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教学中发散思维的作用及创新能力培养
2019-12-18吉林艺术学院
□宋 璇 吉林艺术学院
表演教学的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解放学生的天性,并深度解放、拓展学生的天性,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表演能力,使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然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且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予以指导,帮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表演教学中发散思维的作用
(一)发散思维的内涵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从同一来源的信息中产生不同信息输出,体现思维的多样性、求异性及探索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沿着不同的思维方向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些信息,并重新组合,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发散思维在表演教学中的作用
发散思维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挖掘表演者的创造性。在表演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具备发散思维。演员不会始终饰演同一类型的角色,所以学生和教师都需要不断进行角色储备。若请学生扮演一名学生,这对于他们来说驾轻就熟,若请他们来扮演一些有很大反差且从不了解的角色,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多储备一些角色信息,平时可以观看一些与角色有关的电影,仔细揣摩人物行为和内心活动。当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后,很多学生都能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扮演不同的角色。
表演的创作是发散性思维的结果,我们塑造一个角色应从多方面去考虑、分析,想象出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全新的角色,可以先分析这一角色,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人物的初步形象。这时的人物概念比较模糊,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人物才能逐渐清晰。这时我们应发挥发散思维在角色塑造中的作用,在角色构思或小品构思的每个阶段或片段中,都应揣摩角色形象和个性,在脑海中形成完整详细的人物形象。这时,教师便可请参与表演的学生分享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将如何诠释角色,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对此进行整合。这时我们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更为深刻具体、富有活力了。
二、表演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表演者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创新能力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我国各高校近年来十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表演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不断提升自主创作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更多的表演人才。
(一)注重实践,培养创新素质
表演教学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锻炼表演者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切实有效地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保证学生从表演作品的创作开始一直到完成表演汇报,从大一的基础知识学习到大四的实习实践,从学校走向社会,都有参与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无论处于哪个创作和实践环节,都能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教师负责把关,帮助学生在实践平台实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成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拓视野,打好学习基础
表演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开阔视野,打好学习基础,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需要塑造各行各业的角色,所以很多高校为其开设了丰富的特色课程,如诗词鉴赏、戏曲、化妆等课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面,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有了基础,更广阔的知识面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艺术之间的共通之处,使学生在日后的表演过程中能根据表演内容产生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综上所述,在表演教学过程中,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表演者表演和人物塑造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这两点,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表演者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更多优秀的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