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2019-12-18孙莹
孙莹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心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弊端而采取的根本对策,我作为一名长期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浅谈一下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看法 。
一、全面推行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今天的幼儿长大后将面对的现实是社会竞争力激烈,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因此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目的应是使儿童成为能力全面,人格完善,个性鲜明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儿童较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
(一)重视幼儿智力培养
幼儿期是一个智力突飞猛进的关键期,能否抓住这一时期开发智力,将关系着人一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在幼儿园时,应着重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幼教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重点任务在于启蒙,发展幼儿,教会孩子们学到一些有益的方法,技巧,重在启发,引导其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怎样去生活,绝不能给孩子强行灌输,记忆,了解一些知识,片面的追求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以提高教学成绩,造成拔苗助长,因为学习大多文化知识是学校的重点任务,幼儿园没必要去教授。
(二)强化习惯养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完善的人格。
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一个人从小培养的饮食,起居,劳动,生活,兴趣,卫生,交往等行为习惯能影响一生,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为儿童创造做的机会,良好的环境,强化训练,潜移默化地正确影响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各种方法,寓教于乐。
(三)全面开发非智力因素
幼儿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感,智力,品格等因素,这是形成其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的基础,幼教人员千万不要忽视。既要重视培养幼儿真吉利因素,又要全面开发非智力因素,应教会孩子与人文明交往,自信,谦让大度;教会幼儿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认识自我,尊重自我,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干;要教会幼儿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和挫折,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鼓励孩子大胆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成长;教会孩子吃苦耐劳,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来获得。开发非智力因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绝不能急于求成。
(四)启迪,引发,培养幼儿兴趣。
人做任何事情,兴趣是动力和基础,想干和爱干是做好的前提。学前期幼儿身心各方面开始发展,是一张白纸,对周围环境产生探索的欲望,渴望得到新的感受,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去填充,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想尝试的做一番。这种兴趣非常宝贵,是求知进取的原动力,幼教人员应采取正确的方法,有益的活动去启迪,引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游戏活动,走进集体活动,走进社会环境,用眼去看,用手去做,用心去思考,开阔视野,博览多闻,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满足其好奇探索,求知欲望,促进智力发展。因为幼儿心理活动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的兴趣是随意,脆弱且短暂的,这就要求幼师运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去正确引导,要耐心细致,不断创新,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去培养幼儿的兴趣。总而言之,在幼儿园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去做,勇敢去说,快乐的去玩,去唱,去挑,自由地去想象,全面地去发展,培养出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推进素质教育
幼儿园教育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二是精神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有效地影响幼儿的行为和情感,激发琪内在的创造冲动和活动意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创造优良的物质环境,使其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宽松,舒适自由,和谐。
幼儿园应根据现有的物质条件,充分发挥老师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应在教育环境,使其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宽松,舒适自由,和谐。有目的,有计划的布置环境,墙面,地面,顶棚,卧室,餐厅,游戏室,室外要物尽其用,要有侧重点,又要注意幼儿的意见,既方便又实用,既要用现成的东西,又要安排幼儿自己的作品,以促进幼儿的兴趣,观察力,想象力,自信心,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爱劳动,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培养幼儿健康活波的心理状态。
精神环境就是幼儿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健康心理状况影响很大,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着需要广大教育人员努力实现。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相处要平易近人,安宁祥和,谦虚有礼,宽容大度,营造团结友爱,健康文明的气氛,培养幼儿的良好心态。幼师是幼儿人生重要的启蒙者,比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充满爱心,爱岗敬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辛勤工作,为人师表,用自己美好的言行去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素质。
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善于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经常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中。“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而不应仅凭一两种先进的教育手段来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