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区域民俗传承现状与保护
——以浙江嵊州丧葬文化为例

2019-12-18宋楚儿李瑶俞清雯

魅力中国 2019年42期
关键词:嵊州道场浙东

宋楚儿 李瑶 俞清雯

(宁波财经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一、浙东区域民俗发展和保护现状、措施和模式

主流文化下,浙东区域民俗保护的内容主要以岁时节庆、婚丧嫁娶、乡里社会的习俗惯例以及迷信的民俗形态这四大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岁时节庆中包括祭祀习俗和社戏民俗。祭祀习俗有祭祖先、天地父母、土地公、五谷母、招财爷、灶神。社戏民俗就是演社戏,演社戏是旧时我国浙东地区乡村集镇的民俗。“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依照我国民间的风俗,每到收获或播种的时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奠。“社”代表土地神,而“社戏”这项民俗则也是在过年时开始的一项流程,它表示的是人们对土地的崇敬。婚丧嫁娶中包括婚姻习俗和丧葬仪式。浙东婚姻礼俗要通过六道关卡,也就是所谓“六礼”。这“六礼”是:问名、纳采、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丧葬仪式也是就是大殓仪式。乡里社会的习俗惯制包括乡村议事和调解。几个乡里的重要人物汇集在一起,决议处置乡间事务是浙东的一项惯制,代表着封建家族制,有很强的强制性与约束力。用物抵押,订立公约,上门道歉能够说是浙东农村内部调解问题和处理事情的风俗。经过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浙东区域如今依旧这一传统,只不过不再是封建家族制,而是村民自治中的特色发展结果。迷信的民俗形态,是浙东民间对神的信奉与崇敬,也就是可以与上文的第一点联系起来看,祭拜灶神、土地公等神灵以祈求生产和生活顺利,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浙东区域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以局部与整体为主,局部指的是各项民俗单独的保护与发展,整体则指的是浙东区域的所有民俗保护的项目资源整合。对浙东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民间民俗组织和社会大众共同努力的成果。除了政策法规,如《民俗习惯之司法适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民间组织自发进行的民俗活动或者仪式也是浙东民俗保护的主力军。除此之外,重视传媒,善用传媒,抵制现代传媒的肤浅化倾向,推进现代传媒对浙东区域民俗文化的深度阐释。对民俗的保护方式主要有静态的保护、动态的保护、发掘古代文化的抢救式保护、瞻望将来的启发式保护、临时性的快餐式保护和永久性的固定式保护模式。不管使用那种模式,重点要看到效果,没有效果的模式就只是纸上谈兵。浙东区域的民俗保护主要是要保护人,保护那些曾经组织或者参加过民俗活动的人,在这些民俗活动即将面临消失时,能够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进行对这项民俗活动的仪式或者是过程的复原,从而抢救即将消失的民俗和仪式。除了保护人之外,还有传承基地和民俗项目。对传承基地的保护主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保护加发展的模式,更加能够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还有民俗项目,首先要珍惜,如果都不珍惜的话,是不可能有好的发展的,在珍惜和保护的前提下,我们要为民俗项目寻找发展的路径,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新形式,新机遇,新发展。

二、嵊州丧葬文化仪式过程

丧葬仪式告诉我们了人生仪式中的一种道德标准和行为礼仪,人的生老病死,是不随着人的意志改变而转移的自然规律,有生就有死,自古以来,它就存在于家族、家庭和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告诉人们如何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文化传统。这种仪式中的优良礼仪,贯穿于古今,它不会变老,也不会消失。不仅如此,它还会被注入新鲜的血液,在不断更新的时代里,焕发出它的光芒和色彩。

国家的政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出于传统的考虑,宗族、家族也有一些流传下来的仪式,形成了丧葬方面的一些民间做法,并且得以流传,也体现了嵊州、浙东民俗的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

从封建时期起,受孝道观念的影响,全国形成了厚葬的风俗,富商平民都相当重视,代代相传遵守。从古至今,丧葬仪式有一套单独的繁琐程序,无论什么地方,无论大办简办其基本过程是一样的。在浙江嵊州,城乡地区对丧俗十分讲究,被看作子女儿孙是否尽孝道的表现,它与婚俗礼仪相提并论,即“红白喜事”。嵊州丧葬仪式,因时因地而繁简不一。

旧时,嵊州通行土葬,其人殓,葬礼等习俗。经过漫长的渐变,现如今,依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和《嵊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意见》,市民政局与市文明办就全市移风易俗、丧事简办提出四项要求:一是施行火葬,简化丧事,不得铺张糜费,避免搞封建迷信活动。二是为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倡不用花圈。三是为规范骨灰管理,一概采用统一标准的骨灰盒装灰,禁止拾取遗骨进行装棺再葬。四是增强丧事敲打乐队和电子礼炮的治理。嵊州地区办丧事逐渐有所简化,其基本过程是一样的,但减少了较多宗教仪式和迷信色彩。如下:

1)送终:亲人病危,接回家中,名曰“归中堂””。通知在外地的家属赶回来送终。届时,由专司者拿出准备好的衣服给他(她)换上。这套衣服应该整洁,并是本人平时爱穿的。

2)摆孝堂:现多用放大照片镜框,陈列供品,在桌前方点蜡烛,置香炉,并放看棒香,供吊唁者祭拜。

3)报讯:今简化,仍派人奔赴各亲戚家去报信,抵亲戚家后,依烧点心,但扔碗之类旧俗去除。

4)开吊和丧筵:亲友送奠礼(礼金),进灵堂点香祭拜,颈上系上白线绳,吃丧家饭。

5)出丧:一般在早饭后出门,当地殡仪馆工作人员抬遗体到村口灵车,前往火化。

6)安葬:送葬队位仍按血缘亲疏排列,子媳儿孙在棺材前面,侄辈稍后,其余亲友随之,男人穿白布长衫,戴白布帽;女眷穿白上衣,系白布裙,戴“孝兜”,送至公墓。

7)做七:现在多数仍做“五七”,但比旧时简单,办几桌酒菜,请亲友和出丧时的帮工。

三、嵊州道场和嵊州吹打

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不仅是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保护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华,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纪念价值。

嵊州道场:道场班,是浙东区域独特的丧葬风俗。通常,它有两种常见组织形式:道观和民间组织。道场班唱戏间杂经文,并不是去设法驱鬼。嵊州地区多数请道士做道场,一般是在人死后进行的超度亡魂的法事活动。(另外,也有为去世多年的人做道场超度和为上了年纪到寺观里做喜道场的,这类道场称:“功德道场”)

旧道场一般分为以下程序: 摆好佛桌、忏桌后,1、敲头场;(召人、接菩萨)2、召魂;(把亡灵召回)3、接灵;(为亡者立一个牌位)4、破狱;(亡者要下十八层地狱,为免受地狱之苦,由道士一一破层)5、拜佛;(有的地方叫“拜忏”)6、散花解结;(由道士唱十二个花名,有的以“骂狗”,为亡者解开所有心中之结)7、放焰口,关天地灯;8、走仙桥; (由多张桌椅凳叠似桥型,道士分别念忏经、唱祭歌,带着亡者亲人顺着桥型走,故称“走仙桥”)。最后送佛,交经,即完事。

嵊州的道士班由七人组成,头戴道士帽,身着道士衣(分为红色和黄色两种)。在堂上放上两张八仙桌,纵向排成一列。上放一把高的太师椅,是道士领头的位置。其余道士依次做桌子两侧,念经结束后唱戏文,戏唱一段二段后又继续念经(戏文的内容是宝卷),嵊州地区表演绍剧,如《龙虎斗》等。

以嵊州淡山村的道场为例,道场做到第二天凌晨三点,火化后道士组敲锣打鼓演奏,与子女亲戚一同送至墓地。

在丧葬白事上,常常有吹打乐队表演一些悲伤曲调。嵊州吹打以鼓、锣、二胡、三弦、京胡、长号和唢呐等乐器演奏的民间乐曲,融打击吹奏于一体,节奏鲜明,刚柔相济。它既有江南山歌小调的浓厚风味,融江南丝竹的委婉,又涵盖了北方锣鼓的阳刚之气,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表演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吹打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嵊州吹打》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嵊州丧葬民俗传承与保护的总结与反思

丧葬仪式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命伦理的重要体现,蕴含着丰厚的习俗教化资源,具备特别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秉承和发扬丧葬礼仪风俗是值得深刻思考和审慎看待的。但是,目前各地殡葬变革存在着人为割裂现代殡葬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有机关联、搞混丧葬陋俗末流与优秀丧葬文化传统、施行城乡殡葬改革“一刀切”等问题。施行殡葬礼俗变革要联合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与当代社会治理需求,听取和吸纳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间礼仪专家学者的相干政策意见,充分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按照城乡差异施行双轨制变革,探求一条既能连续民族传统文化根脉,又能适应现代文化生活的丧葬礼仪革新道路。

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可以说当前时代发生的这些变化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这种急剧变化的现实对丧葬文化的冲击和破坏也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这种影响和变化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更是观念上的。所以,对丧葬民俗的保护就尤为迫切了。而保护是个动态的概念,不是说出一本书,里面记录好关于丧葬文化始末,就是保护了。要做到在历史发展的非延续性中,保护丧葬文化的延续性。什么叫延续性呢?就是维系丧葬文化和生活文化的联系,并允许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微妙变化,自然传承,顺应时代需求。

实现丧葬文化的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道场、吹打、仪式要得到真正的活态传承和保护,其实这些传承人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做到先传承、再发展的保护路线,从而达到“取其精髓,取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国家政策方面可以促进丧葬产业市场竞争规范化以及产业环境健康发展,对丧葬产业的发展起引导作用,在双方作用力共同作用下,对丧葬行业的发展必定起积极作用。

通过对嵊州的丧葬仪式研究,笔者对丧葬文化有一些反思。丧葬仪式具备特殊的、无法代替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本身仪式的程序和内容去影响教化当地的所有人;另一方面,丧葬仪式作为一种传承已久的,人生最后一次仪式,尤其对于从未见过死人的年轻人来说,其内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慑力,同时会带来更加前所未有的洗礼作用。丧礼、葬礼和祭礼以其一系列可观可感的仪式构成其教育模式最大的特殊性。正所谓以死教生,以生观死,在这个过程中,生者协助死者顺利抵达另一个世界,使死者安息,生者形成对死亡的认知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也就是生死观的形成。自建国以来,经济飞速进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所有的社会事物都在经历着演化、嬗变和更替。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快节奏的现代文明首当其冲在城市生根发芽并快速成为主流意识,城市的迅速发展使传统与现代开始发生碰撞。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进步如此飞速的洪流中,即使传承已久的传统习俗也不得不遭受功利社会对其无情的侵蚀,比如丧葬仪式就逐渐被人们简化忽略。

嵊州市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民俗传承的政策法规,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事实状况,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营建一种尊重民俗的良好气氛,切实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和生产生活需求,消除他们的心理不适应。嵊州政府可在协调社会多方力量的基础上,深刻展开多种模式的民俗宣传活动,并将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给群众,使传统民俗真正深入到群众到精神领域。通过多种渠道将传统民俗普及给群众,尤其是年轻人。

猜你喜欢

嵊州道场浙东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嵊州本味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浙江嵊州根雕传承路:“环保艺术”青年接棒
宁波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崛起在浙东海滨的特色高中
温柔的江南小城
嵊州根雕网络专场拍卖会启动
二间高夹新解
凡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