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迁对西部的经济影响

2019-12-18

山西青年 2019年16期

刘 云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一、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屡屡挑起事端,制造了包括山海关事件、塘沽协定、丰台事件、华北自治阴谋、以及秦土协定在内的一系列事件,蓄意挑起侵华战争,企图实现他占领中国以缓解国内经济危机进而侵略亚洲、征服世界的政治阴谋。卢沟桥事变进一步促进了局势的恶化,整个华北平原如同待宰的羔羊,颤抖着匍匐蜷缩于日军的屠刀之下。日军炮火所及之处,“不以中国之民为民,不以中国之人为人”,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原本宁静祥和、充满书香之气的高校也遭到破坏,满目疮痍。据悉,南开大学于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当月就遭到日军炮火袭击,教职工宿舍与图书馆变为断壁残垣,珍贵的图书典籍被焚毁一炬,多年积攒的仪器设备破坏殆尽。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应各大高校校长之请求,也为了保留中华文化千年传承之火种以及民族国家之希望,国民政府于1937 年 8 月颁布了《战区内学校处理办法》,对国内各大专院校作出战时紧急处理指示。于是,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行动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二、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过程

为了保护炮火之下的高校师生,保留中国教育的希望,保存传承长远、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之硕果,各大高校根据国民政府的《战区学校处理办法》以及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筹划和实行内迁计划,以期脱离硝烟弥漫的战乱之敌,度过这一巨大的民族浩劫。在1937年——1945年的8年抗战期间,从日军占领区被迫内迁西部的高校共约77所,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其时平津地区处于战线前沿,首当其冲被战火所波及,多所高校被日军炮火袭击,损失惨重,师生众人皆人心惶惶。考虑到这种情况,国民政府决定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合建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又因为长沙局势日益紧张,三校再次迁徙,最终以西南联合大学之名开始了在云南昆明的抗战艰难生涯;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以及北洋工学院最初在西安组建成立了西安临时大学,后因西安战事愈益艰难,该校再次辗转,最后以西北联合大学在陕南落户;而地处淞沪地区的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金陵大学等31所高校则分别被迫迁往四川各地;浙江大学历尽艰辛,五次迁校,最后在贵州遵义落户。此次内迁高校多达56所,迁移规模之大、任务之艰巨均为历次之最,保存了中国教育、文化界最精英的力量,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第二个时期为1940年下半年到1943年,此次内迁高校大约21所。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以及香港的沦陷,大批迁入英美租界以及滞留于沦陷区的高校不得不举校内迁;广西及昆明的高校也随着战局的变化而被迫往后方转移。

第三个时期为1943年夏到抗战结束。日军为打通内陆交通线,在长达2400公里的战线、颇为广阔的战场上投入了约41万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而受到战火波及的西南内陆各高校不得不再次转移,迁徙重庆。

三、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影响

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不仅刺激了当地的消费,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高校内迁极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在农业方面。抗日战争时期,内迁的高校师生致力于研究农业及牲畜饲养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另外还协助迁入地人民开辟沙村垦殖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农村生产活动,他们在活动中还利用科技进行了优良品种的培育养殖工作,并且将新的品种传授给迁入地的农民,增加了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浙江大学农学院在遵义驻足期间,应当地之需而设有农业推广部,专门进行马铃薯、番茄的试种以及其他一些蔬菜、水果的育种和推广,并且针对病虫害防治、菌类作物的培育和种植建树颇多;浙江大学内迁落脚后,对当地的土壤属性进行研究,提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他们还对当地的茶树栽培技术以及茶叶制作工艺进行了极大的改进,利用杭州龙井的制作流程制出了贵州优质龙井茶,并且培育出了贵州茶的新品种—湄红。这些在现代西方科技与学术之下的农业技术,极大提高了迁入地的农业水平,促进了西部农业的发展,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在资源、能源方面,内迁高校也是建树颇多。例如西南联大的地质学教授冯景兰先生,针对云南独特的地质地貌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著《川康滇铜矿经要》一书,对西南地区铜矿资源开发提供了相当的帮助;西南联大工学院院长施嘉炀教授曾指导“云南省水力发电勘测队”勘测了金沙江、澜沧江等26条支流的水利资源,并亲自设计和监修了腾冲叠水河、大理下关和喜洲万花溪等三座小型水电站,为西部地区的水力发电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高校内迁所带给西部工业的技术帮助极大促进了当地的资源开发与能源利用,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在生产建设方面。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相当重视国防、生产建设以及教育单位的配合与合作,国民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建教合作委员会负责相关事宜,因此各大高校纷纷与工厂合作,展开相关的研究、生产工作。内迁的高校致力于培养抗战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设置了一些培训专门技能的课程,他们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研究和解决抗战所需的能源、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浙江大学中的学生结合当地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在民众中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抗战提供的物资准备。又如同济大学迁往四川省宜宾市的李庄后,学生们在上课之余还去工厂实习,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当时同济工学院仅有的一台发电设备,他们用这一设备为李庄通电,电的使用提高了李庄人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四,在轻工业方面。由于日军实施的物资控制政策,后方物资严重缺乏。因此许多高校科研人员不得不亲自动手,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研究出了不少新产品以满足后方民众的需要。除此之外,他们还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了改良。如在机械方面,也提出了改良意见,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纺织方面,对于印染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改良。

第五,在商业方面。内迁高校结合西部地区的需要而增设了许多课程,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例如复旦大学增设了会计、银行、垦殖、茶叶等学科,极大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许多工科教授纷纷建厂,也促进了商业发展。例如化工系主任苏国祯创建恒通酒精厂,缓解了国内汽油严重缺乏、亟需燃料的问题;张大煜教授在云南经济委员会的资助下,创建了利滇化工厂,实验与生产同时进行,一边用煤炼油,一边进行植物油制造国防物资以及煤炼化油的尝试工作。这些新创立的企业、新培养的人才不仅在战时推动了西部的发展,在战后也为西部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六,在医学方面。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桂公振通过动物实验和反复研究,查出导致川南一带流行的一种痹病的原因:他们的日常食用盐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针对这一原因,教授带领学生研究解决方案,使得成千上万的病人因此得救;众多医学院的内迁既为西部带来了医学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才,又进一步促进了西部医学的发展。

四、结语

战争带给人民的创伤固然不可遗忘,但高校内迁所带给西部的经济促进作用却也必须被历史所铭记。西部地处偏僻,即使在今天也是落后与贫穷的代名词,但高校内迁带给西部的历史性改变却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为西部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改变了人们落后的观念,而且还建立了现代工农商业基础,为西部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农业体系以及商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西部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