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效应研究
2019-12-18高祥杰
□ 高祥杰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 广州 510320)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十分注重的问题,虽然国内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但对提高质量和转型升级的需求更加迫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途径之一是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可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山东省“十三五”规划仍提出优化结构和加快转型升级,正如何青松、杨川(2013)的实证研究表明山东省的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各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陈明、魏作磊(2018)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双向开放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双向开放是服务业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因素,同时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都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服务业生产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行业与其它行业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并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内在关联,来引导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山东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山东省的经济发展。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可获得的山东省投入产出表来获取数据,并参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大致分类①,同时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以及教育事业等九大部门。本文数据来源是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山东省投入产出表(42部门)。由于这三年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有差异,因此不同年份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部门的个数和名称有一定差异,具体分类后续表格中会有体现。
(二)研究方法
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可被称之为产业关联,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投入和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就是投入产出分析法,迄今其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常规核算手段,同时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都基于投入产出表,因此,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效应进行研究,主要利用以下指标和公式:
1.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前向关联系数)
其中,ωi表示第i个行业的中间产品需求系数,是第i个行业的关联效果的指标,Xij表示第j个行业在生产中消耗的第i个行业产品的数量,Xj表示第i个行业产品总量。
该指标反映了某行业产品作为中间消耗品或需求的数量占总产出的比例,中间产品需求系数越大,其他行业对该产品的需求就越大,那么该行业对其他行业的推动作用越大。
2.中间产品投入系数(后向关联系数)
其中,μj表示第j个行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系数,是第j个行业的关联效果的指标,Xij表示第j个行业在生产中投入的第i个行业产品的数量,Xj表示第i个行业产品总量。
该指标反映了某行业在生产中投入的各个行业的产品占总产出的比例,中间产品投入系数越大,对其他行业的产品需求就越大,那么该行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越大。
3.感应度系数
其中,ri表示第i个行业的感应度系数;bij表示第j个行业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所需的第i个行业产品的数量,是列昂惕夫逆矩阵(I-A)-1的系数。
感应度系数(又称推动系数),公式中的分子表示各个行业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所需第i个行业产品的数量的总和,分母表示各个行业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所需的平均每一个行业的产品数量。因此,推动系数大于1,表示该行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大,即系数越大,推动作用越大。
4.影响力系数
其中,Sj表示第j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又称带动系数),公式中分子表示某个行业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所需各个行业产品的数量的总和,分母表示各个行业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所需的平均每一个行业的产品数量。因此,带动系数大于1,表示该行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大,系数越大,带动作用越大。
三、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效应分析
(一)直接关联效应分析
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因为在一般的经济活动中,每个产业要素需求是其他产业的产品,同时自己的产品也是其他某些产业的要素供给,若某一产业的生产活动是单箭头,则该产业无法长期生存下去。产业关联可以根据产业关联来体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关联系数(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和中间产品投入系数)分析某产业的直接关联效应。
表1、表2和表3列出了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及其排名情况、中间产品投入系数及其排名情况和行业所属类型,其中类型判断依据是:与关联系数的平均数进行比较,若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大于平均数,则为前关联,若中间产品投入系数大于平均数,这位后关联,两者都大于平均数则为前后关联,两者都小于平均数则为不关联。对照表中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排名是否在前21来简单判断其关联关系,我可以可以看出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数据都有改变,总体上来看,产业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越来越少,其中2002年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和科学研究事业六个行业的中间产品需求系数较大,排序在前21,可视为属于前关联;2007年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金融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五个行业的中间产品需求系数较大,排序在前21,可视为属于前关联;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个行业的中间产品需求系数较大,排序在前21,可视为属于前关联;总之主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直保持前向关联的类型,因此这几个行业对下游行业的推动作用比较大。但这些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数行业到2012年处于垫底的位置,因此山东省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以及继续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表1 2002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中间产品投入和需求情况
表2 2007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中间产品投入和需求情况
表3 2012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中间产品投入和需求情况
(二)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通常,感应度表示一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影响力表示它影响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不同产业的感应度和影响力一般也不同,同时我们可以根据波及效应来看产业关联关系
表4、表5和表6列出了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感应度系数及其排名情况、影响力系数及其排名情况和行业所属类型,其中类型判断依据是:与关联系数的平均数1进行比较,若感应度系数大于1,则为前关联,若影响力系数大于1,这位后关联,两者都大于1则为前后关联,两者都小于1则为不关联。对比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每年的数据都有改变,2002年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和金融保险业三个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视为前关联;2007年仅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视为前后关联;2012年仅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视为前关联。总体上来看,产业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一开始就不多而且越来越少,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直保持前向关联的类型,因此这个行业对下游行业的推动作用比较大。但这些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数行业到多数处于垫底的位置,因此山东省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仍需要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以及继续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表4 2002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情况
表5 2007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情况
表6 2012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情况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的基础数据是山东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三年的投入产出表,根据其计算出各年生产性服务业中不同行业的中间产品需求系数、中间产品投入系数、推动系数和拉动系数,并据此进行直接关联效应分析和产业波及效应分析,可以发现:一、整体看,无论是否考虑波及效应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效应都不强,而且主要是前向关联关系,因此多数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谈不上对上游产业有带动作用,而且多数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对下游行业的推动作用都在减弱;二、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发展极其不平均,在拥有排名靠前的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的同时,也有行业处于垫底的位置;三、对科学研究的重视不够,其多个数据都排名比较靠后,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四、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服务类行业排名比较靠后。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业,一方面与工业、建筑业和农业等实体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另一方面为制造业提供中间需求的人力和知识资本,经济发展的分工协作需求使得延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推动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要依托优势产业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链体系上游拓展和下游延伸,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勾连关联,主要是发挥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提高其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和拉动山东省经济的发展;二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同时,利用产业链上的横向、纵向依存关系实现空间集聚;三要在山东省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原来处于优势的行业,要维护这些行业的持续发展,避免因其发展出现急剧恶化,引起山东省的经济波动,特别要加强推进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业的发展,转变其劣势地位,发展成优势产业,因为基础科学是未来任何技术进步的必要前提,基础研究可以带来发明和创新,尤其是,复杂的创新网络阐释新的商业模式“全球商业化”,因此科技创新育成体系(创新供应链)就尤为重要。
注释:
① 本文作者无法获得细分到用国民经济行业小类顺序代码的投入产出表,因此无法做到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