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有美育,审美在提升

2019-12-18于荣

魅力中国 2019年42期
关键词:文言文人格美的

于荣

(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一、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

心理学对“人格”是这样定义: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和特点的总体。《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对人格的表述:“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多种本质特征”,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而普遍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被历史筛选积淀下来的文言文,其中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忧虑国事、关注民生等材料,相当深厚和丰富,它们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课本中古诗文中内涵的一切美好因素,深入挖掘,细致领悟,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体悟古人高远的家国情怀,有目的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及审美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铸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完美人格,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而不是斤斤计较个人功名利禄的庸人。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孔子温文尔雅、因材施教、润物无声的教育风范,彰显出伟大教育家的崇高人格,高超的教育艺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循循善诱,和蔼平易,令人如沐春风;在教授《劝学》一文,荀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论证风格,彰显出大家的思维缜密,立论高远,洞察事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从身边选取熟悉物件,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生动,形象,充满哲理,让每一个接触到文章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西方古代哲人苏格拉底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传承数千年的文言文,记载并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生动真实地体现了古人伟大理想、精神追求和智慧勇气,其内含积淀的文化思想,深刻厚重,博大精深,是医治当今时代人们人格、精神问题的灵丹妙药。这一点从整个社会强调从古代经典中,寻找并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努力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当然,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对文言文进行深入挖掘,挖掘蕴藏其中美的符合现代理念的要素,深刻领悟把握其中的精髓,结合时代特点,提炼新的观点,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提升健全高尚的现代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们教师需要指导引导点拨学生,提升学生古代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人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

美学研究认为,审美活动从来都是主体跟客体之间双向交流形成的产物,所谓审美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进行的情感交流,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这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审美对象之感知性、联想之随意性、延伸性及跳跃性,情感之愉悦性、激发性,理解之深入性、完整性等方面的内容,都应是文言文审美教育经常涉及的内容。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必须能够深入理解,并且融会贯通,才能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

对学生而言,青少年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完全是一种天性、自然性。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如何将他们这种天性、自然性激发出来,需要我们教师用自己的真情zh来感化、感染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西北望,射天狼”的建功立业的奋发壮美;“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地久天长的情思真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怡情山水的恬淡纯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赤诚无私的博爱唯美,用无限的真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景,感染和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感受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美,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特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进入到学习的作品之中,与作者或其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共乐共怒,获得美感享受,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三、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应当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让青年们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进而形成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把当时用来规范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伦理观念的“礼”和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二者相提并论,都放在当时学校教育科目“六艺”之中,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移风易俗,礼乐相辅相成,才可以治理好国家。

对于古代文言作品,我们的体会是:文言文中自身内含有音乐美,不用说诗词歌赋,就是那些说理论证的文章,也都句式整齐,讲究音韵之美。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美读中,调整掌控好自己的情感状态,通过美读不知不觉“进入”情境;引导他们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深刻体悟作家、诗人内在深邃的情感,将课文内涵的情感,逐渐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心灵与作家、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共振;要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与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激发、相互交流。通过这样的审美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表现力。

艺术教育,能够给人以美的启迪,塑造美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把人变成审美的人,审美境界得以升华;就其本质来说,艺术教育是以提升人的审美品质为核心,审美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它让我们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文化,在艺术的殿堂里跟大师们对话,深度发掘并且验证我们的审美感知,最终提升我们的审美品质。

猜你喜欢

文言文人格美的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