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如何把握归化和异化
2019-12-18曾奕张洁
曾 奕 张 洁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一、文学翻译
(一)文学翻译的定义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文学翻译并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一种对艺术的翻译,它需要译者深厚的文化和语言表达功底,其本质与文学创作几乎相同,是对原文审美的创造活动。
(二)文学翻译的特点与难点
文学翻译的重点难点是把其艺术风格,审美情趣翻译出来。因此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有像作家一样的语言功底、文学修养和情感表现力,从而使翻译出的文学作品具有和原作高度吻合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陶醉其中。可以说,文学翻译的精髓就是能够翻译并传达出原作的艺术性,难点则是如何正确理解其中的文化。
二、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
文学翻译强调艺术的价值,最能体现译者的风格;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清晰的事实。文学翻译注重的是语言的艺术、形象思维和艺术感;非文学翻译是反映事物的客观性,注重准确性、目的性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从具体翻译上来看,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艺术,所以不存在语言和逻辑问题,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字对字的绝对遵从原文,而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地做到从内容和风格上与原文吻合,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三、归化与异化
德国翻译学家施莱尔马赫曾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中指出“翻译途径只有两种:一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后来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将前者称为异“异化法”,后者称为“归化法”。由此可见异化是尽可能的保持源语的特色,更加贴近作者的视角;而归化则是把异国特色转化为本土乡情,向读者靠拢,使读者能够通过译文更清楚地理解传达出的意思。
四、杨宪益与霍克斯对《红楼梦》的归化和异化对比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写到“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得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先只看这一句‘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杨宪益先生的译文是:Jiang Yuhan Gives a New Friends a Scarlet Perfumed Sash Baochai Bashfully Shows Her Red Bracelet Scented with Musk 霍克斯的译文是:A crimson cummerbund becomes a pledge of friendship And a chaplet of medicine-beads becomes a source of embarrassment.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二者译文根本上的不同是杨宪益采取了异化法,而霍克斯采用了归化法,然而通过这二者比较并不能分辨出哪个译文要好一些。从语言和功能上来看,杨宪益的译文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韵味,并且句法十分工整,与原文并无二致,但意思的理解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霍克斯的翻译则是更白话一点,全然没了红楼梦作者的行文特点与独特韵味,但是霍克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让读者能够很轻松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不至产生错误解读。译文中对“怡红院”的翻译也是分别采取了同样的方法。杨宪益的译文是:Happy Red Court;霍克斯的译文是:Green Delights.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杨宪益的翻译则是采用了异化法。但更像是直译里的字对字翻译,一个字对应一个单词,中国读者或许能够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由于文化差异,外国读者读起来可能就比较晦涩难懂。相反,霍克斯的翻译则是充分结合了本国文化背景,采取了归化的方法,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翻译成了本国人民易于理解的语言现象和文化。总体来看,二者皆有所长,各有可取之处。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为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播都有积极作用。如何选择这两种策略,译者应当谨慎处理,根据要翻译的文学特征和目的来选择,不能简单地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具备了翻译好文学作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