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粳8号”适宜稻作方式筛选试验初报
2019-12-18陈素芳滕志英屠灿英李见芹
陈素芳 滕志英 屠灿英 李见芹 陈 英 陈 东
(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育种研究院淮安研究所,江苏省淮安市 223216)
“华粳8号”(原名“华0556”)系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410413/华粳6号//淮稻11”配组,后代按系谱法进行人工选择,于2011年育成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于2016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编号:苏审稻201607)。该品种具有分蘖性强、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好、熟相佳等特点,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特别是对稻瘟病有较好的田间抗性,适宜在江苏省淮南稻区作麦后迟播稻种植,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为更好地发挥“华粳8号”的产量优势,笔者进行了直播、机插、人工移栽3种稻作方式对“华粳8号”生育特性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7年设在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育种研究院淮安研究所的展示基地内进行。基地位于淮安市楚州区白马湖农场,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粘壤土,地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为小麦,每667 m2单产在400 kg左右,小麦收获后秸秆机械切碎全量还田。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直播、机插、人工移栽3种稻作方式(以下分别简称直播稻、机插稻、移栽稻),种植面积均为 0.8 hm2。
1.2.1 直播稻
于6月4日进行旱直播,每667 m2播种量为6 kg。直播稻全生育期每667 m2施纯氮22.1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6 kg,基蘖肥和穗肥中氮肥用量比为8∶2。
1.2.2 机插稻
采用塑盘育秧,于5月26日播种,每盘播种量为100 g,秧田与大田的面积比1∶80,6月16日机插,行株距为25 cm×12 cm,每667 m2栽插2.2万穴,每穴栽插4~5苗,每667 m2基本苗数为7.5万苗。机插稻全生育期每667 m2施纯氮21.6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6 kg,基蘖肥和穗肥中氮肥用量比为7∶3。
1.2.3 移栽稻
采用水育秧,于5月10日落谷,6月10日人工移栽,行株距为30 cm×14 cm,每667 m2栽插1.6万穴左右,每穴栽插3~4苗,每667 m2基本苗数为5.9万苗。移栽稻全生育期每667 m2施纯氮20.5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6 kg,基蘖肥和穗肥中氮肥用量比为7∶3。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生育期记载
记载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播种期、移栽期、抽穗期、成熟期等)。
1.3.2 群体叶龄和茎蘖动态
机插稻、移栽稻连续选择具有代表性、生长一致的植株10穴,进行定点标识考查,每处理重复2次,活棵期至抽穗期每5 d调查1次叶龄和茎蘖增长情况,直播稻取0.25 m2具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定点标识考查,每处理重复2次,出苗期至抽穗期每5 d调查1次叶龄和茎蘖增长情况。
1.3.3 叶面积指数变化
于N-n期、孕穗期、抽穗期,各取有代表性且生长正常的植株5穴,用长宽系数(0.75)法,测量绿叶面积,计算叶面积指数。
1.3.4 干物质运转和积累
于N-n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取有代表性且生长正常的植株5穴,放入105 ℃烘箱杀青30 min,然后在70 ℃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干物质积累量。
1.3.5 株 型
于成熟期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测量其株高、各节间长度和穗长。
1.3.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于成熟期考种调查产量构成因素,并测实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全生育期差异较大,其中移栽稻全生育期最长,为166 d;直播稻全生育期最短,为147 d,分别比移栽稻和机插稻短19 d、6 d。3种稻作方式的水稻生殖生长期(抽穗至成熟天数)差异不大,为54~60 d。但营养生长期(播种至抽穗天数)差异较大,其中移栽稻最长,为106 d;直播稻最短,为93 d,比移栽稻短13 d;机插稻为99 d。表明3种稻作方式的水稻全生育期差异主要来自营养生长期。
表1 “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生育进程
2.2 叶龄进程
由图1可知,“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叶龄进程变化较大,同一时期叶龄进程表现为移栽稻最快,直播稻最慢,机插稻介于两者之间。其中,移栽稻由于播种期较早,生育进程较快,同一时期比直播稻早2.0~3.8叶,比机插稻早1.0~2.9叶。总叶片数以移栽稻最多,达17张叶片,直播稻最少,为15张叶片;机插稻介于两者之间,为16张叶片。
图1 “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叶龄进程
2.3 株高及节间长度
由表2可知,“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株高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直播稻株高最低,为98.70 cm,其次是机插稻,为100.05 cm,移栽稻最高,为104.80 cm。同时,“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节间长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基部第1、第2节间的长度均表现为直播稻>移栽稻>机插稻,因此,直播稻发生倒伏的可能性较大;穗下节间长度则表现为移栽稻>机插稻>直播稻,说明直播稻的产量潜力比移栽稻和机插稻小。
表2 “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株高、穗长及节间长度(单位:cm)
2.4 在田苗数
由图2可知,“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在田苗数增长和消亡趋势不同。移栽稻、机插稻在栽插后5~10 d处于缓苗期,分蘖发生停滞,缓苗期过后,在田苗数增长速度表现为移栽稻比机插稻快,苗数达到高峰期后,在田苗数表现为机播稻比移栽稻多;而直播稻没有缓苗期,进入分蘖期后,在田苗数增长速度最快,在田苗数明显高于机插稻和移栽稻。3种稻作方式的高峰苗数表现为直播稻>机插稻>移栽稻。苗数达到高峰期后,3种稻作方式的在田苗数均开始下降,以直播稻的群体茎蘖消亡速度最快,机插稻和移栽稻的群体茎蘖消亡速度较平缓,说明直播稻的群体质量差于机插稻和移栽稻。
图2 “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在田苗数
2.5 叶面积指数
由表3可知,“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叶面积指数间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随着生育进程的发展,前期3种稻作方式的叶面积指数均直线上升,但从孕穗期到抽穗期,直播稻和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直播稻,呈直线下降趋势,而移栽稻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华粳8号”孕穗期叶面积指数介于6.30~10.44之间,表现为直播稻>机插稻>移栽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介于5.50~8.04之间,表现为机插稻>移栽稻>直播稻。
表3 “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叶面积指数(LAI)
2.6 干物质积累
由图3可知,在N-n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移栽稻>直播稻>机插稻;在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机插稻>直播稻>移栽稻;在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机插稻>移栽稻>直播稻;在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移栽稻>直播稻>机插稻。在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移栽稻最多,每667 m2为531.73 kg。水稻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机插稻孕穗期由于群体较大,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但因植株个体生长不健壮,故在抽穗期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少,产量潜力较小;移栽稻由于播种期较早,在N-n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在抽穗到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产量潜力较大。
图3 “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
2.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4可知,实际产量以移栽稻最高,每667 m2为740.0 kg;机插稻次之,每667 m2实际产量为717.5 kg;直播稻最低,每667 m2实际产量为693.0 kg,分别比移栽稻和机插稻每667 m2减产47.0、24.5 kg。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以机插稻最多,每667 m2为26.3万穗,其次是直播稻,每667 m2为23.2万穗,移栽稻最少,每667 m2为22.1万穗;每穗总粒数以移栽稻最多,为149.2粒,直播稻最少,为110.3粒;结实率以直播稻最高,为96.2%,分别比机插稻和移栽稻高3.0%、2.0%;千粒重以直播稻最高,为28.3 g,分别比机插稻和移栽稻重1.4、1.8 g。
表4 “华粳8号”不同稻作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华粳8号”是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中熟中粳稻品种,采用人工移栽种植,产量虽较高,但生产过程较为繁琐,成本较高;而采用机插、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种植,也均能取得高产、高效的效果,且种植便捷。因此,“华粳8号”宜采用机插、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种植。
“华粳8号”作机插稻种植,早发性较好,可通过调节行株距,增加种植密度,群体与个体较为协调,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有效穗数,且穗型较大、产量高。因此,“华粳8号”可作机插稻种植。
直播稻因不育秧、不插秧,简化了种植程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因而被广大农民自发应用。但“华粳8号”作直播稻种植时,播期宜早不宜迟,适播期应掌握在6月上旬,最迟不迟于6月15日;同时,由于“华粳8号”分蘖性强,作直播稻种植时用种量不宜过高,一般每667 m2播种量在5~6 kg;此外,由于“华粳8号”的产量构成特点是穗多粒少,群体与个体矛盾较大,抗倒能力弱,高产隐患多,因此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矛盾是“华粳8号”作直播稻种植取得高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