚稻试验中,施用缓控释肥的水稻比常规施肥增产5.9%~12.4%,且均以施用金正大缓释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由此可知,一次性基施水稻缓控释肥可显著提高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优化穗粒结构,从而达到水稻增产的目的。因此,在当地缓释肥售价接近的前提下,双季稻生产上建议施用金正大缓释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