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錫恩與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

2019-12-18戚學民

中华文史论丛 2019年4期

戚學民

提要: 纂修官潘錫恩對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有重大貢獻,但以前學界未有關注。潘錫恩在道光二年至三年間,纂輯了清史《文苑傳》的十四個正傳,幾達該書第一次稿正傳數量的三分之一,對該稿的成書意義重大。潘錫恩對《文苑傳》的論述也有重要貢獻,本文討論了他在詩學史和史學兩方面工作。潘氏幫助書寫了《文苑傳》詩學主幹,確立了以王士禎爲中心的順康詩學史論述主線,確定了《文苑傳》的詩學史記載開端,並延伸到雍正乾隆朝。在此過程中他强化了《文苑傳》所記清朝詩學特色,記載了崇宋詩潮流的興起。潘錫恩通過纂輯《谷應泰傳》等幾個傳記,建立了《文苑傳》的史學板塊,以《明史》纂修爲線索,凸顯了清代史學的特色。

關鍵詞: 清史《文苑傳》 潘錫恩 詩學史 史學

清史《文苑傳》是清代官方“文學批評史”,纂修歷時百年,有多個成形稿本,内藴豐富,但很少得到研究。依靠現有檔案,我們可以深入討論。其中《文苑傳》第一次稿是開創之作,有特别意義,而此前未有研究。檔案爲此問題投放了光明。筆者曾簡略介紹其文獻情況,以及該書關於古文和詩學的記載。(1)筆者曾考證,臺北“故宫博物院”藏題名爲《欽定國史文苑傳》的鈔本,是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僅有的鈔本。參見戚學民《欽定國史文苑傳鈔本考》,《文學遺産》2017年第6期。關於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的研究,還有戚學民《桐城傳人和文苑列傳》,《社會科學戰線》2017年第4期;戚學民、温馨《昭代雅音,漁洋爲宗: 王士禎與清史〈文苑傳〉順康詩學史的書寫》,《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18年第2期。關於清史《文苑傳》的系統研究目前尚未展開,有關的論文有朱曦林《清史館與清學史研究之風的形成——以繆荃孫〈清史稿·儒學傳〉、〈文學傳〉的編纂爲中心》,《漢學研究》第37卷1期,2019年,頁195—226。肖慧琛《光緒國史續修文苑傳纂修考略》,《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頁149—160。蘇曉方《〈清史稿·文苑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其他有關於《清史稿·文苑傳》和《清史列傳·文苑傳》的考訂補證和校點的研究,有陳茜的《〈清史列傳·文苑傳(三)〉訂訛》,《山東圖書館學刊》2017年第4期,頁104—107。吴戩《〈清史列傳·文苑傳〉校點訛失舉例》,《古籍研究》2015年第2期。其他有陸湘懷《〈清史稿·文苑傳〉補正》,《浙江師大學報》1996年第4期。官大梁《〈清史列傳·文苑傳〉正誤二條》,《史學月刊》1989年第6期。關於《清史稿·文苑傳》的内容考證,則有陸思麟《清人傳記中的章氏學術記載: 〈清史列傳·文苑傳〉章學誠傳考論》,《古典文獻研究》2015年第2期。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是清代官方第一個“文學批評史”,需要深入討論。其中纂修官對《文苑傳》的成書和其中文學史的書寫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需要重點討論。總纂官潘錫恩、陳用光和協修陳沆的工作尤其重要,他們三人纂修了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接近一半的正傳。其中潘錫恩對《文苑傳》成稿貢獻尤大,對深入認識該書記載很有價值,而學界未有研究。有鑑於此,本文基於臺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國史館《文苑傳》檔案,初步揭示潘錫恩的纂述之功。

相關檔案揭示了編纂信息,我們由此可以討論潘錫恩與清史《文苑傳》的成書。臺北“故宫博物院”清國史館檔案中有文獻編號701005225—701005245的二十個零散檔册,是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的一個工作本,其每一篇傳記都記載了纂輯者信息。比如《文苑王士禄傳》檔册在第二頁有“總纂官潘錫恩覆輯”字樣,(2)《文苑王士禄傳》,文獻編號: 701005244,臺北“故宫博物院”藏,頁2。《文苑劉大櫆傳》在第二頁則寫有“前總纂官陳用光纂輯,前總纂官潘錫恩覆輯”。(3)《文苑劉大櫆傳》,文獻編號: 701005230,臺北“故宫博物院”藏,頁2。根據檔案,我們瞭解到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的纂修官有陳用光、潘錫恩和陳沆,這批檔册顯示,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接近一半的傳記由陳用光和潘錫恩經手纂輯和修訂。上述二十篇檔册中,總纂官陳用光和潘錫恩纂輯了絶大部分,其中潘錫恩纂輯了十四篇,另外還覆輯了六篇。其他的稿件中,陳用光纂輯了五篇,陳氏纂輯工作情況本文暫不深論。本文僅討論潘錫恩對於纂輯《文苑傳》的重要貢獻。

潘錫恩,字芸閣,安徽涇縣人,光緒間《(重修)安徽通志》記他“嘉慶辛未進士,授編修,學問淵懿,尤究心水利”。(4)《(光緒)安徽通志·潘錫恩傳》,《續碑傳集》卷三三,《清代傳記叢刊》(116),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頁775。《清史稿》卷三八三有傳,(5)《清史稿·潘錫恩傳》稱其:“嘉慶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大考第一,超擢侍讀。道光四年,復大考一等,擢侍讀學士。”《清史稿》卷三八三,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頁11658。本傳將潘錫恩定位爲治河名臣。目前對潘錫恩研究很少,略及他的治河思想和文化事業。(6)王培華《清代江南官員開發西北水利的思想主張與實踐——潘錫恩畿輔水利四案及其學術價值》,《江海學刊》2004年第4期。林存陽《史籍考編纂始末辨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庾華《“清道光潘錫恩翻刻朱熹集易繫辭碑”的儒學文化内涵》,《孔廟國子監論叢(201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頁279—290。但潘氏有一項業績,學界未曾注意,即他曾爲清史《文苑傳》的纂輯做出重要貢獻。

潘錫恩任職國史館的情況我們只能瞭解大概。潘氏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中進士,按例兼差供職於國史館,十九年任國史館協修。嘉慶二十二年,大考第一,超擢侍讀。嘉慶二十四年他因父喪歸里。道光二年(1822)服滿,復任侍讀和國史館纂修及總纂官。道光四年大考,潘錫恩再得第一,升任國史館提調兼總纂官。鄧廷楨曾有詩《朱虹舫學士同年大考第一作詩志喜兼呈潘芸閣侍讀》,稱:“芸閣侍讀丁丑大考第一,今與虹舫同爲國史館提調,又同入高等,可稱盛事。”(7)鄧廷楨《朱虹舫學士同年大考第一作詩志喜兼呈潘芸閣侍讀》,《雙硯齋詩鈔》卷八,《清代詩文集彙編》(520),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10年,頁55下。朱虹舫即朱方增,他與鄧廷楨同爲嘉慶六年進士,因此鄧稱其同年。鄧廷楨因朱方增大考第一,特意作詩賀喜。此次大考應在道光四年,(8)關於此事,晚清頗多記載,比如徐世昌稱:“道光四年大考,慕陵賞其詩丹規其旁者四聯,遂列第一,特邀超擢,虹舫有詩紀事。”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一一六,北京,中國書店影印,1989年,3册,頁254上。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録》:“道光四年考試翰詹,賦‘昨夜庭前葉有聲’詩,硃筆加圈四聯,由翰林院侍讀學士擢内閣學士。”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録》卷二一,《續修四庫全書》(1685),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2年,頁553下。潘錫恩與朱方增同爲國史館提調。直到道光五年,潘錫恩以道員發往南河補淮揚道,(9)《宫中檔案全宗》:“新放江蘇道員潘錫恩奏爲奉旨發往江蘇以道員用謝恩事。道光五年十月十八日。”《宫中檔案全宗》,文獻編號: 04-01-13-0233-0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纔真正離開國史館。陳用光曾寫詩送别,回顧往昔:“十年秘閣共襟期,韓孟雲龍信有之。”(10)陳用光《送潘芸閣》,《太乙舟詩集》卷九,《清代詩文集彙編》(489),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10年,頁453下。算起來,潘錫恩從嘉慶十六年進史館到道光五年離京,恰好十年時間,期間與陳用光共事,私交甚篤。(11)很可能潘錫恩作協修時,就是協助陳用光纂輯《文苑傳》,所以陳用光走後,潘錫恩得以升任提調兼總纂,負責《文苑傳》的纂輯工作。

前述臺北“故宫博物院”藏《文苑傳》第一次稿檔册,有十四篇題有“總纂官潘錫恩纂輯”,是潘氏以總纂官身分纂輯《文苑傳》的證明。據前述情況推斷,潘錫恩擔任總纂官的時間應是道光二年至四年,那麽他纂輯《文苑傳》大致也在此期間。

潘錫恩在國史館纂輯上述《文苑傳》的具體時間還可以進一步落實。實際上,前述二十篇《文苑傳》檔册除提供纂輯、覆輯信息,本身也揭示了校閲、進呈的過程,依據其信息,我們可以獲知潘錫恩纂輯工作的較爲準確的時間。

上述二十篇《國史文苑傳》零散檔册均有校閲記録,詳細記載了國史館總裁、副總裁的校閲情況。此外,傳記中還貼有一些簽條,是總裁、副總裁提出的修改意見。校閲頁面與傳中的簽貼是國史館正副總裁工作的記録,爲研究國史纂修提供了相當直觀的信息,借此可理清《文苑傳》校閲的全過程,潘錫恩的工作情況也可以明瞭。

《文苑傳》檔册首先記載了這批傳記校閲的批次,分别題爲“第六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和“第十一次”。顯然國史館將二十篇傳記分爲五次進行校閲,每一批次各四篇傳記。(12)題爲第六次的有《龐塏傳》、《王士禄傳》、《馮景傳》、《吴嘉紀傳》,題爲第八次的有《邵長蘅傳》、《柴紹炳傳》、《李來泰傳》、《黄虞稷傳》,題爲第九次的有《計東傳》、《張鵬翀傳》、《谷應泰傳》、《宋琬傳》,題爲第十次的有《姚鼐傳》、《朱仕琇傳》、《趙青藜傳》、《劉大櫆傳》,題爲第十一次的有《陳儀傳》、《陳兆崙傳》、《蔣士銓傳》、《顧景星傳》。它們在順序上有明顯的延續性,且經過精心策劃,極有可能是國史館某一階段集中工作的成果。而每篇傳記扉頁是國史館總裁、副總裁的校閲記録,留存了校閲時間、簽名和簽貼情況。(13)比如《文苑陳兆崙傳》:“總裁 托 十二月十六日,曹閲(一簽) 十二月初七日,盧閲(二簽) 十二月十一日。副總裁 陸閲(四簽) 十二月初八日,王閲(一簽) 十二月初十日。”總裁、副總裁往往只題寫姓氏以明身分,時間是其校閲的日期,而簽數指校閲過程中簽貼的數量。見《文苑陳兆崙傳》,文獻編號: 701005228,臺北“故宫博物院”藏。校閲頁面記載第六次、第八次、第九次的總裁爲托、曹、盧,副總裁是王、湯。第十次總裁是托、曹、盧,副總裁是王、湯、陸。第十一次總裁是托、曹、盧,副總裁是陸、王。托、曹、盧、王、湯、陸都是簡稱,根據《實録》所載國史館正副總裁任職情況,可以確定托、曹、盧分别指的是托津、曹振鏞、盧蔭溥,而王、湯、陸則是王引之、湯金釗和陸以莊。

由上述信息可知,國史館在道光二三年間集中校閲了傳記。根據題有“第十次”字樣的檔册在道光三年八九月來推斷,第十一次校閲時間是道光三年十二月,第九次校閲時間是道光三年五六月,第八次是道光三年二三月,第六次是道光二年八九月。不過“纂輯本”的零散檔册並不完整,僅有二十篇傳記。零散檔册中題爲第十一次的傳記實際上就是國史館校閲的最後一批。根據國史館工作安排來看,大致每三個月校閲一批傳記,每次校閲四篇。最後經過皇帝核查的《文苑傳》,彙稿重繕後有了《欽定國史文苑傳》鈔本。

由此推算,《欽定國史文苑傳》至早出現於道光三年以後,不過應該也不會太晚。因爲三年年底完成《文苑傳》的校閲後,國史館很快便轉移了工作重心。道光十六年(1836),國史館總裁文孚進奏:“爲恭進《禮志》事。臣等於道光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奏准,以‘十四志’作爲常行功課。”(14)楊翼驤編《增訂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清代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463。出自《國史館全宗檔案》。在《國史館全宗檔案》中,有這種進呈“十四志”各志的奏摺多件,皆稱道光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奏准“十四志”爲常行功課之事。看來道光三年底,國史館不僅完成了《文苑傳》的校閲,還進呈道光皇帝御覽,結束了爲時日久的列傳纂修。此後,國史館集中精力纂辦“十四志”,《文苑傳》彙稿後形成《欽定國史文苑傳》,便藏之秘府,留待下一次纂修。

前述臺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二十篇《文苑傳》單傳檔册,陸續在嘉慶末道光初年完成纂輯、覆輯。(15)見《文苑吴嘉紀傳》,文獻編號: 701005242;《文苑黄虞稷傳》,文獻編號: 701005238,臺北“故宫博物院”藏。從道光元年夏季開始,國史館正副總裁着手校閲傳記,每三月核查四篇,共分爲十一次進行。這項工作在道光三年底徹底完成,次年國史館便將“十四志”作爲自己的常行功課。我們所論的潘錫恩的工作以檔案爲據,從第六次到第十一次,有“總纂官潘錫恩纂輯”的檔册十四篇。它們是顧景星、陳兆崙、趙青藜、宋琬、谷應泰、張鵬翀、計東、黄虞稷、李來泰、柴紹炳、邵長蘅、馮景、王士禄。其中第六次稿纂修官題名是“總纂官潘錫恩纂輯”,説明此次總裁校閲工作時,潘錫恩仍擔任總纂官。而到第八次及之後則寫着“前總纂官潘錫恩纂輯”,他應已不再任總纂。第六次校閲是道光二年八九月,第八次則是道光三年二三月,那麽道光三年初,潘錫恩職位便有調動。不過在此之前,他已經完成了《文苑傳》上述十四篇列傳的纂輯和其他六篇的覆輯。也就是説,道光三年之前,《文苑傳》的傳記已全部纂輯完畢。而道光元年夏季開始第一批傳記的校閲時,潘錫恩還丁憂在家。他於道光二年回館,面對的是繁重的纂修任務,《文苑傳》的纂輯迫在眉睫。因此他在道光二年至道光三年二三月之間,一年内纂輯十四篇傳記,並覆輯六篇,最終完成了《文苑傳》的纂輯、覆輯。如此,國史館纔能順利在道光三年底完成校閲,並進呈所有傳稿。

潘錫恩除承擔《文苑傳》上述傳記的纂輯工作外,他還負責《文苑傳》若干傳記的覆輯。這批零散檔册共二十篇傳記,其中陳用光和陳沆纂輯共六篇,這些傳記除題寫纂輯官外,均有“總纂官潘錫恩覆輯”字樣。(16)經過潘錫恩覆輯的有《文苑蔣士銓傳》、《文苑陳儀傳》、《文苑姚鼐傳》、《文苑劉大櫆傳》、《文苑朱仕琇傳》、《文苑龐塏傳》。顯然,雖然潘錫恩身兼國史館提調與總纂兩職,但他是以“總纂官”身分“覆輯”傳記的,與後來咸豐年間方俊、蔡宗茂以“提調”身分“校輯”傳記有所不同。(17)編號701005516—701005523的《文苑傳》在扉頁都題有“提調官方俊校輯”、“提調官蔡宗茂覆校輯”字樣,臺北“故宫博物院”藏。這也恰恰道出了清代國史館提調一職的變遷: 原本負責館内具體事務的提調在後期逐漸參與到國史修撰中,甚至“代替了總裁所負責的部分審定史稿的工作”。(18)喬治忠《清代國史館考述》,《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頁115。潘錫恩任職時乃道光初年,而到咸豐初年提調職責已大大擴大,這種變化極有可能發生在道光年間。(19)根據喬治忠研究,他認爲“至遲在道光年間,國史館中即有了‘提憲’的稱謂,所謂‘提憲’,當爲提調中一二名最主要的、懂修史業務的官員”,這類提憲在史館職責重大,能夠參與修撰、審定國史。見喬治忠《清代國史館考述》,《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頁115。只不過現存的纂輯本《文苑傳》已是校訂覆輯後經過清繕的本子,並没有覆輯的痕迹,無法確認潘錫恩的改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從道光二年開始,潘錫恩開始集中纂輯和覆輯傳記,他的作品數量接近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總傳記數量四十四篇的三分之一,對於彙稿成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進一步考察潘錫恩的纂輯工作,他並非只是在數量上對《文苑傳》成書有作用,他的纂輯稿對《文苑傳》論述也有極爲重要的貢獻,使得清史《文苑傳》的論述呈現出某種特色。潘錫恩纂輯的十四篇正傳内容豐富,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本文僅僅展示和討論其中兩點,即他的工作對於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的詩學史和史學論述的意義。

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的文體記載,以詩和文爲大宗。詩文之間,尤以詩爲重,詩學人物最多。該書對清代詩學史的記載極富價值。潘氏纂輯的十四篇正傳,人物譜系甚廣,粗看似無頭緒,然而大致可以理出一些工作思路。潘錫恩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文苑傳》中詩學史的書寫。

在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的詩學史中,潘錫恩的貢獻之一在於通過對王士禎一系形象的書寫,確定了《文苑傳》的詩學史主脈。本人曾論述,《文苑傳》對順康詩壇的記載占據了主要篇幅,而王士禎的有關記載在串聯各篇,使之成爲一個總體詩學史論述方面有重要的作用。(20)戚學民、温馨《昭代雅音,漁洋爲宗: 王士禎與清史〈文苑傳〉順康詩學史的書寫》,《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18年第2期。王士禎在康熙詩壇是宗師,也是清史《文苑傳》纂修團隊的詩學淵源所在。

前文討論的有總裁副總裁批示的《文苑傳》進呈本檔册,分佈在第五次到第十一次。其中《王士禄傳》、《吴嘉紀傳》、《馮景傳》都屬於第六次進呈總裁批閲的鈔本,時間均爲道光二年八月至九月。(21)其中《吴嘉紀傳》總裁托津簽名是九月十二日,曹振鏞是九月初四日,盧蔭溥是一簽八月廿八日,副總裁王引之是八月初九日,湯金釗是八月十一日;《馮景傳》惟盧蔭溥的時間是八月廿二日,其餘同。《王士禄傳》盧蔭溥的時間是八月廿二日,其餘人同。這三篇均是潘錫恩纂輯,而每一次校閲稿應該是四篇正傳,所以這次進呈總裁的以潘錫恩的作品爲重。而這三篇傳主有一個共同點,即都與王士禎有較爲密切的關係。實際上《王士禄傳》、《吴嘉紀傳》和《馮景傳》大大强化了王士禎一系在《文苑傳》中的分量。

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中的王士禎以及《王士禄傳》具有重要意義。(22)戚學民《〈欽定國史文苑傳〉鈔本考》,《文學遺産》2017年第6期。另見前揭《昭代雅音,漁洋爲宗》一文。王士禎是清順康時期的詩壇領袖,他因地位崇高,不能在《文苑傳》立傳,但在《文苑傳》中不能缺位,故《王士禄傳》就具備特别意義。筆者曾經論述,王士禎的詩壇盟主地位極爲重要,他在《文苑傳》中起到了將詩學記載串聯爲一個論述系統的作用。《王士禄傳王士祜徐夜附》(23)《文苑王士禄傳》,文獻編號: 701005244。記載了王士禎詩學的來源和家族特色,爲王士禎家族描繪了一幅詩學羣像:“(王士禄)爲人清介有守。自少能文章,工吟詠(鄭方坤《十笏草堂詩鈔小傳》),以詩法授諸弟,俱有成就。而士禎遂以風雅爲海内宗仰。”“其爲文條鬯芊蔚,絶去雕飾(朱彝尊《曝書亭集》)。詩則幽閒淡肆,極乎性情之所之,而一歸於正。”“(王士祜)其詩長於情韻,在吴興,與宋琬輩遊白雀寺,賦五言古詩清絶。人比之孟浩然微雲河漢云(王士禎《古缽山人遺集》序)。”王士禄後附徐夜傳:“亦新城人,爲士禄外從兄弟(《漁洋詩話》)。初名元善,慕嵇叔夜之爲人,更名夜……(王士禎《感舊集小傳》)……掘門土室,絶迹城市(《池北偶談》)。……康熙己未開制科,有司欲舉以應詔,力以疾辭,遂杜門不復出(《漁洋文略·徐詩序》)。詩學陶韋,巉刻處更似孟郊,士禎目之爲礀松露鶴(《漁洋詩話》),嘗索其稿不可得,就所藏爲編綴百餘篇刻之(《徐詩序》)。”這個家族的羣像中王士禎無處不在。而關鍵在於該傳刻畫了一個符合清朝正統的、回歸“温柔敦厚”詩教要求的詩人領袖家庭形象。這爲整個《文苑傳》的詩學奠定了基調。

除了紀實需要,對王士禎的尊奉也是《文苑傳》纂修團隊的詩學淵源所在。筆者已經揭示,曹振鏞領導下的《文苑傳》纂修團隊中已知的三人,均是翁方綱詩學的傳人。曹振鏞、陳用光是翁方綱的弟子,潘錫恩是曹振鏞的門生。翁方綱本人是王士禎的再傳弟子,他終生尊奉王士禎。

對王士禎的記載關涉整個《文苑傳》詩學記載的基調,但我們根據檔案可知,《王士禄傳》是潘錫恩在道光二年纂輯工作的成果,這説明《文苑傳》詩學主題的設定以及詩學史論述策略的確定,在其嘉慶十九年至道光六年前後的定稿過程中較晚出現。這一詩學主題和詩學史論述策略的確立,以《王士禄傳》爲標識,當受到總裁曹振鏞的極大影響。潘錫恩承擔了具體纂輯工作,他把《文苑傳》詩學的典範和詩學史記載的主幹落實了。

我們從《吴嘉紀傳》中可以考察潘錫恩的工作。吴嘉紀的入傳與彰顯王士禎有直接關係。吴嘉紀是遺民詩人,學界周知,他能出名與王士禎有關。吴嘉紀能夠立傳,當然是顯示王士禎影響的重要標誌。根據稿本檔册,我們可見《吴嘉紀傳》中多處引述王士禎《感舊集》、《居易録》、《分甘餘話》、《四庫全書總目》。突出記載的是傳主受王士禎欣賞並提攜的經歷。《文苑吴嘉紀傳》(24)《文苑吴嘉紀傳》,文獻編號: 701005242。本傳更是多處引述王士禎的記載。陶季附傳中引述了王士禎《池北偶談》等書,也突出了王士禎對他的推許。這兩個傳記,寫出了王士禎的領袖地位,揭示了他詩學的淵源和特色,彰顯了王士禎的影響,是不傳而傳,王士禎的形象因此得到了極大的充實。王士禎形象的强化使得清史《文苑傳》對詩學史的記載有了主脈,潘錫恩的《王士禄傳》和《吴嘉紀傳》功不可没。

潘錫恩纂輯工作貢獻之二是確定了《文苑傳》清代詩學史的開端。潘氏纂輯的《宋琬傳》,不僅確定了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中清朝詩史的開端人物,且强化了該書中清朝詩學特色。

《文苑傳》要記述清朝的詩學史,不僅要確立詩學的主旨,而且要敍述其開端和發展過程。我們從現存《文苑傳》第一次稿可知,其人物編次並非按照自然生年爲序,而是按照科甲年第先後爲序,這體現了清史《文苑傳》的政治標準,即以歸附清朝的時間先後爲次序。按照這個標準,選擇什麽樣的詩學人物居首仍然是一個問題。不同的纂修者對清朝詩學有不同的認知狀況,《宋琬傳》説明了纂輯者的選擇。宋琬是清初詩壇著名人物,他很早就歸順清朝,順治三年中舉,四年成進士。按照科舉中式時間,宋琬成爲《文苑傳》中代表清朝詩學傳統的第一人。

《宋琬傳》(25)《文苑宋琬傳》,文獻編號: 701005234,臺北“故宫博物院”藏。在事功方面,記載了傳主的政績和行誼,“琬少負儁才,著聲譽(《登州府志》)。順治三年,舉順天鄉試。四年,成進士(王熙《安雅堂集序》),授户部主事。七年,監督蕪湖鈔關,潔己恤商,税額仍溢。累遷吏部郎中(《府志》)。十年,授隴西兵備道(張重啓《安雅堂集序》)。道出清豐,民扶老攜幼,遮邀至所建應亨祠下,追述往績,相持泣戀。琬益自刻勵,期不墜先緒(施閏章《益詠堂記》)。適秦州地震,加意撫恤,生全者無算(《府志》)。十四年,秩滿調永平道(《畿輔通志》)。十七年,移寧紹道。十八年,擢浙江按察使(《府志》及本集《序》)”。

其中包含了因于七之亂而被冤入獄,後還清白,流寓江南,以山水自適。他的行爲和詩風符合温柔敦厚的詩教。“琬始官吏曹,與給事中嚴沆、部郎施閏章、丁澎輩相唱和,有燕臺七子之目(本集趙雍容《詩序》)。既出任外臺,猝罹無妄。凡所遭豐瘁,一發之於詩。王士禎點定其集爲三十卷(《池北偶談》)”。“琬詩格合聲諧,明靚温潤,撫時觸緒,類多淒清激宕之調。而境事既極,亦復不戾於和平(吴偉業《安雅堂詩序》)。王士禎常舉施閏章相況,目爲南施北宋云(《池北偶談》)”。

這一記載的意義,在於確立了一種以“格合聲諧,明靚温潤”爲特色,“境事既極,亦復不戾於和平”爲精神底藴的詩學類型。這種經王士禎稱贊的詩學是代表了清朝特色的詩學。潘錫恩確立了《文苑傳》詩學史論述的起點。

潘錫恩對《文苑傳》詩學史論述的貢獻之三,是延長了該書詩學史記述,記載了雍正、乾隆詩壇狀況。清史《文苑傳》的詩學史論述,記載至少涉及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筆者曾論述,《文苑傳》第一次稿詩學論述的主要内容是順康朝人物。早期纂成的傳記檔册主要是順治、康熙朝人物,但今日所存《文苑傳》第一次稿記載時限拉長至雍正和乾隆朝,且主要是道光初年纂輯而成的。這些檔册中有潘錫恩數個作品,細讀其稿,可知潘錫恩對雍正、乾隆朝詩學史記載的工作。其中有《張鵬翀傳》:(26)《張鵬翀傳孫致彌附》,文獻編號: 701005236,臺北“故宫博物院”藏。

“張鵬翀,江蘇嘉定人(沈德潛《南華張先生行狀》),……補諸生,試輒冠曹(《行狀》)。雍正五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八年授編修。十三年典雲南鄉試(《雍正實録》)。鵬翀早擅詩名,才思敏贍,嘗客松江府署,刻寸燭賦詩二十首。於京邸,作雁字落葉七律,自晨至午,上下平韻俱就。……乾隆二年御試翰詹於乾清宫,列二等。試日未亭午,已納卷。其受上特知始此。六年擢侍讀,典河南鄉試,遷右庶子,充日講起居注官。七年,擢少詹事。九年,擢詹事。嘗進所作《春林澹靄圖》,並題七言絶句六首。上依韻賜和,繼進《日長山靜畫扇》,賜詩六章。上復命和《太液池泛舟詠雪示詞臣張鵬翀》韻,澄海樓禁體詩。屢詔御前作畫。御題《秋夜讀書圖》、《秋湖泛舟圖》,俱用恭進詩韻。又賜御畫《枇杷折枝圖》、《松竹雙清圖》,最後賜御書雙清閣額,皆有詩恭紀。其他經進及諸臣同和者,尚數百篇,前後賞賚無算(《行狀》)。十年,以省墓乞假(《詩鈔小傳》)。御制五律一章,賜白金百兩,寵其行。道抵臨清,以疾卒。遺疏入,上爲惋惜。……鵬翀修髯鶴立,人比之東方朔、蘇軾。自署南華山人,所著有《進呈集》、《賡韻集》、《傳宣集》、《雙清閣集》、《南華詩鈔》、《南華文鈔》(《行狀》)。”

這裏的詩學記載頗值得注意。本傳政治正確的考量占據首位,利用傳主得到雍正和乾隆的肯定來介紹乾隆朝初期的詩學。傳文指出,第一,張鵬翀的詩才出衆,“早擅詩名,才思敏贍”,於雍正朝中進士,並曾典雲南鄉試。乾隆二年始,於御試翰詹時,以才華受重視。乾隆九年奉命爲皇帝和詩作畫,並得到賜詩、賜畫、賜匾額。乾隆十年,乞假省親,得乾隆賜五律和銀。第二,借用乾隆的評價,將張鵬翀與沈德潛進行了對比,描繪了乾隆初年的詩壇格局。“明年,召内閣學士沈德潛對便殿論詩,上曰:‘爾詩以風格勝,然不如張鵬翀敏捷。’咨嗟久之。其身後猶仰邀天眷如此”。沈德潛是乾隆朝初期詩壇盟主,其詩學主張爲“格調説”。而在《文苑傳》第一次稿中,沈德潛未獲立傳,並不列目,僅在張鵬翀傳中簡單提及。(27)沈德潛在詩壇地位重要,但不在《文苑傳》立傳,當有多重因素。一方面沈德潛曾任禮部尚書,得乾隆賞識,地位尊崇,當入《大臣傳》。另一方面,沈德潛死後,被卷入徐述夔詩案。因已故舉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樓集》詩詞被認爲悖逆朝廷,引起一場文字獄,沈德潛因生前在書中爲徐寫傳而受株連。乾隆皇帝降旨追奪沈德潛階銜,並罷祠、削封,沈氏所有榮華頃刻之間化爲泡影。因此按照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對政治正確的强調,沈德潛不能立傳。但論及乾隆朝詩學史,沈德潛是不能繞過的,因此《文苑傳》以乾隆帝把沈德潛和張鵬翀對比的形式,委婉道出乾隆朝此葉詩史。但由此委婉的記載,使得讀者可以一窺乾隆朝詩學史。第三,在《張鵬翀傳》的記載中,頗突出了其詩學特色,其一是本於經史,成其詩學。“幼多疾,資性頗鈍。年十七,忽開悟,讀經史如宿習,作文及詩,下筆纚纚,數千言立就(鄭方坤《南華詩鈔小傳》)”。其二如東方朔和蘇軾,都是敢於諷諫的詞臣。考慮到翁方綱、曹振鏞一系對宋詩的喜好,特别是翁方綱極爲推崇蘇軾和黄庭堅,潘錫恩采納將張鵬翀比爲蘇軾的記載,是對張氏的高度評價。

潘錫恩纂輯的其他幾個傳記也涉及詩學史,並强化了整個《文苑傳》的詩學史論述。我們注意到《文苑傳》的詩學主張是重才學。而潘錫恩纂輯的幾個正傳人物的記載中均强調傳主重學。比如《文苑馮景傳》(28)《文苑馮景傳》,文獻編號: 701005243,臺北“故宫博物院”藏。别具機杼,在行誼方面突出傳主的勇擔道義,記載了他對幾個當道者的批評。其中也有對王士禎的諷喻:“景爲人嚴氣正性(盧文弨《敍述》),師友風義以責善爲事,與仁和汪煜、湯右曾友善。煜、右曾爲給事中時,多所敷陳,由景數致書激勉之(杭世駿《馮景傳》)。王士禎轉左都御史,景以受知故,冀其大有所補裨,書以諷之。有曰: 民欲其無貧,何術而使藏其富;吏欲其無貪,何術而使生其廉;兵欲其無驕,何術而使戢其暴;工商欲其無困,何術而使阜其財;士欲其有恥,何術而使厲其志。其責望者深矣(《解舂集·上新城王公書》)。方在淮安時,淮揚有水患,景素不識湯斌,聞斌奉詔北上,作書陳致患之由。斌見書歎賞。又嘗稱其文爲不朽(《解舂集·上湯潛庵書附記》)。”但該傳在文學方面突出了傳主馮景雅正平和,重視才學的詩學特色。馮景“性嗜讀書,見聞淵博(盧文弨《解舂文集·敍述》)。善屬文,下筆纚纚千言(顧諟《幸草序》)”。

《邵長蘅傳》(29)《文苑邵長蘅傳》,文獻編號: 701005241,臺北“故宫博物院”藏。第一頁有“總纂官潘錫恩纂輯”、“總裁 托 三月二十日,曹閲 二月廿九日,盧閲 三月初十日。副總裁 王閲(一簽) 二月廿四日,湯閲 二月廿六日”等簽閲記録。記載了傳主學術具有根柢,與時賢交遊。“性穎悟,讀書目數行下(鄭方坤《青門詩鈔小傳》)。十歲補諸生,因事除名(《國朝詩别裁》小傳)。束髮能詩,既冠則以古文詞鳴。謝去舉子業弗事,枕葄經史,力追唐宋諸大家。所作洮汰鍛煉,粹然一出於正(《詩鈔小傳》)。客遊京師,適詔舉博學鴻詞科,海内之士麟集輦下,若施閏章、汪琬、陳維崧、朱彝尊輩咸與長蘅雅故,無不挹袖題襟,于喁迭唱。旋入太學。再應順天鄉試,報罷歸。寄情山水,放遊浙西,攬湖泖之勝。會商丘宋犖巡撫江蘇,禮致之幕中,講藝論文,敦布衣之好。長蘅亦觥觥持古義,無所貶損。時論賢之(《詩鈔小傳》)”。

除了記載清代詩學史的詩學與詩教,潘錫恩纂輯的傳記還記載清代詩學史的重要現象——唐宋之爭。衆所周知,清代詩學史上出現了聲勢浩大的宋詩運動,學界從尊崇盛唐詩轉而提倡宋詩。《邵長蘅傳》這段文字寫出了清代詩學史上重要的宋詩興起:

“長蘅始爲詩,瀏灕頓挫,追步唐賢。晚乃變而之宋,格律在蘇、黄、范、陸間。所著自康熙戊午以前,爲《青門簏稿》,凡文十卷、詩六卷。己未迄辛未,爲《青門旅稿》,文四卷、詩二卷。壬申以後,爲《青門賸稿》,文五卷、詩三卷。長蘅始除諸生名,自署青門山人,因題其集云(《四庫書目提要》)。”

《趙青藜傳》(30)《文苑趙青藜傳》,文獻編號: 701005231,臺北“故宫博物院”藏。記載傳主“詩自漢魏及宋元,靡不畢貫,獨宗仰杜甫,晚乃歸於韓愈。性喜遊,往來黄山、白嶽間,見諸歌詠,蕭然自適。著有《漱芳居文集》十六卷、《詩集》三十二卷(《墓誌》)”。清代對杜甫詩歌的推崇是重要趨勢,學界多有論述。而重視杜甫、韓愈,並非尊唐,而是宗宋詩者的特色。

潘錫恩對於《文苑傳》成書的另一大貢獻,是纂成了一組史學人物傳記,使得《文苑傳》中的“史學”類人物成形。潘氏纂輯的《谷應泰傳》、《黄虞稷傳》和《趙青藜傳》值得重視。對這三人的記載,特别是黄虞稷和趙青藜的傳記中,藏有多重線索,有不同層面的意義,但是其中均有關於史學的記載,貫穿而成史學論述線索。小文只展示潘氏這一組傳記的部分情況,至於深入討論,容異日進行。《文苑谷應泰傳》(31)《文苑谷應泰傳》,文獻編號: 701005235,臺北“故宫博物院”藏。記載傳主的事功主要是明史學成就:

“谷應泰,直隸豐潤人。聰敏能强記,少工制舉文(《豐潤縣誌》),長益肆力經史,於書無所不窺。順治四年,成進士,授户部主事,尋遷員外郎,授浙江提學僉事。……應泰嗜博覽,思采集有明一代典章事實。購得山陰張岱石匱藏書,用袁樞《通鑑紀事本末》例,爲《明紀事本末》八十卷。時《明史》未經欽定,靡所折衷。其紀惠帝遜國,歷載黔滇遊迹。懿安后死節,而以爲青衣,步入成國公第,尚沿野史傳聞之誤。然排比次序,首尾秩然,每篇論斷,仿《晉書》體,以駢偶成文。遣詞隸事,曲折詳盡,取材博而用力勤矣(《四庫書目提要·永平府志》)。”

類似的有《文苑黄虞稷傳》。(32)《文苑黄虞稷傳》,文獻編號: 701005238。這是第八次的校閲稿之一,是道光三年二三月間總裁批閲的。(33)《文苑黄虞稷傳》檔册題寫着“前總纂官潘錫恩纂輯”,第一頁有總裁副總裁的簽閲記録,“總裁 托 三月二十日,曹閲 二月廿九日,盧閲 三月初八日,副總裁 王閲 二月廿四日,湯閲(一簽)二月廿六日”等字樣。本傳中主要記載了他參與《明史》和《一統志》的纂修經歷:

“黄虞稷,……父居中,明季爲南京國子監丞,遂家上元,爲上元人(《四庫書目提要》)。虞稷七歲能詩,號神童。年十六補諸生(《江寧府志》)。康熙十七年舉博學鴻詞(《己未詞科録》),遭母喪,不與試。既左都御史徐元文薦修《明史》,召入史館,食七品俸,分纂列傳及藝文志(王士禎《池北偶談》)。二十三年充《一統志》纂修。二十八年,總裁官元文請假歸,特詔攜志稿於家編輯。元文奏言虞稷學問淵博,健文筆,乞隨相助。許之。至包山書局,刻苦批討,逾年力疾竣事。竟以勞卒。年六十有三。虞稷篤内行,持己矜廉而勇於義。王士禎、毛奇齡、吴雯咸稱其詩。家世藏書,凡八萬卷,與江左諸名士約爲經史會,以資流覽。及來京師,輦下士大夫輒就之借閲,無虚日(《池北偶談》)。著《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自題曰閩人者,不忘本也。所録有明一代之書,最爲詳備,其史部分十八門,簿録一門,用尤袤《遂初堂書目》之例,以收《錢譜》、《蟹録》之屬無類可歸者。人稱爲允協(《四庫書目提要》)。”

《趙青藜傳汪越附》(34)《文苑趙青藜傳》,文獻編號: 701005231。正附傳在學術方面更是明顯突出傳主的史學成績:

“趙青藜,安徽涇縣人。生而穎異,九歲能文,乾隆元年,舉會試第一,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尋改江西道監察御史。……生平以不欺爲主(《墓誌》),接人外和内嚴,不可干以私(《府志》)。爲古文受義法於桐城方苞,故風格似之(《墓誌》)。苞稱及門有所祈向而可信其操行之終不迷,惟青藜爲最(方苞《文集》)。……青藜學尤長於史,所作《讀左管窺》二卷,於二百四十二年事鱗次櫛比,穿穴甚深(《涇川叢書》)。”

“先是青藜同郡以史學稱者,推南陵汪越。越,康熙四十四年舉人。所著詩文古詞沖淡典博,有《緑影草堂集》(《府志》)。其《讀史記十表》,病史家表經緯相牽,可以考證而不可以誦讀,學者往往不觀,因排比舊文,鉤稽微義,雖一筆一削,務以春秋法求之,訂訛砭漏,所得殊多(《四庫書提要》)。時郡邑當事,頗折節於越,而越茹苦不妄干謁,行社倉於里中,請官給印簿,而自謹其出入,可爲後人法式焉(《府志》)。”

這幾篇傳記,加上此前的《朱彝尊傳》,在《文苑傳》中構成了史學的板塊。《文苑傳》記入史學,本是通例。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中寫入史學人物,也有一些特色,即主要圍繞明史纂修者。《谷應泰傳》,主要表彰他在“時《明史》未經欽定,靡所折衷”的情況下,寫成了一部《明史紀事本末》。當然也有缺點:“其紀惠帝遜國,歷載黔滇遊迹。懿安后死節,而以爲青衣,步入成國公第,尚沿野史傳聞之誤。”《朱彝尊傳》中“謂東林多君子,而不皆君子。異乎東林者,亦不皆小人。作史者不可先存門户之見,以同異分邪正賢不肖。世皆以爲有識”。

通過這一組傳記,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中的“史學”板塊成形。潘錫恩對此史學記載有相當重要的貢獻,主要人物的傳記均出於其手。

綜上所述,清史《文苑傳》的成書經過值得研究,而依靠相關檔案,我們可以深入討論《文苑傳》第一次稿的纂修官工作與貢獻。纂修官潘錫恩的作用尤其重要,但以前學界未有關注。潘錫恩的工作對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的成書意義重大。他在道光二年至三年間,纂輯了十四個正傳,幾乎占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四十四個正傳的三分之一。

潘錫恩的纂輯工作不僅僅是湊夠傳記數量,而且對《文苑傳》整體論述的形成有重要貢獻。本文討論了他在詩學史和史學兩個方面工作的意義。潘錫恩幫助塑造了《文苑傳》詩學主幹,確立了以王士禎爲中心的順康詩學史的論述主線。這方面他還通過纂輯《宋琬傳》,書寫了《文苑傳》的清朝詩學史開端。潘錫恩纂輯的《張鵬翀傳》,把《文苑傳》的詩學史記載延伸到雍正、乾隆朝。他在其他傳記中强化了《文苑傳》所記清朝詩學史重學問、重詩教的詩學特色。他還記載了清代崇宋詩潮流的興起。

潘錫恩還通過纂輯《谷應泰傳》,確立了整個《文苑傳》史學記載的開端,並通過其他幾個傳記,在《文苑傳》中完成了史學板塊。潘錫恩記載的清代史學,以《明史》纂修爲主,與《儒林傳》中的史學不同,凸顯了清代史學的某種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