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竞争背景下的东北亚国家间博弈格局浅析
2019-12-18马晓丹
马晓丹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7)
东北亚就自然地理的角度讲,主要包括西北太平洋及其沿海地区,范围涉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而下,包含中国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和朝鲜半岛等一系列地理单元,涉及亚洲大陆东北部地带,海上主要包括日本列岛及东北太平洋相关岛屿。从自然地理角度进行分析,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朝鲜与韩国两个半岛国家及日本国。由于地处中国、俄罗斯、日本几个全球性和地区性大国的势力交汇处,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东北亚地区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下大国角力的主竞技场之一。
一、美国争夺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回顾
美国历来重视对于东北亚地区事务的关心和利益的争夺,1899年美国麦金利政府的国务卿海约翰宣布“门户开放”政策以维护美国在华利益,并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排挤欧洲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政治影响力。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涵盖面并不大,因此在更多时候采取间接方式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格局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超强的综合国力执世界各国之执牛耳,杜鲁门政府欲实现对全球政治格局的重组主导权,构筑美国全球利益网络,但与此同时必须与同为二战战胜国的苏联实现各自利益的战略平衡和各自利益最大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原先制定的东北亚战略格局网被打破,美国基于阻止社会主义势力对战后东亚格局的主导权和遏制中国和朝鲜的共产主义政权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组织联合国军对朝韩战争进行干涉,此外还扶持日本保守势力上台,放宽对日本战后制裁,重新武装其军事力量,企图以日本和韩国为基地,实现其遏制中国、朝鲜、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的。
二、“印太”战略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政策
美国的“印太”战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美国军队重新进驻亚太地区,原因有二:其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的存在一直没有中断,冷战期间美国通过《东南亚国家条约》和《巴格达条约》联合了东南亚、南亚的十几个国家构筑了一道反社会主义国家的网络,与日本在1954年签订《美日安保条约》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不断强化美日安保同盟,以日本为核心,南起澳大利亚北至阿拉斯加构筑起三条岛链以遏制中苏两国。美国在上述国家建立的大量的军事基地并驻有军队,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实行战略撤退。但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依然存在,只不过把主力撤退到第二岛链,美国依旧掌控着东北亚地区的关键性战略要地和维持着同韩日两国的同盟关系。其二,美国的“印太”战略不是普遍撒网式的全面战略性攻势,二是突出重点的区域性战略力量重组。美国在进行反恐战争的近十年间,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人民解放军反介入作战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实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愿同中国进行经贸合作,孔子学院的全球设立和世界各地举行的中国文化年活动有力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国软实力的世界吸引力。中国已经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美国对此十分忌惮。美国的另一大对手俄罗斯经历了苏联解体后十几年间的转型阵痛,在普京政府时期,由于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以来与能源出口赚取外汇的俄罗斯经济竞争力增强,有了充足的财政支持进行军事设备的升级换代,在国际场合有了和美国叫板的“底气”。美国十分警惕中国和俄罗斯结成战略同盟阻止美国的全球霸权计划。美国迫切需要在全球性战略要地和热点区域取得主导权,以应对中俄两国的国力提升导致的国家崛起,延缓多极化国际政治新格局的到来。
自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实行“印太”战略以来,东北亚地区大国势力纵横捭阖、激烈交锋。朝核危机、中日钓鱼岛争端、俄日岛屿争端等诸多矛盾日益激化,在这一些列危机和争端的背后都可看到美国的影子。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分析,美国政府一方面宣称在中日争端问题上不持立场,另一方面却在暗中支持日本,美国军方也在中日岛屿争端中煽风点火,借机强化美国在日本的驻军实力,把诸多先进武器从美国本土调至日本及附近的美军军事基地,遏制中国之意明显。日本方面也积极迎合美国的“印太”战略,日本自民党重掌政权以来,在政治上不断鼓吹修改日本和平宪法,强化政府的右翼保守色彩;经济上实行量化宽松的财政政策;军事上制定新的国防计划大纲,力图把自卫队升级为国防军,从美国购置大量先进装备,为应对中日岛争组建海军陆战队,把军队战略重心转移到西南方向;外交上实行价值观外交,以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为名拉拢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形成包围圈。
三、中国应对“印太”战略的措施初探
美国“印太”战略使中国经济建设的外交环境急剧恶化,中国面临美国及其盟国的战略围剿,如何让应对这一战略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首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绝不改变,向世界人民表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做损害他国利益的事情。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在国与国关系问题处理上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上坚持独立自主政策,本地区问题应当由本地区人民自行解决,坚决反对霸权国家和境外势力对本地区事务的不合理干涉。中国愿本着友好相处、互利共赢的态度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任何问题。
其次,经贸合作是中国解决东北亚危机的突破口,长期以来中国同周边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往来十分频繁,但现在的贸易结构不尽合理,中国出口的主要以工矿厂品和低级工业制成品为主,市场竞争力不足,过度依赖与向欧美市场出口,当欧美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时,中国商品往往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摆脱对于欧美市场的依赖,充分发掘东北亚广阔的消费市场,加大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高层次经济交流,学习日过企业先进的制造业工艺和企业管理经验对于中国工业化实现升级转型和优化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均有相当的益处。东北亚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快行时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地区必然形成新的具有相当实力的中产阶层消费群体,针对该群体制定新的市场营销策略将有利于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加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地位,使中国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最后,中国要善于运用“软实力”和“巧实力”。东亚为世界古文明重要发源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各国交流的重要依托。扩大双方公民往来彼此的旅游规模,欢迎更多朋友了解各自的文化、体验各自的风俗,在东北亚国家举办“中国年”和在中国举办“东亚文化节”。此外,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形式各异的艺术交往也能促进各国人民的友情,东北亚各国还可以联合举办艺术展览会,把自身优秀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展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
中国和东北亚诸国均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于促进中国同东北亚各国之间各层次的友好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东北亚国家处于“一带一路”的东部起点,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能巨大,合作意愿强烈。“一带一路”倡议为新时代中国同东北亚各国往增添新动能,搭建新平台,创造新机遇。这一切对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实力和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以及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