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2019-12-18宋玉曼
宋玉曼 苏 平
(1.清河路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北新村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语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新课改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感知,在读书中有所领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染力,细细体验品味,使其能够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深刻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兴趣,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朗读水准,提高教学质量。
一、朗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1.朗读时间不充足:当前仍有很多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活动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一堂课下来教师在不断地讲课,学生在听课,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者,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这块也没有发挥朗读示范,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掌握朗读基础要点;2.朗读面比较窄:小学生的朗读范围主要集中在语文课本上,而教师没有引导和培养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小说、古诗词、散文等,这就导致朗读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知识面比较窄;3.朗读目的不明确:当前仍有很多教师错误地把朗读仅当作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这就导致了朗读的目的不明确,读前没有预习和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及时评价和肯定,造成了学生朗读像盲人骑瞎马,是好是坏不清楚,从而影响了朗读训练的质量;4.朗读训练不够重视:当前,仍有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有效地引导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并且有了显著的提升,但这种提升只是短暂的,因为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一到期终考试就停止了之前的朗读训练。
二、培养朗读能力的对策
(一)延长朗读时间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腾出充足时间给学生朗读,使学生能够在充足的时间内认真地读课文,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反复的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并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提醒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在朗读中体会揣摩文章中想表达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判别事物的能力,使他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
(二)朗读教学的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算教师没有要求他们朗读,他们也会积极自主地朗读,所以,我们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朗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来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陶冶情操,时间久了学生收获满满,就自然而然地更愿意进行朗读,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朗读教学中可以多利用些图片、视频、歌曲、录音,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等多种教学途径,给学生们创造出一个真实的立体教学情景,如:在进行二年级语言下册语文朗读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相关小虫子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们观察这些小虫子的动作和神态,看看它们在做什么有什么生活习性,然后按照每个图片及动画中的意思去课文中一边朗读,一边寻找,在图片和动画的帮助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朗读的积极性和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在语言朗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朗读示范,当教师开始读一句话时,告诉学生要流利地读下去,不要出现中途断句,然后教师再完整地读一句话。当读到句与段时,要告诉同学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要适中。包括引导学生要注意各种标点符号在情感中表达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教师在朗读过程中提到的注意要点进行朗读,反复地读,读出感情来;其次,小学阶段的小学生天性就天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觉得很新奇,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性,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引导学生走进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身临其境,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样的一种角色扮演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读懂了文章,且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也有了显著的提升[2]。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大胆地去尝试,结合课本实际来精心设计语文朗读教学方案,使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