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坦培拉绘画材料技法研究

2019-12-18高思博燕山大学

艺术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油性画法技法

□高思博 燕山大学

一、西方绘画——从“间接”到“直接”

(一)古老的坦培拉绘画中材料的变化

油画是整个西方传统绘画链条中的一个小节,而坦培拉绘画则是西方油画的源头。在中国认识坦培拉绘画的人很少,真正研究它的人更少。坦培拉绘画是被时间证明的传统绘画技法中最坚实的绘画技法之一。

3世纪至13世纪的西方美术史中,被称为“坦培拉”语言的绘画时代。在这一时期,坦培拉绘画主要是以理性、严谨、规范为基本要求的圣像画内容为主。艺术家创作时必须严格遵循必要的程序规范,这一时期强化神性和宗教色彩,而不主张强调画家的个人情感表现。在这些圣像画作品中,创作者运用严谨的造型语言,提白罩染,多层叠色,不断使画面色彩饱和,丰富。圣像画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宗教精神被坦培拉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西方的绘画就是这样的主线脉络,是由间接的古代胶彩画、水性坦培拉、油性坦培拉、树脂画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到今天的“直接画法”油画的发展而来的[1]。

13世纪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行者乔托(1226——1336年)开始了油性坦培拉的时代。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让绘画的思想从人出发,画师们开始重视从人本身的视野、切身感受及观点去看待世界和创造作品。以人为本,让当时的绘画作品有了人性的品质,艺术家们大胆地利用明暗塑造形体,以“油”调和色粉,创造了距离和深度的空间感。而后尼德兰画家杨·凡·艾克兄弟——胡伯特·凡·艾克(1366-1426年)与杨·凡·艾克(1380——1440年)又解决了油性坦培拉绘画中所用的干性油以及油的干燥速度的问题,重重叠染的技法加上油料的调和,让色彩在画布上跳跃,使油性坦培拉的材料语言迅速发展。

到了16世纪,油性坦培拉已经成了西方绘画语言的主流技法。提香、伦勃朗在油性坦培拉技法上更添一笔,丰富了坦培拉的冷暖色调和笔触表现,这就是反复釉染,重复叠加产生的间接画法的极致魅力所在,它让作品光彩内敛却犹如加了一层“玻璃”一样,透明而丰富,坚实而又有空间三维的幻觉感。

鲁本斯(1577——1640年)在间接画法的基础上提出“一次过”理念,也就是“直接画法”的萌芽,但当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直接画法。在巴洛克时期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1599——1660年)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材料品质上和笔触技法中更加靠近了直接画法[2]。

到印象派的出现,“直接画法”才真正形成和开始普遍。画家手中的颜料从原始色粉到化学颜色,从水性蛋彩到各种不同的媒介剂,作画程序的自由和材料选择的多元都让艺术史中绘画技法的“间接”到“直接”直观反映出材料的发展和材料意识的形成。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材料都是艺术的主题,材料精神更是艺术家应该具备的意识。

(二)西方绘画中材料作品分析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无间”的材料思维,不停地实践实验,让作品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而材料语言在西方绘画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化的单向变化,这与绘画语言中造型语言的技法成熟和形式革新,还有色彩语言中大胆的用色,对比冷暖的协调,以及当时代的社会影响,人民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在技法和材料中的一点改变,到应用中即如星星之火般迅速蔓延。

二、艺术材料——从载体到主体的转变

(一)材料语言的发源与发展

材料从不同的认识方法到不同的应用方法交替运用则产生新的概念、新的视野、新的领域,这也就是“法中有法,法无定法”的有力阐释。每一个画种,每一种技法,甚至每种不同的颜料颜色之间都是如佛学所述是“无间”的,而整个艺术史也就是材料史的发展史[3]。

在传统绘画中,艺术材料作为绘画作品的载体,是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的物质依托,传统绘画的画面中蕴含着宗教的信仰和当时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从循规蹈矩地运用传统色粉到鲁本斯的出现开始观察笔触的表现,“一次过”的提出,让传统“间接画法”逐渐“直接”,艺术家的思维从着眼于一点到多元化的材料的表现,逐渐也意识到材料的本身也是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材料语言已经从本身的审美开始散发主体魅力,逐步踏上了绘画艺术语言的舞台,并成为主角之一。时至今日,材料的运用已经是每位艺术家创作初期必须而且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语言表达方式。

在艺术创作中,材料则是无所限制的,艺术工具,生活用品,甚至是自然中的植物,土壤等,只要是能够诠释艺术家的想法,都可以成为材料。材料多种多样,在立体主义时期,布和纸张已经被用于画面拼贴使用。从达达主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布的材质的介入,丙烯、百灰、帆布在德国艺术家阿洛伊斯·詹姆普的画面中成为符号。蜡作为艺术材料也十分具有代表性,直接呈现了材料由“载体”到“主体”的转变,蜡作为一个软质手感的生活材料,在开始被作为绘画用途时只是被看到了材质的黏合性,在公元300年就有画家将其作为稳定的媒介剂应用到绘画作品中。但是随着波普艺术的出现,《国旗》的出现开始让蜡这种材料开始有了不同,通过材料的特殊属性和视觉表现,有想法,有个性的艺术家无形地将绘画中的材料语言完整地表现出来,让材料语言和画面中的符号和造型以及色彩同时发挥光彩[4]。

(二)中西方传统材料技法分析

以马为题进行比较,我国莫高窟第428窟南侧《萨埵太子本生》的故事画中,创作者利用传统的散点透视进行画面故事布局,疏密有序的排列,以及色彩微妙的运用,阐述了故事情节的紧张和马的动势动态的灵活。而在13世纪意大利画家乌切罗《圣萨尔瓦多之战》作品中,画面运用坦培拉技法,焦点透视完美地与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和颜色分割,呈现出了超强的造型语音和光影的体量感。中西方完全不同的材料媒介呈现出的不同形式的平面意识,让我们看到了十分具有当代性的艺术语言纯粹性的力量。

三、艺术创作中的材料精神

(一)转换传统的“直观世界”提升从心而发的审美关照能力

每件艺术作品不是单纯对象的写照,更不是为了满足视觉冲击力的工具,而是为我们带来心理知觉、震撼心灵的有内涵、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5]。在创新的艺术世界里,我们不能因“材料”而“材料”,为“创新”而“创新”,我们不能仅仅是通过、山水、树木、高楼大厦来体验世界。艺术家应该用心灵感受周边实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世间万事万物也如“诸法空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停下躁动的心,用材料语言表达由心出发的艺术作品才是值得被留下的。

(二)要想得到高阶的艺术作品,就要不厌其烦

在西方圣像画兴起之前,西方艺术已经发展了上千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产生的绘画语言、符号、色彩、材料数不胜数,纷繁复杂。要想在绘画创作中找到自己,表达自己,创作者在创作之初首先必备的是材料意识和材料精神,在此基础上寻找到最契合自己心中想表达艺术语言的方法,并不停地实践实验,试着在多次使用不同语言的表达方法中变幻出新的自己的语言符号,从而得到高品质的作品。

结 语

我国油画的发展史不过二三百年,人们对于坦培拉绘画的认知比较薄弱。为了了解上千年的西方艺术史,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油画,追本溯源地得到真正的艺术文明。而现今许多创作是循规蹈矩的,画家们缺少对材料的认识,没有真正了解到材料语言的重要性。在一幅经典的画作中,独特的立意、高超的技巧还有材料的完美运用缺一不可。画家必须了解材料,拥有材料意识、材料精神,才能有新的视野,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油性画法技法
口罩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的进展分析
鳄鱼的画法
瓜里绘客厅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六)
刘春梅美术作品
巧克力能否去除桌上的油性笔笔迹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