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臂CT技术在AICD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2019-12-18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程美雄
脑血管由于堵塞引起脑细胞血氧供应不足容易使患者出现脑梗死,若未经及时治疗,会造成残疾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AICD)为颅脑血管病变所致,近年来由于膳食结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AICD发病率逐年上升[2]。AICD患者接受介入手术是临床上常用治疗手段,其可将治疗药物如尿激酶等传送到病变位置,可以达到改善循环、抗凝以及溶栓等作用[3]。C臂CT技术可以快速对血管病变、脑血管介入手术后灌注所致出血情况予以准确评估,并能够有效显示介入支架与脑内血管关系。临床上常用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作为检查AICD检查金标准,可以有效改善脑血管病检出情况[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AICD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使用影像学检查资料,旨在显示C臂CT技术在AICD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价值,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11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检查影像学资料。纳入标准:①病情诊断符合相关AICD标准[5];②患者病情均使用MRI或脑CT证实;③均接受介入治疗手术;④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存在明显心肺功能受损;②近期有颅内出血史;③血压控制不理想;④动脉栓塞程度严重;⑤近期有心肌梗塞;⑥哺乳以及妊娠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臂CT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分别作为CT组和DSA组。所有患者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24~69岁,平均(41.35±4.33)岁;前、后循环障碍各56和59例。
1.2 方法
1.2.1 C臂CT:检查仪器使用型号为西门子双平板探测器血管造影系统检查,模式使用20s直接数字化X线射影。患者摆正头部,扫描范围从颅底到颅顶,仪器配备平板和球管探测器在头部旋转采集20s,相关参数设置:0.40°/F,30F/s;旋转角度为200°;Focus:Small;总旋转角度200°;490帧;矩阵为512×512。采集图像完成后上传至工作站处理以获取CT图像。也可在20s直接数字化X线射影技术下注入造影剂来获得血管以及脑组织图像。
1.2.2 3D-DSA扫描:检查同样使用型号为西门子双平板探测器血管造影系统,患者仰卧,导管置入AICD病变位置,获取颈动脉正方向侧位DSA图像。以320mg/mL剂量注入6mL碘佛醇用作对比剂,注入速度为4mL/s。选取3DDSA任务模式,将AICD病变位置作为扫描重点,12mL碘佛醇以流速2.5mL/s注入颈动脉,对比剂注入后延迟1.0s后开始DSA图像扫描,相关参数设定为帧频4F/s,旋转角度200°,时间为5s,旋转速度40°/s。扫描结束后,经处理后获得3D图像,依据要求得到再次重建图片。
1.2.3 影像分析: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复查获取C臂CT以及3D-DSA扫描图像,其阅片由神经介入医生和影像学医生一同完成,2位医生意见一致表示阅片有效。
1.3 观察指标 分析图像C臂CT影像学,比较两组患者AICD类型,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情况,介入治疗后并发症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之间比较分别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差异,分别表示为(±s)和%。差异显著用P<0.05。
2 结 果
2.1 C臂CT影像学分析 患者C臂CT脑部血管图像显示动脉出现狭窄,且远端狭窄位置有血栓,其后DSA证实C臂CT检查结果;介入手术将血栓栓子取出后血栓情况消失而其狭窄情况未改善,其后患者植入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检查显示狭窄消失,C臂CT检查显示治疗后有高灌注征象,如图1-4所示。
2.2 两组患者AICD类型比较CT组患者检出AICD类型检出率情况与DSA组检出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如表1所示。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病变长度、最小直径、直径狭窄程度和面积狭窄情况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AICD类型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介入手术并发症检出情况比较
图1-4 AIC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影像。图1 介入治疗前C臂CT动脉图像;图2 介入治疗前DSA动脉图像;图3 血栓栓子取出后造影图像;图4 植入Apollo球囊扩张支架C臂CT图像。
2.4 两组患者介入手术并发症检出情况比较 CT组对于介入手术后并发症检出率(10.43%)显著高于DSA组(2.61%)(P<0.05),见表3。
3 讨 论
AICD又被称为脑卒中,因为残疾率以及死亡率较高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主要疾病之一,给患者以及社会带来较重负担[6]。AICD患者颅内血管病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患者血管堵塞、血流变慢等,这些变化导致患者容易形成血栓,脑部出现部分血流供应不足,脑组织血氧供应不足以及组织坏死,从而导致大部分患者出现程度不同肢体功能受损[7]。介入治疗需要对患者脑内情况进行确诊作为治疗时依据,依据C臂CT相关功能,患者通过静脉注入对比剂来采集血管图像,通过这些血管信息可以有效了解血管病变情况如血管病变情况、病变位置、血管狭窄情况;随后患者将血栓栓子取出后进行检查评估介入治疗效果,对于效果不理想者再行支架植入以及球囊扩张等来溶栓并改善患者血管病变,促进患者脑部血流供应情况,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8-9]。
C臂CT技术为使用平板探测器和C臂旋转功能来获取CT图像,C臂旋转功能其能够有效显示患者组织以及骨骼情况;三维血管造影获得融合CT图像。融合CT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可以得到容积重建、表面遮蔽、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影投影等效果图,C臂CT图像可以获得矢状图和轴状图,还能够得到不同角度重建[10-11]影响。在患者介入治疗前,C臂CT可以有效了解患者脑部血管血流情况,清楚显示患者血管中凝块,反映患者血管狭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病变长度、最小直径、直径狭窄程度和面积狭窄情况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CT组患者检出AICD类型检出率情况与DSA组检出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DSA作为诊断脑部血管疾病金标准,可以精确反映患者狭窄程度、血栓情况。C臂CT对于狭窄检查情况检查与DSA检出情况差异不显著,表明C臂CT检查对于血管狭窄情况以及血管异常情况检查效果可与AICD检查金标准DSA相当。所以在进行介入手术之前获取狭窄以及血栓情况为后期介入手术提供相关依据。
C臂CT不仅可以为介入手术提供相关影像学依据,还可快速检出术后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对颅脑组织以及血管伤害,改善患者治疗效果[12]。介入手术后部分患者仍面临着术后脑出血风险,在发现患者出现出血症状需要立即进行对症处理。脑出血为AICD介入术后重要并发症之一,在发现病情后立即处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挽救患者生命[13]。DSA检查仅可以通过造影可见少量患者出现对比剂外溢情况,不能有效发现患者介入手术术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而造影剂外溢容易导致患者脑血管发生痉挛,甚至加重患者病情,这些使用DSA均不能有效检出。本研究结果显示CT组对于介入手术后并发症检出率(10.43%)显著高于DSA组(2.61%)。C臂CT可以在短期内使用断层扫描图像快速对患者介入手术后出血等并发症进行有效诊断。虽然C臂CT成像质量较螺旋CT差,但其足以清楚显示脑部结构以及介入手术出血情况,并对出血位置进行定位[14]。患者在介入手术完成后C臂CT检查一旦发现脑部出现出血症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提示C臂CT成像快速便捷以及有效性。脑部支架由于需达到颅内血管解剖结构特点还需满足小但支撑力好以及弹性好等要求,导致其在普通条件下观察不清。C臂CT可以清楚显示支架置入后贴壁以及网眼张开程度,所以使用C臂CT可以有效评估术后患者血管中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后续治疗[15]。
AICD患者介入治疗时使用C臂CT对于血管病变以及狭窄程度检出效率与AICD检测金标准DSA相似,但其可以有效检出介入手术后患者并发症,便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应用价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